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很多公司团建活动都是以聚餐为主,聚餐成为各成员之间的粘合剂,对我们社会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公司不能进行团建了,可是如果我们了解聚餐背后的机理以及能达到的目的,是否也能在这个非常时期,达到同样的效果呢?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聚餐的由来

我们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在哪儿呢?通常的解释都是我们人类会使用工具,有语言能力等等。可是科学家们发现,黑猩猩不但能够使用工具,而且还能自己制造工具。很多野生动物都具有语言能力,我们家里养的猫,很多简单语句它们都能够理解,之所以装作听不见,那是因为它们不想搭理你。

使用工具以及语言都不是我们人类与这些动物的根本区别,其实我们忽略了人类特有的一项行为,那就是和非亲属间分享食物。和自己的亲属分享食物,这是动物界里非常常见的行为,但是和非亲属之间分享食物,却是很少见的。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或许你可能看到在求偶季的时候,有些动物会和自己的配偶分享食物,但是几乎所有的动物,只有我们人类会和家人以外的陌生人一起分享食物。

黑猩猩也有集体进餐的行为,但是它们聚餐的目的是为了争斗或者乞讨。通常在共同分享食物的过程中,也是最大的一只雄性黑猩猩,彰显自己领袖地位的时候。它会决定哪些猩猩能够分享到食物,哪些会优先进食等。如果是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雄性黑猩猩,获得食物的概率几乎为零,那么这些黑猩猩只能通过乞求,或者偷盗的方式,来获取食物。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与陌生人分享食物的好处在哪儿呢?在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当中,认为生活在几万年前的长毛象,不是气候原因导致它们灭绝的,它们是被我们人类的祖先,智人给吃灭绝的。可能你觉得匪夷所思,人类最近一次差点把一种大型生物整灭绝是在18世纪。

在18世纪,人们发现鲸鱼脂肪大有用处,经过炼制之后可以用来照明,相比于当时的煤油,亮度高而且燃烧稳定,是当时上层社会主要的照明用油。而且之后人们发现这些鲸鱼油还能够用来制造肥皂,以及机械设备上的润滑油等,因此到了19世纪,几乎所有的捕鱼船都找不到海洋里的这种大型生物了。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无独有偶,我们人类祖先在几万年前,一起共同捕猎这种大型的长毛象,这些长毛象不但能够提供美味的食物,而且还能够还能给这些智人提供御寒的皮毛。人们在捕猎,宰杀的过程中,分工合作,有些人负责制造陷阱,有些人负责驱赶,有些人负责剥皮,有些人负责切割。

在这次集体围猎用餐过程中,无论是氏族内部,还是氏族外部的成员,都会显得友好,也更加公平。整个过程有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其中肯定涉及到食物分享规则的制定,社会合作等。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这些智人会根据亲疏远近,合作的方式建立彼此的合作关系,此时食物是最好的媒介。这些智人能够分享食物,甚至分享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婴儿,这样能够尽最大的可能保证更多的婴儿能够存活下来,这也保证了整个群体的存活。

而黑猩猩不会把食物分享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小黑猩猩,也就没有进一步扩大社会关系,形成复杂社会网络的可能。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社交的重要性

在距今3万年前,我们人类还有一支智人,他们被称为尼安德特人。关于尼安德特人的灭亡有很多解释,比如没有像人类拥有更发达的智力,可是你会发现尼安德特人拥有更大的头盖骨,也就是说他们拥有更大的脑容量。而且尼安德特人骨骼构造,也更适应北欧的寒冷天气,因为他们身体更圆,更不容易散热,可是为什么在这一轮竞争当中,他们被淘汰出局了呢?

考古学家们发现,这些尼安德特人和我们人类的祖先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没有大型的公共活动区域,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广场。尼安德特人更倾向于围坐在自己家中的小火塘,而人类祖先会聚集在公共的大火塘当中。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也就是说,聚餐这种社交行为是我们智人,之所以会发展出更强心智的一个更重要原因。对于我们人类祖先来说,火塘不但是重要热量和食物来源,同时也是社交中心。人类祖先会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讲故事。

其中讲故事的能力被植入到人类底层基因当中,如果从基因学角度来看,我们人类并不比别的物种更为复杂,无论是从染色体的数量、基因碱基对的数量,还是从基因的复杂程度上看,人类都不是最高的,甚至老鼠基因的数量都比人多。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白天的时候,人类祖先之间的谈话都比较实际,比如打猎的路线,目标猎物的特点,就和我们白天聊工作一样。但是一到晚上,大家坐在一起,围坐在火塘边的时候,话题就变成了讲故事。男人们总是吹牛,用夸张的语言讲讲自己打死猛兽的经历。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唱歌跳舞、搞一些宗教活动。总体来说晚上的大部分话题都是脱离现实的,和我们现在在酒桌上吹牛是一回事。

