推动大凉山高原艾草产业加快发展振兴川艾建议

当前,正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广泛应用艾烟、艾灸进行疫情防控工作,艾草及其制成品正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艾草也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大健康产业,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2015年以来国内艾草产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四川却处于寂寥无声、沦为河南南阳等地低劣产品倾销市场的尴尬境地。如何抢抓机遇、以点带面,进一步振兴川艾,使之成为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推动大凉山高原艾草产业加快发展振兴川艾建议

一、当前国内艾草产业呈迅猛发展态势

艾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利用传统。中医艾灸有着强大的治疗与保健功效,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艾产业,主要由艾草种植、艾柱制作、艾灸馆等体系组成,形成了药物、艾条、灸贴、精油、沐足、美容、养生、保健等20个系列近500多款产品。

艾草及其制成品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大。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艾草及制品市场销售收入预计突破500亿元,直接带动大健康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增长30-50%之间。目前,在上海、广州、北京、重庆、成都等大城市,与艾草及其制成品相关的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据保守统计,仅广州市场一年的市场销售及服务业产值即已超过80亿元。艾草产业正在向日韩、东南亚、欧美和“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辐射,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和文化影响力。

2015年以来,国内艾草产业迅猛发展。湖北省蕲春县蕲艾种植面积达18万亩;河南省南阳市艾草种植面积超过24万亩,建设4个艾草产业园。江西省政府规划2019年到2023年,建成全国重要的艾草种植、加工、现代制造基地;全省艾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形成3-5个艾草种植主产区;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热敏灸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力争全省热敏灸全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全方位形成“南看江西灸”局面。2019年湖北省蕲春县和河南省南阳市注册艾草生产经营企业分别达到1850和1529家,全产业链就业人数均已超过10万人 。

四川是人口大省,加之气候原因,保守估计,艾草市场潜在需求规模在300亿元以上。但是,四川的艾草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庞大的市场规模极不相称。全省包括内江、资阳、广安、绵阳、广元在内传统艾草种植区域,大都处于农户自发种植状态,缺乏科学规划,管理粗放,相关龙头企业数量更是屈指可数、且规模小实力弱。而至今全省仍没有艾草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形势紧迫,需要奋起直追,振兴川艾产业。

二、大凉山高原艾草的独有优势及产业发展现状

在近年来脱贫攻坚中,地处凉山州的会东县,在彝族聚居的高原山区,把艾草作为产业扶贫的新兴产业进行培育,是目前全省唯一一个进行艾草全产业链发展的县。这使得高原艾草脱颖而出,迅速成为国内艾制品行业的新星。

(一)高原艾草产业在脱贫攻坚中脱颖而出

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扶持与发展,会东县艾草种植规模截至2019年底已超过1000亩,2020年初已经落实3200亩。作为会东县艾草产业化开发与创新创业龙头企业,会东县艾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西街乡大村村修建艾草深加工厂1座,占地面积5680平方米,有打绒机设备1套,艾绒卷条设备1套,艾产品包装设备1套,6立方米艾草精油提取设备4套,艾叶茶制茶设备1套,已生产蓝色精油、纯露、智能精油、彝缘艾宝、香包、布艺产品、艾柱、艾条、艾叶饼、蚊不叮、鲜艾叶等10余种特色艾草产品,带动2家合作社,268户种植农户增产增收,12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在会东县艾草龙头企业带动下,普格、宁南、喜德、昭觉等县正积极探索将高原艾草产业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

预计2020年初实现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

2018年,会东首次在全国提取出蓝色艾草精油及其配方产品,在国内名声鹊起、一炮而红。2019年6月5日,会东县成功举办了首届端午艾草文化节,召开了首届高原艾草产业研讨会,于研讨会上获得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授予的“高原生态艾草产业基地”和“学会专家工作站”牌匾,并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甄选优势独特的高原艾草,会东黑松露,会东黑山羊三个产品制定生态农产品团体标准,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培育生态品牌;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南阳国医仲景艾制品有限公司还与会东县艾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产品开发、销售合作协议。2019年10月18日,在“中国——中东欧传统医学论坛”上,会东县艾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艾草养生康复产品系列,被列为“一带一路”重点推荐项目,并成为各国传统医学康复中心采购产品。

