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它表達的是什麼?

醉墨客


這句話,自古以來被解釋成了各種各樣的意思,有解釋成天地是兇惡不仁,有解釋成聖人其實內心也是兇惡不仁的,只不過說一套做一套罷了。我覺得老子並沒有罵聖人的意思,也沒有宣揚弱肉強食思想的意思,他的真實意思只是在講道法自然。

下邊我們先把原文翻譯一下: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翻譯:天地沒有偏愛,把萬物當做芻狗一樣,讓它們自然生長;聖人沒有偏愛,將人民當做芻狗對待,讓他們自然繁衍生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無為。

我的解釋如下:

天地是不講仁的,只講道,他對待萬物的態度都是一樣的,順應天道的就會繁榮昌盛,不順應天道就會像芻狗一樣用完後就踐踏。同樣的道理,聖人治理國家也不能講仁,只講道,順應道的人就發展得好,不順應道的人就會滅亡,聖人不應對他們懷有仁慈之心,要像對待芻狗一樣拋棄他們。仁就是維護幫助的意思,如果聖人治理國家時講仁,今兒這麼講,明兒那麼講,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還不如守住道,對老百姓一視同仁,讓他們自生自滅。

我想,這就如同頭條的作者和編輯們之間的關係,編輯部就是作者的上天。有的作者說了,如果我的四條優質回答都過了,給我加V了,那我就給頭條寫篇感恩的文章。我說不同對他們感恩,你只要感謝他們的辛勤勞動就行了。編輯對你是沒有恩的,他們對所有的作者都是同樣對待的,他們遵循的只有一個標準,對誰都一樣。你順應了頭條的標準,頭條就讓你通過了,你不順應頭條的標準,那編輯就不讓你通過。編輯給你加V了,也不代表著他們對你有恩,也不代表著他們對你鍾愛有加,就算你加v了,只要你稍微再觸犯一下頭條的清規戒律,你馬上就會受到處罰,把你的黃V給摘掉。

我說:“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編輯不仁,以作者為芻狗。”

朋友聽了哈哈大笑。


系統觀天下


此語出自《道德經》第五章,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博愛,對待世間萬物的生生滅滅,就像戲耍木偶玩具狗一樣。得道的聖人同樣無所謂仁慈博愛,也把百姓看作木偶玩具狗一樣。這天地之間,難道不就像個大風箱一樣嗎?它雖然空虛卻不枯竭,越是鼓動風就越多。以智治國法令頻出就會加速窮困,肯定不如讓天下保持自然的公平安寧。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還可以參考閱讀《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有醜陋存在。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是因為有邪惡存在。所以說,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相互顯現,高和下相互襯托,音與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這就是相對偶然性中的絕對必然性。因此,得道的聖人都是能夠用無為的理念處事,用身體力行推動文明教化,遵循萬物興衰週而復始的自然法則,促進社會生產循環而絕不截留為私人所有,因勢利導有所作為而絕不獨斷專行任性冒進,有了成就也絕不貪戀功名獨享其利。正因為不居功自傲追求私人利益,也就不存在什麼失落感。

顯然,正邪善惡美醜真偽是非黑白,這些“名可名非常名”本身就是有無相生的相對存在。沒有“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邪道,就無所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正道。沒有惡就無所謂善,沒有醜就無所謂美,沒有虛偽就無所謂真實。所謂仁慈博愛的“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是“皆知善之為善”。那麼,這些“動而愈出”和“多言數窮”的“斯不善矣”,究竟又是“惡”從何來呢?毫無疑問,皆是源於人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的獸性劣根,更是源於“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假公濟私”。

如前所述,就像中國人“知道不知道”的口頭禪一樣,在經“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後形成的《尚書》版本中,也倖存著這樣的記載:“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現在的話來講,此所謂《三墳》之“大道”,就是中國人祖傳的“大道主義真理”。此所謂《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義真理”的時代性闡釋和實用性發展。此所謂“三皇五帝”祖傳的“大道主義”,最初就產生於“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時代。而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奴隸制小康社會,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從“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到“漢承秦制”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這種“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文化傳承,也就是“盜亦有道”的“名可名非常名”。

