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黃河之韻——《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九曲黃河之韻——《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是陳鈺銘的代表作品,也是轉型之作,從這幅作品開始,他的個人風格才算真正形成。這幅作品耗費了他很多心血,光草圖就畫了幾十張,但是他對每張都不滿意,總感覺與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還差那麼一點距離。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反覆創作,他終於畫出了自己心目中的那種感覺。

九曲黃河之韻——《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局部

陳鈺銘在創作這幅作品的時候,雖然沒有直接將黃河畫進來,但卻將黃河文化中最真實的東西融入了筆墨中。在那一張張刻滿滄桑的面孔中,我們彷彿看到了渾濁、奔騰的黃河水,一路咆哮著向東奔流。黃河凝聚了日月天地之靈氣,外延蒼莽、內涵深邃,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刻的象徵意義及獨特罕見的地貌特徵,毫無疑義地成為“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的靈魂所在,這也是陳鈺銘最想表達的東西。

九曲黃河之韻——《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局部

判斷一幅作品的好壞,不是看畫家是否畫出了準確的造型,而是要看他是否畫出了真情實感。不僅如此,好的水墨畫通常都具有一種視覺上的音樂感。陳鈺銘的作品就是如此,他運用了山水畫中的積墨方法,通過對黑色塊面的不同處理,使得整個畫面具有交響樂的氣勢,在宏大的筆情墨韻的交響中,不時可以聽到天籟的微鳴。幾十年來,為了追求這種筆墨境界,陳鈺銘始終埋頭於藝術探索,通過一幅幅作品,默默表達著他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和感悟。這種感悟,來源於畫家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蘊含著一種個性化的審美追求。筆墨線條在陳鈺銘這裡匯聚成了一個變化多姿的美妙世界,不斷構建著自己心靈的外化圖像。

九曲黃河之韻——《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局部

這幅作品有意把人與環境結合起來,把人物與環境融為一體,以此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相融與和諧。他的這種筆墨構成,完全是特定條件下產生的藝術自覺。黃河流域,尤其是晉西北得天獨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底層勞動者的尋常生活,給予了畫家無數的靈感和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與他當兵的山西相比,陝北界內的地貌特徵、人文資源更具特色,更易入畫。所以陳鈺銘在這裡當兵時,總喜歡過河畫寫生。他的畫風都較厚重、飽滿,隱含著一種沉重和崇高的氣質,這也是畫家潛意識的體現。

九曲黃河之韻——《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局部

黃河的全長五千餘公里,其間的彎道數不勝數,當然不止九十九道彎,它所體現和提供給我們的意蘊和歷史文化價值,也遠不止於此。當人們在驚歎於母親河瑰麗雄奇磅礴幽深景色的同時,更會被黃河灘上那淳樸而又豪放的父老鄉親而感動。在黃河奔騰向前時,任何險阻,都無法阻擋它奔流的步伐,或者堅決地衝決,或者智慧地繞開,黃河總是百折不撓、不捨晝夜地奔向它的歸宿

九曲黃河之韻——《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局部

這幅作品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真正偉大的人物畫藝術,不是像照相機一樣把人物的形貌準確地刻畫下來,也不是把各種正確的細節、藝術元素組合在一起,而是來自於藝術家面對他所刻畫對象的濃厚感情,以及對作品精神內涵的把握。

九曲黃河之韻——《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局部


九曲黃河之韻——《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

陳鈺銘近照

陳鈺銘,生於1958年12月,河南洛陽人,1976年入伍。·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結業於中國美院中國人物畫高研班。·曾任總政治部解放軍畫報社美術編輯,主任編輯,總政治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創作員,一級美術師。全國青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全軍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上海中國畫院院外畫家。中央文史館書畫院藝術委員。解放軍美術書法創作院藝術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