(二)高原艾草独有的优势

学术界对国内不同的传统产地艾草品质比较研究认为,以内江、资阳为代表的川艾品质较差,一些主要指标仅为蕲春艾草的50%。然而,会东高原艾草却颠覆了这一认知。专家研究认为,由于高海拔独特的气候条件,会东及大凉山高原艾草因具备丰富的有益化学成分和优越的单项指标,精油含量和出油率、精油有效成份、以及艾绒出绒率和疗效等,是国内其他主要艾草产地难以超越的。

一是品种独有。会东县艾草生长于2300-2800米高原高海拔地带,日照强度高,早晚则云雾缭绕。会东县艾草在卓越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土壤环境下,合成一些独特而有益的化学成分,经专家指导首次在全国培育出能加工蓝色精油的艾叶品种红宝石1号和翡翠1号,被誉为高原“珍稀艾”。

二是含量独有。据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检测报告分析显示,会东艾草精油出产率达1.28%,为全国最高;精油中桉叶油醇、萜品烯、冰片、萜品醇、丁香烯占比分别为18%、4%、5%、5%、5%,而国内其它地方最高值均不到3%,药用物质含量居全国首位。

三是生态农产品标准。《生态农业产品 大凉山高原艾草》(T/STNY 006—2019)标准2020年1月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公示平台进行公示,于2020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会东率先在全省实施生态农业产品标准,通过生态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形成会东生态农产品标准创新体系,助力农产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以“生态农产品”标识品牌形象,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严格按生态标准种植,严控种植过程技术规范,建立可追溯系统,产品认定,保证原材料品质。

四是成分独有。据检测,会东县高原艾草蓝色精油共含109种有益化学成分,比全球最高值多33种,在全球极为罕见。其蓝色成分经初步鉴定为愈创木薁类,为全国独有,可用于烧烫伤、皲裂、冻疮、湿疹和皮炎等治疗及预防,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香味独有。会东县蓝色精油颜色高贵,气味香甜,美妙温润,余味有类似黑松露的迷人气息。

五是价值独有。高原艾草加工成蓝色精油,亲肤性强,有抗过敏作用,医疗保健价值高。

(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从会东艾草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艾草是大凉山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可多得的扶贫产业项目。

一是投入低产出高,符合高寒山区农民产业扶贫需求。按会东县政府收购指导价格,管理到位时种植鲜艾草每亩收入不低于3000元,是种植玉米收入的3-5倍。大凉山高寒山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文化素质低,多数不能适应生产技术和管理较高的经济作物的要求。作为多年生作物,艾草一次种植多年收益,每年可以收割3至4次。相比于烤烟等经济作物,劳动强度和投工投劳仅为种植烤烟的三分之一。

二是精深加工附加值高,产业开发经济效益好。会东实践表明,高原艾草每亩可以提取精油不低于2公斤,可以采收一季艾叶茶。其余艾草可以加工系列艾制品。保守测算每亩产值不低于2万元。加上相关的康复养生和文化旅游衍生产业发展,是一二三产业结合、农文旅融合的大健康产业。2019年会东种植1000亩,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企业赢利400多万元。

三是适宜种植面积大,可以形成规模效应。据统计,会东高二半山区适宜种植艾草面积不低于15万亩,现达成意愿种植1.5万亩以上。

四是且绿色环保,支持乡村振兴作用大。相比于粮食作物,艾草基本没有病虫害,不需要农药肥料,无残留,符合国家无公害绿色标准;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十分强大,一次种植可以维持10年绿化效果。

