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標上標籤的人,只能等待著自己應得的人生。——《信》

東野圭吾的《信》不是推理小說,可以說是一部解讀社會和人性的小說。就像東野圭吾在書中說的:被標上標籤的人,只能等待著自己應得的人生。

這本書講的是兩個相依為命的兄弟,哥哥要完成媽媽的遺願:讓弟弟上大學。可是哥哥沒有文化只能靠幹體力活來供養弟弟,由於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工作,使得哥哥的身體徹底垮了而無法再幹體力活並被辭退,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哥哥想到了去偷錢,給弟弟儲備上大學的費用,但是讓哥哥自己都沒有想到是,最後竟讓自己成了殺人犯,弟弟也因此被貼上了“搶劫殺人犯弟弟”的標籤。

因為這個標籤,弟弟開始了不僅失去了哥哥的供養,而且還被歧視的日子,在這些被歧視的日子裡,弟弟漸漸的變得自閉了,他對哥哥是既愛又恨,他愛他哥哥,因為是他哥哥一直守護著自己,用他自己弱小的身體賺錢供養自己;他恨他哥哥為什麼這麼愚蠢,做出了這樣一件讓他們都無法翻身的事情。哥哥所謂的善意,並沒有幫助到弟弟,而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弟弟。

還在上高三的弟弟只能開始自食其力了,他要一邊打零工,一邊上學,但因為身上的這個標籤,讓他在找工作的時候四處碰壁。還好這個社會上總是存在一些善意的,雖然跟那些帶有偏見的人相比起來這些個心存善意的人顯得有點微不足道,但是也足夠支撐他走下去了。在弟弟百般受挫時,他的社長跟他說的一句話,讓他一直認為被歧視的心稍微有了點釋然:“犯罪者必須要有著這樣的思想準備,就是自己犯罪的同時也抹殺了自己親屬在社會上的存在。為了顯示這種客觀事實,也需要存在歧視。”

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犯罪之前,應該有這樣的覺悟:你的行為結果,不單單是你自己的,還是你的親人被逼所要承擔的後果。這裡的哥哥覺得自己是為了弟弟,而去做這樣的事,他以為自己是為弟弟好,其實是在害人害己。但哥哥並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在得不到弟弟任何回應的情況,依然堅持每個月給弟弟寫一封信,他覺得這是親情和愛的表達,然而他不知道他的信對於生活在歧視中弟弟來說,是一種很大的負擔。弟弟一直在努力抹掉自己身上的標籤,而這些信卻一直在重新描畫這個標籤。後來,弟弟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不得不寫信把真相告訴他哥哥,並要跟他哥哥斷絕往來後,這時的哥哥才幡然醒悟:“不知能不能理解我讀這封信時受的打擊,不是因為弟弟要斷絕關係受到刺激。而是被這麼多年來因為我的存在他們一直在受苦受難的事實所震撼了。同時,本來這些事情是自然可以預想到的,可直到收到弟弟的這封信時,我基本上沒有意識到。對我的這種愚蠢,自我厭棄到了極點,恨不得一死了之。說明我人雖然在這樣的地方,可一點也沒有得到改造……”

哥哥不知道自己一時的衝動,讓弟弟因此要帶上這個永遠都無法剝掉的標籤生活,而這個標籤斷送了弟弟的夢想、愛情和喜歡的工作。而這樣的偏見不僅僅是影響著弟弟,還延續到弟弟的家庭以及他孩子的身上。

所謂偏見,就是不平等看待,其產生的根源就在於人的自私本性。這裡的不平等看待,其實可以視為一種處理各種社會關係時的態度平衡缺失,而總是向有利於自己的一方傾斜,除非不同的立場之間不存在厲害衝突。一般情況下,人都是首先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而不會力圖站在他人的立場來考量,完全意義上的中立是不可能的,由己及人是必然的思維定勢,偏見遂自然而生。——東野圭吾《信》

給人貼標籤,對人有偏見等,在我們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單單我們給別人貼標籤,我們也習慣了給自己貼標籤,並帶著這些標籤去生活。如果只有標籤還好,當因為這些標籤而被產生偏見並歧視時,那麼生活就會陷入泥潭,甚至有可能因此被淹沒。當一個人對一些人或事產生偏見時,會有意無意的傳達惡意,如果這些惡意不斷的累積,就有可能成為一股具備了摧毀能力的惡流。

標籤容易讓我們產生偏見,而偏見會抹殺我們看事物的客觀性,因為偏見是一個人主觀的情感體驗,也是一種固化的對事物的解讀方式。在偏見中,只有好和壞,就像是小孩對世界的認知,因此偏見會讓我們的判斷和智力減退,偏見也會製造很多不公平。所以,如果想要這個世界變得公平一些,那麼就要先學習少貼標籤,放下偏見。當一個人對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放下自己的偏見,那麼他離真見也就不遠了;當這個社會放下偏見的人越來越多時,那麼這個社會離和諧也就不遠了。

青瓷

2019-12-2

被標上標籤的人,只能等待著自己應得的人生。——《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