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部教师 戚晓雅《传播与信息》


抗击新型肺炎征文 ||A部教师 戚晓雅《传播与信息》


传播与信息

戚晓雅

元旦前夕,武汉发现了“不明原因肺炎”。微博热搜上一条条与之相关的信息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而一直沉浸在新年将至的欢乐气氛中。可没想到,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新型冠状病毒就在全国爆发开来。令人欣慰的是,在不断攀升的确诊数字面前,各行各业的人们,用自己的坚守告诉所有人:“别怕,有我在。”

在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殊死搏斗的战役中,有冲在前线的医护工作者,有四面八方前来支援武汉的医疗队,还有正在研究药物的科研人员。但是人们忘了,还有许许多多冲在疫情前线的记者。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记者不是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前往新闻现场的路上。

他们站在风口浪尖,在突发事件面前,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界还原事情的真相。这个时代,真正的记者永远不能缺席。

面对这场疫情,网上的信息又真假难辨。作为普通群众的我们有太多的迷惘和不安,只有前线记者的报道才能让我们解开疑惑,保持镇静。

1月15号到22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蒋晓平和摄像苗毅萌在武汉金银潭医院蹲点采访8天,经过多方协调,终于允许进入隔离病房外,进行采访拍摄。他们跟随医生先进入“穿衣区”,穿上隔离服、鞋套,戴上N95口罩、手套。然后进入“潜在污染区”,先后经过风淋通道、紫外线消毒区进行消毒。最后才能进入“患者治疗区”,在这里,记者记录下了医护人员对病患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


抗击新型肺炎征文 ||A部教师 戚晓雅《传播与信息》


为了能够让监护室外的医生清楚的掌握患者的情况,隔离重症监护室的护士要将每一位患者的情况写在纸上反贴在玻璃上,并且每小时更换一次。隔离病房的护士们每一个班至少四小时,这四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正是这些珍贵的画面才让我们对隔离区的治疗和医护人员有了真正的认识。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来自人民网的记者崔东、王欲然及新华社多名记者逆行而上,从北京启程前往风暴中心的武汉。在机场的时候崔东发了一条朋友圈:不久之后,我将与一位同事告别“空落落”的北京,直奔此刻的“风暴之眼”、疫情中心:江城武汉。从这一刻起,我们将每天记录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笼罩之下,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关于武汉与疫情的一切。落地武汉后,记者们便开始马不停蹄的工作。24日上午11点,两人前往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施工现场,结束一天的工作已是晚上七、八点钟,谁也没顾上吃口年夜饭。他们说,面对疫情,我们和武汉都没有太多时间去准备。走正确的路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一辈子里,能亲眼见证和记录一段历史,是记者的责任,也是幸运。


抗击新型肺炎征文 ||A部教师 戚晓雅《传播与信息》


在疫情面前,新媒体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加快了找到那些与病毒携带者有过接触乘客的速度。将一些重要防护措施裂变式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有图有文有视频,向我们每个人实时推送着疫情的最新动态。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立,关系着武汉对抗肺炎疫情的进展,更关系着全国肺炎疫情的缓解速度。

工人们争分夺秒的工作,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时刻关注着工程进展。央视频APP等多家媒体开通了两家医院建设现场的24小时直播,这为关心抗击疫情工作以及医院建设进展的广大网友提供了新的窗口,很多网友纷纷来此“云监工”。两家医院建设直播采用“慢直播”的形式,每个医院有两个固定机位,直播全程没有配音,没有解说,只有现场施工的声音。在观看直播时,发生了一件有趣又暖心的事,网友们不仅密切关注着施工现场的工程车,还给它们起了外号——“小蓝”、“小红”、“叉酱”……,原本紧张的施工立刻有了人情味儿。虽然待在家里、隔着屏幕,但我们在他们身后,以这样的方式默默支持着他们工作,为他们加油打气!


抗击新型肺炎征文 ||A部教师 戚晓雅《传播与信息》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密切配合,纷纷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但与此同时,各类防治类建议在网上流传。囤板蓝根、熏醋的声音越来越多,甚至一度渲染成为预防的“黄金组合”。随后国家卫健委紧急辟谣,和平里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烨称:板蓝根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病毒性感冒等热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但是对冠状病毒是不可能有效的。熏醋,所含醋酸本身浓度就很低,根本达不到消毒的效果。

一份“广东省中医院预防武汉肺炎方”至今还在微信群里流传。但在21日下午,广东省中医院就在官方微信发布声明辟谣,称此方并非广东省中医院制定。医院专家正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在讨论中医药防治冠状病毒感染的方案。此前,钟南山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这个冠状病毒目前没有特效药。

更有甚者,将《新闻1+1》连线钟南山的视频字幕进行修改,模仿钟南山院士的口吻,前半句以符合当前防控疫情的方法“戴口罩还是有用的”让你信服,而后半句则是一句毫无根据的话“饮高度酒对抗冠状病毒”。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很多互联网都在转载这样的新闻。不管造谣者是出于恶搞还是其他心理,造谣者都在人心惶惶的当下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难分伯仲。我们每个人手机中都有数十个微信群、公众号、APP等,信息都在巨量的生产和高速的传播。我们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面对这些新闻、娱乐信息的飞速增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一种危机感和使命感,不信谣、不传谣,更不可以造谣。疫情还在延续,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