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歷史中的黃仁宇


大歷史中的黃仁宇

撰稿、校對、主編,毛主席一個人全包了

一百年前的中國長沙,來自湘潭的農村青年毛潤之正在湖南第一師範就讀,和同學蔡和森等組織了“新民學會”。此時正在上海十里洋場享受生活的浙江青年蔣介石,則被孫中山的一張電報召至廣東。而在長沙一個低階政府公務人員的家庭裡,一個男孩出生了。他的名字叫黃仁宇,就是知名暢銷歷史著作《萬曆十五年》的作者。

大歷史中的黃仁宇

黃仁宇先生的經典之作

在黃仁宇之前,沒有一部像《萬曆十五年》這樣引人入勝的歷史學著作。在這部以及以後一系列作品中,黃仁宇先生反覆向世人闡述其“大歷史觀”。最近,在閱讀了自傳《黃河青山》後,身處大歷史洪流中黃仁宇的形象變得更加鮮活,也讓我們對他的大歷史觀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

大歷史中的黃仁宇

黃仁宇自身的經歷可謂傳奇。

其父黃震白是同盟會員,曾經做過許崇智的參謀長,辛亥革命成功後不滿軍閥混戰,回到家鄉長沙娶妻生子。1935年,黃仁宇考入天津南開大學,學機電工程。抗戰後中斷學業在長沙《抗戰日報》當編輯,社長是田漢,總編是廖沫沙。1940年,黃仁宇投筆從戎,軍校畢業後曾在孫立人、鄭洞國手下任參謀,赴印度參加遠征軍。抗戰結束後以國防部參謀身份赴東北參與“調解”工作,後參加考試赴美陸軍參謀大學進修。1950年,以中國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的身份退伍再赴美國,先學新聞,後因語言問題改學歷史。自此,中國少了一名儒將,多了一名歷史學家。

大歷史中的黃仁宇

黃仁宇史學上的研究可謂“異類”。在《萬曆十五年》等作品中,他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裡去,其提出的“大歷史觀”強調背景和事件發生的眾多原因的聯繫和因果關係,許多看似偶然的事情,經過黃仁宇先生絲絲入扣的分析,告訴我們蘊藏其中的必然密碼,讀者往往有恍然大悟、拍案叫絕之感。他會為了撰寫《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而通讀《明實錄》,紮實的做筆記、找資料。但是,他不會陷入同時期海量材料的泥沼之中,而會跳出去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審視,從而探尋歷史本身的運行邏輯。他能超越道德審判,用客觀的角度、歷史的真實來評價蔣介石的失敗和毛澤東的成功,這對於親身經歷了國共內戰的他來說尤其難能可貴。

大歷史中的黃仁宇

黃仁宇生活的磨礪可謂艱辛。自傳《黃河青山》第一部的名字竟是“我的浴室”。他回憶了少年時生活的窘迫,對美食的那份不滿足的渴望。他寫到了戰時的雲南、緬甸、印度,隨時面對著死亡可能。他談到了追逐的女孩,以及她的小康或富裕的生活,這讓他想到了自己相對困窘的家庭。在美國,34歲的他把半生事業全部放棄,和年輕的同學一起生活學習。他要自己打工生活,直到48歲才娶妻成家。博士畢業後,他依靠老師余英時的幫忙才在紐約州一所師範類大學找到工作,可61歲臨近退休卻被校方解聘,其理由竟是專著太少,不符合數字績效管理之要求。而這“數目字”管理,恰是黃仁宇發現的中國傳統社會不能發展到現代社會的死穴。

大歷史中的黃仁宇

黃仁宇的老師余英時教授,余英時是錢穆的學生

在這部《黃河青山》的自傳中,黃仁宇把更多的筆墨描述到了自己人生的失敗:戀愛、求學、從軍、從政、學術等等,他用個人的失敗,作為整個20世紀中國遭受挫折的一個投影。他說“我寫回憶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說明我的背景,為了特定的歷史觀。”在解釋為何寫《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時,黃仁宇說“中國的問題大於上述人士努力的總和。上述不同階段的失敗必須被視為階段的調試,以達成一致的終點。”

大歷史中的黃仁宇

對於生活在紅塵俗世的我們,如果你看到了歷史的長期合理性,你就會平靜的看待自己經歷的種種失敗,在接受命運中去體會其中的必然,尤其是對於疫情當下的芸芸眾生。這大概就是身處大歷史洪流中的黃仁宇寫作《黃河青山》的目的吧!

大歷史中的黃仁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