其实语言的产生也是因为社交,人们在聚餐的时候,透过信息的沟通,将那些有用的信息留存下来。比如某一个智人吃了一只有毒的蜥蜴死掉了,那么大家再次看到这类有毒蜥蜴的时候,都会避而远之。当拥有语言通信之后,彼此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要更高。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今天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会远离蛇类,并不是这些蛇曾经咬过我们,而是接受了人们彼此之间传递的信息。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依然会接受网络上那些不实的传闻,这其实就是源于我们人类基因的缺陷,我们喜欢接受周围人传递过来的信息。

哥贝克力石阵建造于1万多年前,而人类已知文明也就7000多年的历史,这么一个巨型的建筑物,宜居性非常差,那么它用来干什么?祭祀。这是人类祖先给神盖的房子,我们现在去欧洲,看到很多富丽堂皇的大教堂,有些教堂甚至建造500多年,同样这些教堂也不是为了居住的。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这些哥贝克力石阵上雕刻了我们人类害怕的动物,比如狮子,蝎子,还有野猪。聚餐把人类的社交活动从社群扩展到社群之间,解决食物单一的生存危机,维持了多元的食物网,也让整个人类社会结构连接成了一个网络。同时也影响到社会的组织形态,礼仪规程,宗教祭祀,等级制度等。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餐桌上的“主人”

礼仪是我们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标志,而礼仪最早也是出现在聚餐当中。准许某一个人坐在自己旁边一同进餐,本身就是一种友善的表示,不同的礼仪有着不同的内涵。

非洲的贡贾有个一年一度的节日叫旦巴节,在这个节日里,所有人要吃同一个锅里煮出来的饭。地区的发言人会站在酋长的房子前,让各个群体代表过来领餐,他们会按照巫师、小偷进行分级。在这次聚餐当中,连罪犯都会参加,不管他愿不愿意。这其实是有很强政治色彩的聚餐,人们在聚餐的过程中体现了阶级差别以及日后的秩序。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欧洲中世纪,餐桌都是重要的公共仪式的场所。在鸿门宴当中,左边是最尊贵的位置,在中世纪爱尔兰,领主餐桌上的切肉人,往往是重要角色。人们会根据宴会成员的地位来决定位次,以及分配什么样的食物。高贵的客人总是优先得到服务,同时获得最好的食物。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在古罗马,人们定期会举行国宴,各地会把丰收的食物贡献给国王,这样他们在荒年的时候,能够得到援助,国王在宴会上进行食物的再分配,显示自己的权威。同样在满清时期,清朝统治者会通过满汉全席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统治秩序。

宴会是聚餐的新形态,它把人类的社交活动从社群内部拓展到了社群之间,解决了食谱单一的生存危机,维持了多元的食物网,也让整个人类社会联结成一个遍布全球的网络。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未来“餐桌”的主角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组织形式越来越复杂,通讯手段和效率也在同步适应并提高。19世纪后,电报、电话、电视,以及今天的互联网,通讯手段在不断升级。人们不再局限于在聚餐构建网络,社交网络成为新形态。

在社交网络上,人类几万年形成的餐桌秩序或许逐渐被打破。在网络社会里,我们也需要“餐桌的主人”,只不过,“餐桌的主人”不再是知识的终点了。在网络化知识里,每个节点都不是终结点,它们构成了一个扁平的网。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在“去中心化”的情况下,无序的个体在不知不觉间达成同步、形成秩序,这种机制常常被叫做“自组织”。在每个个体看似随机和混乱的各种选择中,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却可以表现出规律和秩序。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乌合之众”现象,它就是在群体中常见的跟风行为。

在这个去中心化的群体当中,“节点人物”成为去中心化组织中更重要的人,资源就应该围绕他们来配置。

互联网发展的今天,聚餐的意义还存在吗?


在网络的各个模块里都选出一些“餐桌的主人”,保障这些代表们都能和其它模块的代表有效地沟通信息。当然,真实的网络不会是单纯的去中心化网络或者中心化网络,而会表现出许多复杂的层次,它或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中间达到某种平衡。

2020年的疫情,让我们无法像往常一样,集中办公、聚餐,但是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社会合作,去完成一项目标。互联网的远程办公,或许不能完全替代集中办公,但是关于沟通的核心功能是能够替代的,可能我们碍于多年的工作习惯,现在还很难适应,但是随着远程办公人数的增多,整个社会合作媒介也会随之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