再放眼天下,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的“公私之變”以來,特別是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以來,再經“君權神授”的古羅馬帝國軍事擴張和中世紀基督教“神權專制”的“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又經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慣例“割韭菜”體系,此所謂“西方文明中心論”的古希臘式大國崛起“修昔底德陷阱”天下興亡週期律,就是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神權專制”的“紙牌屋遊戲”惡性循環。這種“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衍生的“貨幣工具決定資源配置”國際慣例體系,也依舊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的“術萬變而道不變”。

然而,這一部長達五千年的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文明史,卻充滿著仁慈博愛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君臣父子等級禮法的“孔孟之道”,是在講“仁義禮智信”的“常道”。所謂“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則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經濟食物鏈的週期性崩潰與重構。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開始,西方世界也一直在講仁慈博愛人道人權的“普世價值”,實則是“個人至上”和“金錢萬能”勝王敗寇經濟食物鏈的週期性崩潰與重構。究其根源,也都是“盜亦有道”的“名可名非常名”。

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對於沉迷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紙牌屋遊戲”的錢奴而言,所謂“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衣冠禽獸牛鬼蛇神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就必然是滿口仁慈博愛的“假聖假人”。

此便是《問道老子:為何“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之《食草恐龍自私自利“窩裡鬥”漁翁得利原是“霸王龍”?》


叩問公道不見公,

長夜孤坐望星空。

銀河浩渺逝流光,

轉眼閃過無影蹤。


往事悠悠隨流水,

地上曾經生恐龍。

叢林法則食物鏈,

自私自利妄作兇。


食草恐龍窩裡鬥,

一盤散沙自內訌。

食肉恐龍拋魚餌,

各個擊破樂無窮。


食肉恐龍爭地盤,

勝王敗寇出英雄。

合縱連橫看大戲,

漁翁得利霸王龍。


自私自利獸本性,

慾壑難填無底洞。

破私立公顯人性,

抑強扶弱歸大同。


網聞博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想要理解這兩句的意思,首先要明白芻狗是啥?

芻狗是過去古代用來祭祀的,用草紮成的狗。

大概其最原始的做法是殺一隻真的狗去祭祀。

但是古代的土豪太少了,土豪也沒那麼豪。再加上古代各種祭祀繁多,動不動就得祭祀,動不動就要殺狗。多大的土豪也經不起這麼折騰。

所以聰明的古人另闢蹊徑,想出一個辦法用,紮成一個狗。心意到了啥都有,天地神明也得誇獎這一念仁慈。等祭祀完了就把這個草紮成的狗放到河裡,順流而下,自生自滅。

好了,我們可以開始解釋。

道法自然,萬物運轉,陰陽相剋,有生有滅。

而萬物的生滅更替,沒有天地的妄加干擾,也沒有天地的憑空幫助。一切都在道之內,規律平衡的運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放之百姓身上,則為自己奮鬥,為家人拼搏。為社會添磚加瓦,為國家奉獻犧牲。

放之聖人身上,則要通曉人心,參悟陰陽變化。悟天道,求真理。外要防止敵寇入侵,揚我國威。內則教化百姓,引導社會平衡良性運轉。使之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聖人不可能強行干涉百姓富貴,聖人也不可能無理干涉百姓貧苦。

總之萬事萬物百姓聖人天地,皆有其命,皆有其可為,有其不可為。總歸一切都在道之內,陰陽平衡規律運轉。





忘了吃煩


《道德經》指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要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含義,關鍵有一個詞“芻狗”,對這個詞主要有兩種解釋。

01“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

“芻狗”的第一種解釋,出自王弼的註解,王弼認為: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天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

在王弼看來,天地大道無所作為,聽任萬物自然生長,所以天地並不“仁”。因為仁者必然有所作為、有所好惡,但是有所作為,就必然導致萬物失其本真;有所好惡,萬物就不能全部獲得存在的依據,萬物不能全部存在,就必然會有棄物,而這是不符合“道”的本質的。

天地沒有因為“獸”而生出芻草,但是“獸”卻把芻草給吃了;天地也沒有因為人而生出狗來,但是人卻把狗給吃了。天地自然無為,萬物各得其所。如果有所作為、有所好惡,就不足為用了。聖人比德天地,聽任百姓自然發展。

