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為什麼外戚成不了氣候?

平頭大司令


因為明朝對外戚壓得狠啊,從選妃開始就各種提防了。外戚在古代一直都是個需要穩妥處理的重要群體,因為外戚們與皇室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乃至血緣關係,自然也就很容易染指到朝堂上的事情。像是尊奉母族的漢朝,新帝登基之後授予厚爵顯位給自己的舅舅,都成了一種慣例。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正因為外戚的這種特殊,有些時候能夠成為皇權的助力,而也有時候會威脅侵害到皇權,像是呂后垂簾、武后聽政時,當時的皇族都膽戰心驚的。而鑑於歷朝歷代的這種外戚干政的教訓,明朝從一開始就對外戚採取防患於未然的態度

首先,明朝一開始就嚴格禁止後宮中的后妃們干涉朝堂上的事情。太祖朱元璋在位時,馬皇后本身就不肯幹政,有時候即便是朱元璋主動詢問馬皇后的意見,也被馬皇后所拒絕,而這種在當時被視作賢良淑德典範的行為,也被後來歷代的明朝後宮所標榜效仿,引以為榮。

而且說來也是非常巧合,明朝建立後很長時間內,只有皇后而沒有太后,直到明宣宗登基後才有。自古以來皇后與太后不同,皇后若是干擾朝政很可能被廢,可皇太后終究是母親,大多數時候讓皇帝左右為難。明朝初期長久沒有皇太后的這種情況,也使得明朝後世缺乏外戚干政的“先例可循”。

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朝對女子相當壓抑,然而實際上明朝女眷的地位遠不如當年的宋人。宋朝太后垂簾是一種稀鬆平常的事情,不過卻極少有外戚亂政的事情發生。

南宋晚期興起的程朱理學等,實際上並沒有嚯嚯到當時的宋人,反而歷經元朝倒是被後世的明朝士大夫給發揚光大了,像是“牝雞司晨”這樣的事情自然是明朝士大夫們無法容忍的。明朝士大夫影響力甚高,儒家思想被無限放大,而明朝時期對於女子的壓遏也達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地步。所以在明朝士大夫非常強勢的這種情況下,明朝的后妃或者外戚們想在朝堂上搞事情,那是非常困難的。

一般來說,即便民間娶妻都講究個門當戶對,而皇帝選皇后按道理自然也要找個名門望族的貴女,像隋唐時代的皇后,很多都出身極其顯赫,而明朝卻劍走偏鋒,明確要求后妃的家世不能太高。說來也是有道理的,后妃的孃家家世不高,影響力非常有限,能夠形成的外戚力量自然而然也就不足為患了。

整個明朝,除了成祖徐皇后是中山王徐達的女兒之外,其他歷代皇后都出身一般般,有很多甚至是平民家的女兒。明朝選後妃的主要標準是樣貌與品德,只要身家清白賢淑有禮即可,對於家世過高的,直接就給去掉了,壓根兒就不會進行考慮。

除了皇帝的后妃之外,外戚還有個重要群體,那就是皇家的女婿們,而明朝對這群人也很防備。自古以來,也有不少迎娶了皇帝的女兒而平步青雲的人,雖說歷代作怪的駙馬並不多見,但也不是沒有。

明朝設立有專門管理皇家女婿的機構,稱為“儀賓”,對於駙馬與公主們的日常生活全部都進行詳盡的管理約束。同時,在明朝一旦成為駙馬以後,那就註定要跟仕途說再見了,因為明太祖定下的規矩,駙馬們都不得入朝為官,如此一來那就遑論能染指朝堂中事了。

除了在尋常家庭中選擇后妃之外,對於后妃孃家的待遇明朝也非常謹慎,畢竟是自己的岳丈家不能太寒酸,但明朝後妃的孃家受賞,只可富貴不得權顯。一般來說,明朝的那些國丈、國舅們,並不能憑藉自家入宮的女眷而利於仕途,有些平民最多也就能在錦衣衛那裡掛個虛職,或者在沒有實權的五軍都督府那裡掛個職,可以有點富貴,但別想涉及朝堂。

明朝從相關制度上,就幾乎阻絕了后妃外戚染指朝堂的幾乎所有渠道,而這也是明朝時期幾乎沒有能形成氣候的外戚的重要原因。而明朝時期,也很少出現太后垂簾或者是后妃亂政的事情,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明朝極力壓制外戚舅族,最終也使得明朝晚期皇族孤立無援,自家宗室指望不上,外戚們又沒什麼幫忙的本事。


