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起承轉合”在中國畫領域中的重要性

“起承轉合”是一個漢語成語,其來源於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同時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古人寫作時所使用的行文方法,也是我們所泛指文章寫作的手法。同時也是中國繪畫的行筆技巧和墨韻的分發手法。

淺述“起承轉合”在中國畫領域中的重要性

杜豔作品


中國畫的韻律產生全在於行筆,畫面的剛柔起伏,墨色的自然韻律無不是行筆而生。行筆是大於技術層次的“精神形態”,細講就是“精神形態”的具象體現。中國畫又稱寫意畫,寫意實則行筆,就是畫家執筆在宣紙上的行走,行走中把自己的思想通過物像呈現。

淺述“起承轉合”在中國畫領域中的重要性

陳雲鵬作品​


“起承轉合”就是行筆的技術概括。“起”在文章中是“比興的手法”而在中國畫中是第一筆的落筆之處,是行筆時要掌握的力道和要行筆是設定的節奏。中國畫的意境深遠性,畫面的劇情起伏,就如一首繞樑三日的歌,要有著無比美妙的旋律以及歌詞。而產生這等因素“起”很重要。

淺述“起承轉合”在中國畫領域中的重要性

肖大平作品


“承”在文章中的是“起”的延續,從而使得文字情感和敘述上使之飽滿。要有意為之地去尋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啟下的元素。主要的是從“起”勢中的“他物”入手,尋找與之相關又與商品的特性相關的元素。在中國畫中的作用是與之相同的。同時還包含了畫家對紙的認識與研究。也是畫家在學習繪畫時的基本技能的體現。

淺述“起承轉合”在中國畫領域中的重要性

房全友作品​


“轉”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從意義上開始轉入它式,其基礎是跟“承”有情緒邏輯上或事實邏輯方面的關係。而在中國繪畫中,卻是運筆的能力,是行筆時控制筆的一種“意境”,具象地說就是節奏。這需要對筆的掌控度要達到爐火純青。可以說是眼隨筆走,筆隨意行。這裡面也延續了“承”,因為筆帶墨色的行走是建立在對紙的認識上的,所以“承”所包含的對紙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不然“轉”這一步就是虛設。

淺述“起承轉合”在中國畫領域中的重要性

韋智傑作品


“合”在文章中是,將比興階段所運用的載體(他物)與轉折時所用本體,作情緒、邏輯、意義上的揭示和昇華。這一點中國畫也是和其吻合的。“合”也是一幅作品的完結,也就是完整畫面的呈現,是“起”“承”“轉”所產生的結果。也就是中國畫“寫意”的“意”的完現。

淺述“起承轉合”在中國畫領域中的重要性

李佩錦作品


“起承轉合”中“起”“承”“轉”都是講述的“寫”的重要性,也是 “意”生之前需要達到的繪畫素養高度的具象字面意思。“合”是“意生”之源,也是點睛之筆,更是畫面的意境以及完整性的概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