也就是說,天地並無所謂“仁”與“不仁”,只是聽任萬物自然生長;聖人也無所謂“仁”與“不仁”,只是聽任老百姓自然發展。

02 莊子對“芻狗”的解釋

關於“芻狗”的第二種解釋,《莊子·天運 》中指出:

“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芻狗做好以後,在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祭祀結束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在老子看來,天地對待萬物就象人們祭祀時對待芻狗那樣,無所謂仁慈,無所謂偏愛,只是任由萬物自然運作而不加干預;聖人對待百姓也象人們祭祀時對待芻狗那樣,也無所謂仁慈,無所謂偏愛,只是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而不加干預。

總之,對於“芻狗”的兩種解釋雖然不同,但其所表達的主旨卻是相近的,都切中了道家哲學關於順乎自然、清靜無為的主張,因而都是合理的。


紫天雲


天地視萬物為芻草,聖人視百姓為芻草。老子揭秘宇宙裡殘酷的真相,自生自滅。

我胡說八道地寫悟空問答,我相信有我的朋友看,也有不友好的人關注,我也收到了寫文字而得到別人的不良信息。

四兩換半斤是我和同輩人在海府路散步時候,我笑說,我為什麼不能半斤換四兩。

感恩送出去的輕禮,一份很純情義,從沒想到回禮,禮輕情意重。收到回禮,送禮的人不能拒絕接受,這樣的四兩換半斤用文字記下來,就顯得寫字的人品不端正了。

後面續寫,天地之間,其猶風箱,動而欲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人與人關係像風箱一樣綿綿不斷的熱情都是似真似假,微觀中,我們每個人活在人世間都是卑微的草。所以親兄弟明算帳才是人性真相。

又想到曾仕強教授親和力的笑臉,雷打死壞人,你是得道高僧也照樣打死,天地視萬物為芻草。那麼,得道高僧為什麼上天不另眼相待。

因為修行人吸納天空高層次食物鏈,食精微物質比平凡人待遇更好。在上天宏觀角度看,眾生平等,天地視萬物為芻草。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戰神150624565


這句話表達了老子反對“偏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在說,天地和聖人,都不是感情用事的存在,亦如天地一視同仁看待萬物一般,聖人也是一視同仁看待百姓。

也就是說,天地和聖人,都是沒有“偏愛”之意的,所以天地也好,聖人也罷,不會對外界有什麼出於“私意”的干預。於是,天地和聖人看起來也沒有所謂的特別“照顧”誰、憐愛誰。因此,我們可以總結,“不仁”當屬天地和聖人在人世中“仁”之體現。

1、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先需明白什麼是芻狗

芻狗是古代用來祭祀的一種祭祀用品,用草做成的狗狗形狀。它的特點就在於,因為它屬於祭祀用品,所以對待芻狗,人們往往是帶著敬意的。但是,因為屬於祭祀的東西,所以,人們在做好以後,尤其是祭祀典禮舉辦完以後,人們就不會動它,放任它在那裡,頗有些“自然而然”的味道。

也就是說,人對芻狗的感情是這樣的:因為很珍貴它,所以才不會擅自動它,任其自然變化。

2、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的態度:自然而然,不多加干預

所以,從上面對於芻狗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老子是在用類比的手法,告訴我們天地是如何化育萬物的,聖人是如何看待百姓的。

天地也好,聖人也罷,對於天下萬物、百姓,他們心裡自然是珍視的,正是因為珍視,才不能因為自己一己之私,來打破其自然發展的進程。也正是因為天地和聖人無私意、無偏愛,萬物才能在最好的狀態下生長髮展,百姓才能在最適合的狀態下安居樂業。

3、理解難點:老子之“不仁”並非反對孔子之“仁”

有不少言論拿“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來批判孔子之“仁”,這是錯誤的說法。老子這裡的“不仁”是在批判偏私,孔子的“仁”,則是在告訴人們不要偏私。老子“不仁”和孔子的“仁”都是在批判偏私,為何兩個人對於“仁”的說法不一樣?因為二者的著眼點不一樣。

