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案侦查组》1和2 读书笔记

第二本比第一本有进步!

第一本吧,有好几个故事都显得比较猎奇,甚至就是那种宣扬“恶有恶报”的鬼故事。当然了,人家小标题也毫不避讳,直接就是《通哥的诡案经历之魔童、恶报、变形、复活blabla》《亲历鬼事之blabla……》。总之,读起来没有很惊艳。这封皮看起来就更像鬼故事……不像探案小说啊~

日读 |《特案侦查组》1和2 读书笔记

左边是1,右边是2。封面都强调高智商,但我真没读出来高智商啊……

第二本明显感觉有进步了。尤其是最后两个故事《恶魔的飨(读“响”)食》和《空白的人》,感觉写得尤其出色。(注释:飨,用酒食款待人。也泛指对人提供某些东西:以~读者。啊!原来我看到这个字都读“四”……看来一直读错了。)

《恶魔的飨食》这篇文章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来回穿插,两条时间线索彼此交缠,读起来很有阅读快感。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点是,三个女孩同时被绑架了,C想到办法,打晕了罪犯,让A和B先逃,并且让她们一定要报警回来救自己。但是被帮助的两个女孩出于自私的理由(怕自己被强奸的事暴露出去),没有选择报警。结果C惨死在罪犯手中。十几年过去,力主不报警的女孩C竟然又落到了当年的罪犯手中。她为自己多年前的自私和怯懦付出了代价。

《空白的人》非常匪夷所思,甚至有点像科幻小说了。写的是上流社会里的一个黑暗组织,一群精英男人把14~16岁的少女训练成“空白的人”,抹去她们原本的记忆,通过电击、药物和催眠等手段,在她们脑中注入不同的服务模式,比如淑女风、学生风、女仆风等等。只要掌握一些口令,就能操纵这些女孩进入相应的模式,为主人服务。残酷的是,入会条件是把自己的女儿献出来成为空白的人,那就可以免费去享用其他人的女儿。

这篇故事其实疑点蛮多的。第一,这种能把人变成“活死人”的训练真的存在吗?当然,很多武侠、科幻、侦探等题材的作品里都有类似的情节,我记得电视剧《三少爷的剑》里就有“死士”的设定,动画《死神》里面,露琪亚也曾经被敌人控制了心智。在武侠、奇幻里面写这种,还算可以接受。但是在偏纪实的探案小说里写这种情节,未免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了。第二,真的有人会为了追求刺激,而牺牲自己的女儿吗?这种情节的设置,未免对人性太绝望了。

真的有人为了追求刺激,能舍弃自己的新骨肉吗?

【摘抄】

(有些句子写的还蛮好的,摘录下来学习学习~ 当然,绝大部分都来自第二本。)

火,在叶子和草丛中燃烧,那么绿,仿佛每个夏天都是最后的夏天。——丹尼斯·莱维托芙 (蜘蛛大大写《十宗罪》的时候,也喜欢在每个案件之前加一句文艺的名人名言。)

日读 |《特案侦查组》1和2 读书笔记

美国先锋派诗人 Denise Levertov1923-1997

比恐惧还要恐怖的是她失去了释放恐惧的途径。(这里的案子都很邪乎,极端血腥,有的是分尸成好几千块,有的是四肢和头都砍下来重新组合。这个是被弄瞎了眼睛,拔了舌头,砍了双手,让受害人只能听见声音,但无法表达……)

外在的纯良端庄和行为上的开放没有因果关系,就算她在那方面很开放,也不妨碍她是一个纯良端庄的人。(这话说的不错)

也是在那一刻,他心底隐匿许久的欲望被突然唤醒了,仿佛走了很久的夜路,突然天光大亮起来,那个一直沉睡的自己重新占据了这副躯壳。(描述自我觉醒的一刻,这个写的很不错)

虽然事实胜于雄辩,但我仍旧不愿想象,他们是如何褪下身份和自尊,彼此疯狂追逐取乐的。(说实话我也不太能理解,那种极端的SM性癖好是怎么回事……)

捷克剧作家Tom Stoppard说过:我们行至桥边径直跨过,又转身烧毁,烧掉了前行的证据,只留下记忆中的滚滚浓烟以及也许曾经湿润的双眼。(百度了一下这位剧作家,发现他的作品看起来很有意思哎!)