澹奕


歷史上外戚干政的現象很多,以漢代為典型代表。明朝的外戚較為孱弱,沒有出現專權、篡權的現象,主要是明朝對外戚實施了有效的控制。具體原因如下:

皇帝對外戚的控制

明朝的皇帝良莠不齊,但在防範外戚專權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對外戚防範最嚴格的是朱元璋,他早就認識到:“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於聲色,嚴宮闈之禁,貴賤有體,恩不掩義,女寵之禍,何自而生?”所以他將防範外戚干政作為祖宗家法,命令朱升修纂《女誡》,並且在鐵製的紅牌刻著對后妃的訓誡,懸掛宮中,時時警惕著。同時,命令解縉編寫《古今列女傳》在全國範圍內頒佈,利用禮教的力量對后妃進行嚴格控制。朱元璋的祖宗家法對子孫後代影響至深,萬曆皇帝對鄭貴妃極其寵愛,然而,在得知她跟朝廷官員有所牽連的時候,萬曆毫不留情對其進行鞭笞。

后妃的自我約束

明代的妃子,多來自底層,孃家貧苦出身,自然沒有多大的勢力,他們的富貴和權力必須仰仗皇權,本來就掀不起大波瀾。同時,在禮教的約束下,地位較高的后妃自我修養也比較高,常常能對自家親戚進行有效的約束。朱元璋的馬皇后和朱棣的徐皇后就是典型。朱元璋要對馬皇后的親戚加官進爵,馬皇后勸阻,說應該封賞的是有才能的賢德之人,我的親戚未必各個賢德。而徐皇后則編撰了《內訓》進行自我約束。萬曆皇帝年幼,李太后即使權力再大,也沒有垂簾聽政,她還編撰了《女鑑》,說明作為一個后妃,她的內心是極其認可後宮不能幹政這一原則的。

士大夫對后妃的約束

明朝的士大夫是一股非常強大的輿論力量,他們信奉儒家的經典,是防範“牝雞司晨”的中堅力量,稍稍發現有外戚干政的苗頭,他們就會跳出來阻止。比如萬曆朝的“爭國本”事件,雖然是為了立太子一事,但也是在和外戚鄭國泰的較量。在“移宮案”中,楊漣對李選侍大加訓斥,說道:我寧願忤逆你李選侍,也要立馬移宮,不能使女後獨攬大權,垂簾聽政。

制度的約束

明朝在制度的設計上,對后妃和外戚嚴加控制。妃子都來源於底層,明朝極致地壓縮后妃的編制,降低后妃的等級,對后妃和官員、外戚的往來都有嚴格的制度監控,禁止皇子皇孫跟大臣聯姻,皇親國戚的官爵很低且沒有實權,十三道監察御史時時刻刻監督著外戚的一舉一動。

以上這些措施,都對外戚的防範起了良好的作用。



小高讀史


首先朝廷的權利要麼集中為皇權,要麼是宦官專權,要麼是外戚專權,再或是大臣專權。回到樓主的問題說明朝,明朝是典型的宦官擅自權(注意不是專權)。宦官的表演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所以276年的明王朝裡,這些宦官的發揮是沒有給外戚留更多專權機會的。

其次,我們想一下外戚專權的產生條件。1,幼主登基,2,太后干政。那麼有明一代16位的皇帝,除了萬曆登基時只有十歲以外,其他皇帝都是弱冠之年以後登基。所以萬曆的前十年成就了一代名相張居正。另外明朝的皇帝有個共同點,短命,一大批皇帝三十來歲四十出頭就掛了,這就沒給機會留給後人年輕太后的機會。

第三,明朝的內閣體系,皇權被分散為內閣,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三權制約,鼎足而立。這是明朝制度的特點。明朝皇帝的權利相對很弱,大權幾乎都掌握在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手中,因此也形成了皇帝要做一件事,就要倚靠宦官集團來和文官集團鬥爭來完成。明朝文官集團的權力之大是史上僅有的,像萬曆皇帝就捱了文官集團的罵,因此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年的怠政。文官集團的強大,勢必導致皇帝去親近和倚仗宦官集團,因此宦官在明朝的角色重要而又微妙,皇帝的信任因此給了他們很大的權利,也就形成了明朝“宦官專權”的局面。

第四、明朝的文人氣節,明朝是八股文盛行的朝代,科舉考試走仕途都要靠,寫八股文章。所以時下的教育對人民的思想禁錮是很明顯的。因此有明一代文官是以犯顏直諫,被皇帝打屁股為榮的。因此,沈煉,海瑞,楊漣等才能青史留名。這些文人氣節代表著社會輿論,這些氣節不畏強權敢於抗爭。所以這也無形中給一些有野心的政客以壓力。


君馨看世界


明朝的皇后和嬪妃,大都從低級官員的女兒中進行選擇,即便做惡,也不過是貪汙驕橫之類的不法而已,不至於威脅到皇權!

