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俗話: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這句話含義是什麼?你覺得對麼?

回村歇歇


農村裡面這一句俗話,確實也是農村裡面的現實寫照。

可能有很多人不太理解這句話,可能我們的理解也不符合大家所期望的真正的解讀含義

但是看到這個題目我們還是來解讀一下,畢竟農村裡面這種俗話在我們這邊也是一種親身經歷


前30年看父敬子。

這個其實說的就是從孩子出生到他30歲左右的時候,父親對孩子的照顧生養以及幫助,這個其實就道出了農村裡面一種傳統的思想和做法。

因為我們國情的實際和外國的是不同的,比如說美國的孩子長到18歲就已經要求他離家出走。或者自己支付起生活的各項費用。

但是農村裡面並不是這樣子的,在農村裡面基本上養孩子還要幫孩子養孩子。

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會說成養孩子還要幫孩子養孩子?

其實在農村裡面就是三代的關係,因為父親呢,養大了這個自己的兒子,那麼針對於這種情況,孩子到了二十幾歲也成家立業的時候,生了孩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這個時候自己的年紀還不是很老,那當然要去幫忙照看自己的孫子了。

這也說明中國的父子關係其實是維持比較長久的,並不像外國一樣,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形成了平等或者同等的關係。


後30年看子敬父

其實後30年,有的可能沒有30年,後30年說的就是對於老人的贍養,老人的養老情況基本上都是由其子女負責起來的。

所以才會有這麼一個說法,後30年看子敬父。因為在我們中國當代社會之中,目前還沒有出現的那麼嚴重,說自己養老或者養老院養老,特別是在我們農村裡面,基本上養老的都是子女的事情。

所以父親生養孩子,那麼孩子就給予父親的養老和贍養。

這個其實可以解釋成養兒防老這一個說法。

大概的含義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成農村裡面的一種人生的立場和生老病死的一個狀況和過程。

因為在我們農村裡面,大多數的情況都是這種情況,自己生養的孩子,然後撫養他長大,看著他成家立業到自己老了,沒辦法勞動的時候,就需要孩子給自己養老贍養。


知恩圖報。

總的一句解釋這個問題,它是要求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知恩圖報,特別是對於養老這一方面,比如說自己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撫養長大,那麼在年老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給老人養老和送終。

說明就是人們不能夠忘恩負義,一定要懂得知恩圖報。這樣才能夠使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將這古老的文化和習俗傳承流轉下去。

這個才是我們中國所謂的家風。和傳統的習俗文化。


農人莫小道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我覺得這話是有理的,說明並強調父愛子孝,做人要知恩圖報不忘恩。我聽到的是這樣說的:前半世看父愛子,後半世看子孝父;前半世子憑父貴,後半世父憑子榮。

父母生育兒女,不僅僅是生,還要重在教養,兒女的好壞,與父母的生養有極大關係。父母只管生,而不盡到教與養責任和義務,兒女不成器,那是父母失責不對,所以人的前半世,也可說前三十年,是看父母如何愛兒女,如何教養兒女的。好與不好,多在於父母長輩的教與養,前半生,不要指責兒女了好,關鍵責任在於父母長輩如何教與養。

兒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父母已老,慢慢失去勞動能力,需要人照顧了,後半輩子就靠兒女盡孝了。父母有生養之恩,做人要懂得知恩圖報,會報恩,贍養父母也是做兒女的責任與義務。所以人的後半世就要看兒女的孝心了。前是因,後是果,有前因就會有後果。父母生養了兒女,又教導有方,必結好果,兒女也會盡孝,父母教導無方,育不出好兒女,兒女未必會盡責盡孝。

現在有的父母長輩,太溺愛孩子了,有的教養方法方對,造成孩子不成器,不會感恩,不思圖報,還怨氣不少,啃老虐老的並不少見,這應引起注意和重視。

記得幾天前,我在頭條上說了個幽默:父親二十二歲生了兒子,一直當寶貝養著,溺愛慣了,三十歲了,生活還不會自理。一日父親請來算命先生為其父子算命,先生說:“父壽八十六,兒壽七十五。”兒立即大哭起來:“我最後十一年沒有了父親怎麼過?”




樹德漢碩


這句話很有哲理,在民間傳說已久。我認為,既然在民間傳說已久,自有傳說已久的道理。

兒女生下來後,家庭教育很重要,特別是父母對兒子的影響更重要!

俗話說,窮養兒子富養女。這句話,建議各位網友也悟上一悟 ……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這個一箇中國傳統家文化,父親對孩子成長過程的教育,要以身治家,對孩子的完整人格影響,那麼,孩子成長後,就會有個正能量,責任和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