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務工“不差錢”

2月13日,春風和煦。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當前氣溫回升,我們要儘快對果園拉枝、修剪,錯過時機,就會降低杏李坐果率,影響今年產量。”在河南省淅川縣老城鎮馬溝村杏李基地,技術員馬大林手握“小喇叭”,正為5名果農現場培訓。

“拉枝有啥作用?修剪有啥要求?”馬溝村果農全志雲問。

“通過拉枝,可以增加果樹的採光量、調整樹形、增加通風性、提高坐果量。”馬大林提了提嗓門,“這果樹修剪,要掌握‘疏放結合、去密留稀’的原則……”

一邊現場示範,一邊逐人解疑。果園裡,人人佩戴口罩,間距不少於2米,每半天還要測量一次體溫。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同時,也是國家級貧困縣、河南省深度貧困縣。

“為了既‘生態’又‘生財’,我們環繞丹江口水庫發展根系發達,可保持水土,具有較高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生態林果產業。”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介紹,目前,全縣已發展杏李、軟籽石榴、薄殼核桃、大櫻桃等生態林果33萬餘畝。

2019年,老城鎮3萬畝杏李全部掛果,但貧困戶之間收入差距較大,鄉幹部一番梳理後,發現了“癥結”。

馬溝村貧困戶石致富,2018年底通過易地搬遷扶貧,全家5口人已遷居縣城光明社區,老家種植的6畝多杏李無人管護,只賣2000多塊;馬溝村貧困戶全志雲,全家7口人均在省外務工,家裡7畝多杏李因無人管護,幾乎沒有收入……

“因缺少技術、管護等因素造成林果減產現象,在老城鎮相當普遍。”技術員馬大林舉了另一個例子,同為馬溝村的石秀朝,也是三年前種植了3畝杏李,因為科學管護、精耕細作,2019年就賣了9000多塊。

一同種的果園,管得好的畝效益大幾千,管不好就不足千元。收成低了,果農的種植熱情就不高,有的甚至寧願拋荒……

思路決定出路。“我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科學有序地恢復企業復工、農田管理、林果管護等各項生產,引導和鼓勵在外務人員在縣內就業。”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說。

防疫不可馬虎,春管不能耽誤。在老城鎮,各村成立林果合作社,把過去外出務工的農民吸納進來,統一培訓後,在家門口上崗。

“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我們組建微信培訓群,讓果農在手機上看我們怎樣操作,不懂得可以隨時給我們打電話諮詢。”技術員馬大林介紹,老城鎮24個行政村都建有農技微信群,各類林果管護資料和教學視頻都會及時在群裡共享。對於不會使用微信的果農,合作社通過電話溝通、上門服務為其答疑解惑;如果還不懂,就每次組織3至5個果農,小批量、多批次、短週期地帶到果園內實地培訓,直到完全掌握為止。

“果園‘託管’給合作社,技術、勞力、管護和銷售由合作社統一負責,農戶門口務工得薪金,待杏李統一銷售後還能分紅。既不誤疫情防控,也不耽擱春季生產。”馬大林給果農們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平均栽植56棵樹,只要土、肥、水管理到位,進入盛果期每棵樹可掛果150至300斤。按照當前地頭收購價每斤2元算起,1畝杏李果園可以淨收入1.6萬至3.3萬元。

“1畝杏李果園,何止是10畝耕田!”貧困戶全志雲笑著說,當“疫情期”遇上“春管期”,在家門口務工也“不差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