縱觀歷史,後黨和外戚為禍者,大多是因為其家族勢力龐大,再有後宮勢力的加持,兩廂聯合,為禍甚大!

漢武帝英明神武文治燦然武功赫赫,即位初期仍難免受到竇太后的左右,可見外戚之勢大如斯!

到了王莽,更是乾脆把姐姐的兒子直接廢了,自己過起了皇帝癮,外戚直接變皇族,一步登天!

外戚勢大為患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主要還是因為家族勢力和後宮裡應外合互為支撐,從平民家庭和低級官員家庭選擇皇后和嬪妃,則外戚即便有野心,也沒有足夠的實力;皇后或者皇太后沒有了家族勢力的撐腰,也難成大事!

實事求是地看,明朝這一點做的很好,起碼比歷史上大多數朝代都要穩定!


李飛叨


外戚、宦官、權臣三股勢力一直是封建社會皇權的威脅者,它們有時平分秋色,有時一家獨大,但無論以何種方式出現,都有與皇帝掰手腕的實力,甚至能決定皇帝的廢立。

除了明朝,歷朝歷代都能看到外戚的影子,哪怕是被秦始皇刻意隱瞞的秦朝也是如此。我們熟知的羋八子就是楚系外戚,在她之後,秦始皇的祖母、秦異人的養母華陽夫人也是楚系外戚。秦始皇的生母趙姬也有自己的勢力,嫪毐之所以能發兵進宮蘄年宮,就是趙太后在身後支持。只是他們遇到的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

漢朝外戚猖獗的年代沒有出現秦皇漢武類的君主,因此這些皇帝只能任由他們擺佈,最終外戚王莽當了西漢的掘墓人,而東漢更是出現十幾位小皇帝,不是沒有成年皇子,而是成年皇子不好掌控。皇帝少不更事,各方牛鬼蛇神自然悉數登場。東漢能在這種情況下支持195年,真的是一個奇蹟。

漢朝之後,唐宋同樣有這種情況,只是唐朝藩鎮尾大不掉,宋朝外部一直強敵環繞,才讓這兩個朝代的外戚沒有那麼猖獗。元朝同樣是外戚風光的一個朝代,這與它們的民族傳統有關。但是明朝的外戚都很老實,明朝276年十六位皇帝,一個外戚干政的情況都沒有,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是老祖宗制定的制度好。明朝的老太爺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就有明訓: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正是這一道旨意,從根源上杜絕了外戚的可能。朱棣的妻子是徐達之後,那是因為當時朱元璋還沒有頒佈這道法律,並且朱棣並不是朱元璋心中的接班人,因此可以適當放寬一些。

可是有人會說,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衛子夫只是一名歌女,後來衛家也成為當時不可忽視的力量。這確實是事實,但是衛子夫有一個軍事能力極強的哥哥,還正好遇上被匈奴纏的頭疼的漢武帝,因此衛家可以在短時間內一飛沖天。而這種情況在明朝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明朝的外戚都沒有實權。

明朝外戚沒有實權,一方面是朱元璋制定的法律好,另一方面是明朝有很多深明大義的皇后。開國皇后馬氏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對這位結髮妻也很敬重,可是當朱元璋要給她的族人加官進爵的時候,這位奇女子斷然拒絕。她說:“國家爵祿,宜與賢士大夫共之,不當私妾家。”這位 “明朝第一後”著眼大局,從源頭上遏制了外戚發展的土壤。

朱棣的皇后同樣如此,她雖然是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她的家族理應獲得榮譽。但是她卻多次在公開場合說給外戚封官“非己志”,更是在臨終時勸朱棣“毋驕畜外家”。徐達之女尚且如此,其她的皇后自然不能例外。