三、当前我省艾草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足。各级相关部门和中医药界对艾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一是在中医领域对艾草制品及其疗法认识不足,中医往往只有简单的艾灸,技法单一; 而且,使用的艾条等质量低劣,疗效不显著。二是在中药材领域,重视多年生品种,往往认为艾草不属于中药材范围;在会东艾草企业与省中药材公司合作上报省级项目中,即被相关专家以此理由否决。

(二)没有规划。近年来,湖北、河南、江西等艾草产区在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下,艾草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四川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对艾草产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尚未引起省级相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导致全省至今仍没有艾草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形势紧迫。

(三)政策制约。由于四川艾草及其制品长期以来没有纳入药品管理、游离于主管部门监管之外,艾草企业在获得生产许可证方面长期受政策制约,难以实现产品的合法化、标准化生产。这极大地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拓展,导致全省艾草产业低迷不振。

(四)缺乏投入。湖北省对蕲春、河南省对南阳,两省各级相关部门都建立了大规模的产业扶持资金,对艾草种植及其精深加工等给予大力支持。而我省至今仍没有省、市财政支持相关县(区、市)发展艾草产业的个例。

(五)产业粗放。会东及大凉山高原艾草产业化发展目前虽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体系不健全,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产业发展至为关键的艾草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更是不完整。

(六)市场混乱。由于四川在艾草的种植和艾草制品的研发、生产和进入医疗体系缺乏标准,相关医疗机构采购艾草制品无规可依,既不是药品,也不是保健品,往往采用械字号来生搬硬套,导致艾草制品市场极度混乱。

四、以大凉山高原生态艾草振兴川艾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将艾草产业纳入省上及凉山州产业政策支持范围。建议省政府责成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对四川艾草市场需求规模、艾草产业系列标准、产业发展潜力和艾草健康医疗体系、艾草健康科研推广体系、以及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等待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十四五”全省艾草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建议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和省中医药局等相关部门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医药管理等方面,对艾草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将会东高原艾草产业园区作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进行重点培育。

(二)科学规划,建设高原生态艾草基地,形成“全国高端艾草看凉山”的格局。建议争取省级相关部门把艾草作为仅次于烤烟的大凉山第二大经济作物、高寒山区第一大经济作物进行培育,大凉山作为“高原生态艾草基地”进行规划和重点支持;建议比照湖北蕲春、河南南阳打造100亿元产业,按照种植20万亩、100亿产业进行规划和政策扶持。以凉山州的会东、普格、宁南、喜德、昭觉等县为重点,在海拔1800-2300米适宜连片地区艾草种植面积不低于20万亩、产值超40亿元,其中把会东县作为“高原艾都”、规划5-10万亩,产值10-20亿元。

(三)制定标准,为艾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针对全省艾草产业存在的缺乏行业标准、市场准入混乱等问题,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研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借鉴湖北、河南、江西等省的先进经验,制定生态农产品团体标准和市场准入条件,规范市场和行业,创造良好政策服务环境。

(四)塑造品牌,树立大凉山高原生态艾草市场形象。建设省、州种植资源库、良种快繁中心;尽快完成高原生态艾草品种鉴定、大凉山高原生态艾草品牌注册和区域性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支持会东县每年办好全国性端午艾草文化节和艾草产业发展研讨会。

(五)重点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议省级相关部门把会东和大凉山高原生态艾草产业纳入全省中医药健康发展“三个一批”重点扶持范围,省级和凉山州建立高原生态艾草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相关艾草龙头企业;支持本地现有艾草开发企业面向国内外,通过并购、股权融资等方式,把自身打造成具有强大资金实力、先进研发能力、强大市场拓展能力的现代化高端龙头企业。

(六)健全体系,形成大凉山艾草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建议各项相关部门充分挖掘彝族传统医疗技法,结合现代中医技术形成大凉山艾灸技法规范和操作规程;建立艾健康科研中心,完善推广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热敏灸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选择1-3个“一带一路”重点国家,设立彝族传统医疗合作推广机构,将会东和大凉山高原生态艾草及其精深加工产品推广到世界,打造国际化的高原艾草产业。(课题组成员:罗叶 江宗德 何正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