·1976年,他写的一部剧本《家丑》讽刺了英国某些国会议员,揭露了他们卑劣而下流的私生活

·1978年,他又写了一部揭露英国新闻界内幕以及西方老牌殖民主义者在非洲争夺势力范围的两幕剧《黑夜与白昼》

·1983年,他的浪漫主义喜剧《真情》讽刺了西方有闲阶级的通奸关系,在英美演出轰动一时,先后获伦敦《旗帜晚报》1983年最佳剧作奖和美国1984年度百老汇托尼最佳戏剧奖。

如果没有你,我只能看到自己很小的一部分。没有你,我只能看见无边的沙漠,横亘在过去与今天之间。——保罗·艾吕雅 (保罗·艾吕雅,法国著名超现实主义诗人(poète surréaliste )(1895-1952),他对两次大战之间的那几代诗人产生过最深刻、最大影响的诗人之一。二战期间他站在抵抗运动的作家一边,加入了反法西斯和纳粹的斗争。他的一首题为Liberté《自由》的诗是法国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但这件事就像一块石头,始终悬在每一个与这些案件有关的人心中。我试图奔跑、睡觉、遗忘,但不论我跑多远、睡多久、如何遗忘,一抬眼,那块石头依旧悬在头顶。(写“难忘”这个主题,写的很好。)

悔恨和绝望犹如一场黑色巨浪,淹没了我,接下来的每分每秒都是那么难熬。(黑色巨浪,这个比喻很不错。)

十五年过去了,他老了,被痛苦和绝望生生地掏空了。

这世界上应该有这么一个地方吧。一个安静隐秘的树洞,一个不求回报的臂弯,能包容我不敢直视的遗憾,也能收纳我深不见底的悲伤。

虽然小铁试图让聊天的氛围轻松起来,但谁的心里也不轻松,我们心知肚明,彼此在演戏,我们中间隔着一层隐形屏障。从桃子失踪的那个夏天,这层隐形屏障就出现了,然后一点一点加固加厚,直至将我们隔为两个世界。(在这个故事里,作者的文笔、叙事,都比之前上了一个台阶啊!)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却道,天凉好个秋。

命运的齿轮就是如此错综复杂。我们被隔阂冲散在青春的路口,越冲越远,这一刻,却又如此简单地咬合在一起,紧紧地,恰如其分地牵住了彼此的影子。

袭警我遇到过,也经历过很多惊心动魄的瞬间,每次事后描述起来,总感觉刺激外加惊险无比。只有在午夜梦回,从那些噩梦中惊醒之时,我才发现,我也是一个会害怕的普通人。

我蓦然发现于学智的恐怖超出了我对恐怖的认识,那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玩弄和蔑视,他一面扮演着方敏然的模范丈夫,一面将她一步步引入地狱,万劫不复。

突然想到了小说《白夜行》里的一句话——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很多人都是这样,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以为生活会对自己的索取格外开恩,以为能够幸运地避开所有惩罚,但是到头来才明白,每个错失都无法逆转,每个伤害都要付出代价。

张华突然问我:“明涛,你感觉你现在的生活有意思吗?”我摇摇头,抱怨道:“当然没意思了,每天就是朝九晚五,业绩也就那样了,再怎么做也很难突破。在公司像个孙子一样伺候客户,回到家还得像个孙子一样伺候老婆和女儿。”或许,这是很多像我一样的中年男人的写照吧,看起来工作顺遂,生活美满,其实骨子里充满了对这种日子的厌恶,整个人生就像被提前剧透了一般,毫无新鲜可言。新鲜,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一种美轮美奂的希冀。(中年人的生活真的会如此无聊吗……)

【结语】

如果作者按照这个速度进步的话,我还真的很期待读到第三本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