祖先法律制定的好,前幾位皇后又做了好的示範,不代表子孫後代就會遵從,但是等他們不想遵從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朝堂勢力總是此消彼長。朱棣為了奪權大量提拔宦官,所以宦官的勢力在明朝急劇膨脹,他們不允許外戚到自己碗裡搶飯吃。

明朝的文官集團也是特別的霸氣。這些人抱成一團對皇帝的各種事情指手畫腳,比如萬曆想把自己喜歡的兒子立為太子,他們不允許。明憲宗想把萬貴妃立為皇后,他們不允許。朝臣與皇帝掰手腕的事情在歷朝歷代都有,但是明朝的文官集團能取得一次次成功,這就不正常了。為了維持這種“不正常”,他們絕不允許外戚染指權利,因為外戚的權利,很多時候都與皇權連成一片。

總之,前有朱元璋明令在前,後有宦官和文官集團虎視眈眈在後,明朝的外戚又都是草根一族,想要發展起來是不可能的。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簾外西樓


夜狼文史工作室


對於歷代王朝來說,外戚干政一直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外戚干政在一定程度下可能會架空皇權,導致朝廷裡面結黨營私的情況非常嚴重,甚至會導致一個朝代的滅亡。縱觀中國歷史中大多數朝代都會出現外戚干政奪權甚至奪位的現象。外戚干政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呂皇后在劉邦去世掌控大權,讓呂家人擔任要職,幾乎控制了劉家的半壁江山。西漢末年,王莽甚至通過外戚身份,進入朝廷權力機構,把握朝政。而到了東漢末年,外戚這個身份更是成為歷代奪權者為自己更正名號的一個手段——就比如曹操當年在控制漢獻帝以令天下的時候,為了讓自己顯得合法合規,也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漢獻帝,畢竟做了漢獻帝的老丈人,也算是為自己執掌皇權找了一個正兒八經的名號。


總之,在歷史上外戚一直都在王朝的興衰中扮演重要角色,不過出人意料的是,大明王朝享國祚276年,在歷史上卻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的現象。那麼明朝的外戚都去了哪呢?為何如此沒有存在感?

一、自朱元璋娶馬皇后之後,歷代皇后的出身大多不是很高。

朱元璋雖是窮苦出身,但是他在遊歷天下之時聽說了歷朝歷代外戚會對國家造成的後果,所以他就立下了一個要求,皇后必須從平民之中選拔。國丈國舅雖可以享受榮華富貴,接受爵位冊封,但是手裡不能夠有任何的權力,只能夠過享樂的日子。比如當年朱元璋在他的兒子朱標死了之後,並沒有將自己的長孫立為太子,而是直接跳過了長孫將朱允炆立為了太子。朱元璋之所以會有如此決定,是因為長孫是由朱標和常玉春的女兒所生的孩子。常玉春本來就是開國功臣,是朱元璋所冊封的柱國,在大明王朝內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耀,甚至還有一點功高過主的感覺。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有人能夠壓制的到常玉春的權力集團,倘若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常遇春的女兒若是藉著皇后的身份把控皇帝玩弄朝政該怎麼辦?再次出現當年漢朝呂后讓呂家人掌權禍亂朝政的一幕也不是不可能。

而與之相對比,朱允炆的生母只是一個平民的女子。所以即便讓她坐上皇后之位,她孃家人也不可能興風作浪。明朝皇帝或皇家孩子也可能會與某些大臣將軍之家結為姻緣,但是出身高貴的女子是絕對沒有機會坐上皇后的,雖然朱棣的老婆是徐達的女兒,這是個特例,但是在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她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也就沒有發生了。而後來這更是成為明朝的一個不成文規矩,後世也沒有多少皇帝去打破這個規矩。

二、國丈和國舅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是不可以掌握權力。

由於歷代的皇后都是出生於平民之身,所以家裡面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權力基礎。這些人在自家女兒做到皇后之後,身份和地位自然有所上升,不過由於他們之前並沒有龐大的權力結構基礎,即便他們地位有所提高也不可能會插手皇權。如果他們想要插手皇權的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權力基礎,一般來說是掌握兵權。出身低微的人自然沒有這樣基礎,皇帝也不會給他們這樣的權力。

這些外戚身份地位提高之後無非也就是被冊封了爵位,不會被給予實權,除非皇帝有特殊的任務交代的時候,手裡可能會有一點政治權力,但任務辦完之後立刻又變成無權之人。所以這些皇親國戚無非也就是利用自己的這個身份做一些生意,或者從其他官員裡面收一些小紅包和皇上套近乎之外根本沒有其他的作用。其實在明朝歷代外戚裡,外戚更多的是利用這個身份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豪,並沒有人敢利用這個身份來挑戰皇權。