老子的著眼點為“自然”,而孔子的著眼點為“社會”,老子的“不仁”,是自然界的“不仁”,孔子的“仁”則是社會的“仁”。

誠然,自然界沒有偏私,得“道”之聖人,也沒有偏私,因為沒有偏私,所以也沒有體現更偏愛誰,所以看上去不仁。看上去“不仁”,不是說自然界或者聖人卑劣,而是他們沒有“仁”的概念,在做著與“仁”同的事情罷了。這不是在取消孔子的“仁”,反而是用一種“正言若反”的方式肯定孔子的“仁”,只是道家之“仁”的概念更“高”一些,而孔子之“仁”的思想則是落到了“人間地面”的仁。

孔子的“仁”,指的是社會之間人與人相處時候的人。自然界沒有偏私,沒有仁與不不仁,這很美好,但是人類社會可以沒有“仁”與“不仁”嗎?肯定不可能,人有感情,在感情的激勵下,慾望膨脹,仁與不仁呼之欲出。雖然道家“天地不仁”的境界很美好,但是美好是一方面,人間現實是另一方面,道家之“不仁”要從“自然”落地到“人間”,其最終在“人間”的展現當屬孔子之“仁”。孔子之“仁”強調“愛人”,行“忠恕之道”,講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都是在強調人要剋制自己的私慾,要做到感同身受的將心比心。

所以,道家之“天地不仁”,與儒家之“仁者愛人”,並非矛盾對立,而是一種遞進關係,二者都在是強調摒棄私慾。

4、總結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大抵就可以知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是在用類比的方式,通過人們對“芻狗”這種祭祀用品的態度,即因珍愛所以才不管不顧,任其發展,來類比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的態度,即天地和聖人,對於萬物百姓,都是因珍愛而不管不顧、任其發展。同時,道家之“不仁”與儒家之“仁”一個講自然,一個講社會,但是二者的含義大抵相近,都是在反對“偏私”。


顏小二述哲文


不用去拿經文裡面的句子出來解釋這幾句話的意思,真正能看懂古文的其實並沒有幾個人,所以解釋這種問題就應該用最直接粗暴的方式來回答,讓大眾都輕輕鬆鬆看得懂理解這些意思才是真的,拿古文來解釋和各種咋呼說實話遠遠沒有直接用白話文來解釋容易獲得大家的理解和認可。

道德經的這兩句話的意思很直接的闡述了自然和生物之間的關係,也用自然和生物之間的關係來比喻統治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間的關係,老子的道德經其實把社會和人性寫的非常的直白了,也說明了老子對社會和人性的認知非常的瞭解和深刻,對自然大道和生物生存的關係的一種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天災面前萬物都是弱小到沒有任何反抗餘地的,也就是說在天地自然面前,萬物只是祭品,自然天地想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萬物沒有一點反抗的餘地,也說明了自然其實才是真正的主宰,而萬物只是自然的祭品和玩物而已,天地雖然沒有災難那萬物就是子民,天地發怒萬物只是祭品,好壞之間的關係和結果定位。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是說在好的統治階級眼中,老百姓有價值,所以會得到比較好的待遇和生存發展環境,當統治者腐敗殘暴的時候,基本上都全部是壓榨老百姓,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完全不顧老百姓的死活,當統治者不仁義的時候也就是老百姓不被當做人看的時候,其實就反應出來統治者的好壞決定了老百姓的生存狀況的定位。

當然還有一句話叫做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是說其實好與壞都在統治者一念之間,真正的大盜壞人就是那些統治者,那些統治者才是對社會傷害最大的,因為那些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會傷害到很多人的利益來保全自己的利益和慾望,統治者才是最大的壞人,而聖人其實就是指統治者,當然很多事情只是相對而言,不過真正造成大傷害的就是統治者,仁義道德其實就是一種用來忽悠他人的方式而已。


無法超越的足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當下,澳大利亞,山火動物萬物遭殃的,樣子,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是當下,馬舵羅,所,管理,國家的樣子,個人,認為!!!!!!!!!


哈灬哈66096005


這天地間的萬物之命,本是天地所生,天地不看重其爾,誰又看重爾斯。百姓之命,聖人其眼而視,當然命之予貴,命之予同。但是,民族之運,百姓之命,首先應撐握在自己的手裡。不靠天,不靠地,神仙皇帝,也有利已和自私的一面,也有犯錯的時候。人民百姓自己,要有撐控天地的意志,為命自負,承擔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