三、明朝也鮮有幼主即位,外戚也沒啥機會。

歷代外戚干政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皇帝年幼或者說懦弱無能。就比如當年武則天之所以能夠慢慢的掌握權力,是因為她的兒子在做皇帝的時候必須聽她的話,雖說當時武則天只是一個皇后的名號,但是文武大臣都聽她的話,相當於武則天手中掌握著實權。

同樣還有清朝的慈禧太后,雖然說當時所掛的是光緒皇帝的名號,但是真正的光緒皇帝卻被關了禁閉,每天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所以外戚干政的一個必要條件說皇帝沒有能力去處理國家朝政,必須讓外界幫助或者說外界的權力超過了皇帝。

縱觀整個明朝歷史,14歲以下繼位的皇帝只有兩位,相對於其他朝代少了很多。而且在這兩個幼主在位期間,皇族的權力也不可能被平民出身的外戚給壓倒的。因此,這就再次降低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四、明朝制度的特點以及內閣宦官的關係決定了外戚發展不起來。

朱元璋在上位之後總結歷代王朝滅亡的經驗,他為了防止無外戚干政以及權臣架空皇權,取消了丞相一職。古代的時候,丞相相當於是皇上的秘書,地位僅次於皇上。很多國家的大小事物都是經過丞相審批,只有丞相審批不了或者說特別的案子才會交給皇帝批審。

朱元璋取消了這樣的一個職務自然也就避免了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權臣,歷代的外戚若想掌控皇權,大多將丞相作為一個非常必要的跳躍踏板,沒有的官職自然也就降低了外戚通過權臣之位來干預國家朝政的風險。

由於取消了丞相制度,那麼皇帝要乾的活就多了,所以朱元璋在剛開始的時候需要整天整夜的來批閱國家的奏章。以皇帝一個人的能力又很難將這些事情給幹好,所以朱元璋也就組織了一個新的機構叫做內閣。內閣也就逐漸掌握了越來越多的權力。不過由於體制原因,內閣從頭到尾都沒有徹底的架空皇權,而是附屬於皇權。等到後來朱棣當皇上之後,宦官在奪取皇位這件事上立了大功,所以朱棣和宦官走的特別的近,所以宦官的權利也慢慢變高。等到後來也就出現了宦官和內閣幾乎達成了一種相互持衡的局面。

內閣在和宦官相互爭權過程中,皇帝自始至終都有發言權,但是憑皇帝一個人的本事不可能清除任何的一個,必須藉助一方消滅另一方。比如當年崇禎消滅魏忠賢的時候就是依靠東林黨的勢力。不過東林黨本身也有很大問題,在清軍進入北京之後第一批投降的就是東林黨。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兩個黨派在爭權,就算外戚手裡有那麼一點兒權力,他們也不敢直接插手皇權,他們沒這個機會也沒這個能力。

總結

綜合以上幾點來說,明朝之所以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第一就是因為皇后出身卑微,孃家人最多也就是混上個一官半職,藉著這個名氣發財,但不可能掌握實權。而且明朝皇帝中少有幼主繼位,即便是幼主繼位,但皇室宗族的力量也不可忽略。明朝又沒有丞相之職,很少有人能夠憑藉著一己之位架空皇帝的權利。加上明朝內部一直有宦官內閣在爭權。他們爭奪的過程中,外戚也沒有機會崛起。

而由於這些原因,導致外戚干政的概率一層一層降低,到最後直接是降成了零。


夏目歷史君


統治中國不到一個世紀的元朝,給緊隨其後的大明王朝創立者朱元璋留下了一大批深刻的教訓,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就是外戚專權。元朝由於蒙古部族的傳統習俗,以太后、皇后為代表的勢力十分強大。如元順宗、成宗時期的後黨勢力,在此期間大元帝國民變四起,漢族與蒙古貴族之間的矛盾愈發的尖銳,整個國家的幾乎不堪運轉。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他接受了儒生參謀提出的“后妃不得干政”的主張。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在他任期間廢除了宰相,身邊也沒有能夠掌握政治勢力的貼身太監,但太祖皇帝本著為國為民的勞模精神,。平均每天處理上千條奏摺,幾乎不用任何人幫忙,堅決的履行自己所制定的“后妃不得干政”的主張。

內閣的創立

明朝在政治體制發展上的一個大舉就是創立了內閣制度,並逐漸成熟。內閣在太祖、成祖期間屬於皇帝秘書處的作用,官銜很低,存在感並不強。鑑於這兩位皇帝都是勞模,大事小事基本都自己拿主意(其實就是對權力極端的掌控),所以也就不用太“麻煩”其他人。太祖、成祖後來的皇帝可大多沒有他們如此勤勞,例如專寵大自己17歲的萬貴妃的明憲宗同志;玩性十足並想著征戰沙場的明武宗同志;幾十年如一日窩在深宮一心修道煉丹的明世宗嘉靖同志;30多年不上朝的明神宗萬曆同志;甚至還有醉心於木匠工藝的明熹宗天啟同志。

根據以往的封建王朝來看,皇帝怠工的話,外戚一般都會站出來,扛起權力的大旗,充當皇帝的角色管理整個國家,但偏偏明朝就不是這樣。最大的原因就是建立了內閣制度。從明太祖廢除丞相之後,內閣在明朝的不斷演進下,成為了君主和臣僚心目中實際上替代宰相的機構,有著非常大的權力。1“票擬權”,具體是代皇帝起草文書的權力,但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限制皇權,這點甚至超越了宰相。2由於票擬是代皇帝下達旨意,所以內閣會限制皇帝亂來,一般皇帝太隨心所欲的手諭是不能得到通過的。

如果說皇帝是整個國家的象徵,那麼明朝的內閣儼然成為了這個國家真正的管理者、決策者、制度制定者等等。內閣把皇帝的工作都幹了,那麼才有嘉靖、萬曆、天啟不幹事國家照樣運轉的局面。試問國家都正常運轉了,外戚也就插不進了。

文官制度

明朝文官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制度,從內閣到六科(吏、戶、禮、兵、刑、工)給事中,還有予以監督的言官(主要就是罵人,挑朝廷大臣的毛病)。在完整的制度下,明朝的文官各司其職,產生了許多有名的大臣。例如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可謂是中國封建王朝2000多年來唯一一位以布衣身份超越皇帝身份的大臣,在他任期間,萬曆皇帝尚年幼,而張居正本人通過太監馮寶與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建立了十分良好的關係,在這種背景下,張居正儼然成為了整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

更言之,明朝的文臣大多都十分有骨氣。一旦皇帝作風不好,他們都敢上書力諫。如著名的清官海瑞同志曾經寫過一篇經典奏疏痛斥嘉靖皇帝怠工,據說上書之前棺材都備好了,結果他竟然沒死。還有天啟年間慘遭閹黨魏忠賢迫害的東林黨正直大臣楊漣,在明光宗在位僅一個月駕崩後,以官居六品的身份審時度勢,幫助明熹宗朱由校成功上位。有如此負責(其實大多都是戀權)且較真的文官群體,外戚勢力想插進來在國家的管理權力上分一杯羹著實不容易。



舟曉


比如西漢就是亡於外戚專權,而之後的東漢吸取西漢的教訓打壓外戚結果亡於了宦官專權,可見前朝對本朝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明朝也是如此,立國二百多年沒有出現過外企專權,可宦官亂政可是明朝一大特色。那麼明朝為什麼沒有外戚擁有實權呢?主要是朱元璋吸取了元朝的教訓。元朝作為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是蒙古族建立的,而由於蒙古族的習俗,元朝的太后和皇后得勢力特別大,元朝統治階級為爭權也是混亂不堪,這才導致了強大的大元帝國立國不到一百年就滅亡。而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自然是要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他就下令后妃不得干政。而後朱元璋為了集中皇權又廢除了宰相,於是每天都得處理一大堆政務,也是辛苦。

後來繼位的皇帝沒有朱元璋那麼厲害,能做到事必躬親,於是創立了一個內閣制度,內閣就作為皇帝的諮詢機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剛開始內閣成員的官品並不高,因為明朝初期的皇帝都還算勤政,用到內閣的時候並不多,之後的皇帝就不一樣了。正德皇帝、嘉靖皇帝、萬曆皇帝等等,一個比一個荒唐,都無心政事。皇帝不理政但國家還要運轉,這個時候內閣就挺身而出了。內閣掌管權利,自然就沒那些外戚什麼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