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覺得明末猛將如雲,忠於朝廷而未像漢唐末年擁兵自重?

南渡唐後人


唐和明兩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政策完全不同,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後,蕃鎮割據自立一方,宦官專權隨意廢立皇帝,大唐已經名存實亡。而明朝後期雖然也有宦官專權,但是皇權已經到巔峰,中央集權在明朝已登峰造極。皇帝雖昏庸不理朝政,但是總能給叛亂者致命一擊,從而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行。明朝實行五軍都督府制度,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相互制約不會有唐末軍閥割據出現。


zf浩浩


這裡的明朝末年,指的應該是崇禎皇帝時代。的確,在崇禎執政時期,雖然天下已經糜爛不堪,關內關外亂做一團,可是似乎那些領兵大將們都在為國盡忠為主分憂,並沒有像漢唐末年和唐朝中後期一樣,擁兵自重據地稱雄!

不過這種情況並不完全真實,從崇禎皇帝被李自成包圍在京城時,向天下發出勤王號令時,竟然沒有多少將領肯於奉詔入援,紛紛尋找藉口和理由予以推脫,就能夠得出明未將領並非完全忠於皇帝的結論,甚至就連很受崇禎皇帝信賴的吳三桂,也對崇禎皇帝的調兵令採取了消極應對的態度!否則就難以解釋,為何當年袁崇煥可以率遼東鐵騎晝夜兼程馳援京師,打退了皇太極八旗軍的侵犯,而吳三桂卻直到崇禎皇帝身死國破之時仍然沒有趕到京城?

至於擁兵於長江上游的左良玉,以及其他幾個將領,也對崇禎皇帝的命令陽奉陰違,皆以保存自己的實力為首選,信奉的是:有兵才有權,有權才有勢,有勢才有榮華富貴的實用主義哲學!這些事例似乎可以表明,在明末之際,崇禎皇帝的陣營內部,已經陷入了即將四分五裂的危機之中!

而那些將領之所以沒有立即暴露出他們的野心,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為何不能?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在崇禎皇帝猶在大明京師尚存之際,各方勢力仍然處於犬牙交錯的搏奕之中,誰能獲取最後的勝利,還是個變幻莫測的未知數!因此即便是這班將領有異心,也不會在這個局勢一片混沌的時候,過於露骨的表現出來。

二、農民起義軍頻頻發起攻勢,將關內攪得天昏地暗。在這種局面下,除了江南少數地區沒有受到侵擾外,其他地方早已經亂做一團,時刻都有被農民起義軍攻佔的危險!因此緊迫的局勢,也沒有給那些有野心的將領留下充裕的時間,用來發展並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沒有一個鞏固的勢力範圍,也就沒有辦法維繫其割據自立的基礎!

三、在崇禎末年北方的局勢雖然己經難以收拾,但是江南大部地區相對比較安靜。而且明朝在留都南京還保有一套領導班子,因此南方地區除四川被張獻忠佔據外,其他地方仍然是忠於明朝的!這點也能從南明弘光政權垮臺後,其他南方反清力量,仍然堅持抵抗到最後中得以體現!

這樣就形成了南方將領能反而不想反,北方部分將領想反卻不能反的態勢。於是便出現了儘管明朝黨爭嚴重,各個派系之間互相傾軋,但是在崇禎皇帝尚在之時,卻幾乎沒有誰依仗著兵權在手,就像漢唐晚期時大搞割據自立!

綜上所述:明未部分將領沒有割據自立是受制於形勢所迫,而不是因為什麼“太監監軍制度”所形成的“震懾力”,更不是因為他們對明朝多麼忠誠!雖然明朝並不缺乏忠臣良將,但卻也不乏有野心勃勃地投機客!然而能打而又忠誠的將領,幾乎被崇禎皇帝葬送一空!餘下的多是缺乏忠誠度的將領,結果當崇禎皇帝被迫自殺後,這些善於投機的將領們大多投靠了清朝,為清朝做了定鼎天下的急先鋒!


北疆同心


明末九邊重鎮,及各地總兵,如吳三桂,毛文龍,鄭芝龍之輩,對朝廷也是聽宣不聽調!給糧餉就是兵,不給就是匪,亦而養匪自重!

明末體系崩壞,不像國朝之初法度嚴謹,明初重文輕武,文官殺武將如屠狗,一個宣紙太監,加上一小旗侍衛,就可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更不要提鎮守太監這種一方大佬啦!而明末體系崩壞,文臣黨爭加上外患用兵,武將日顯重要,這些丘八們也逐漸擺脫了文官的控制,開始了擁兵自重…


大李冠軍侯


猛將如雲,這是對的。但猛將並不一定是忠臣,就算是忠臣也沒有什麼用。

明朝時武將地位很低,就算大家熟知的抗日名將戚繼光,對首輻張居正書信中,開頭便寫的是門下小狗戚繼光。

七品的縣令可以對二品的武將呼來喝去。

地位太低了,俸祿又低,不喝兵血空餉過不了體面的生活。

你會對這樣的老闆有忠心可言嗎。

即給不了工資,也不給你談理想,還像狗一樣對待你。

所以沒什麼忠心,沒什麼地位,無錢無糧也割據不了。


泥封老酒


明朝在對待藩王控制很嚴格,不得出封地,不得過問地方事物,實際上就是一個個蛀蟲,土木堡之變後,文官勢力把控朝廷,武官的實力大大受限,甚至明朝出現了很多文人武將,而且帶兵勢力很強,明朝對武將掣肘很多,但是也沒有說沒有擁兵自重,明末最後也是調不動勤王之兵,只是沒有漢末,唐末那麼明顯。

漢朝官員等級,地方首長和中央首長是平級,而且地方官員是可以自己招募一部分幕僚設置一部分官職,相比較而言地方有很大權利,漢末宦官專政,士大夫階層多次受到打擊,導致對中央政府離心傾向日益嚴重,導致很多士大夫轉向地方,輔佐地方甚至有推翻漢室的想法。再加上黃巾軍起義,地方參與募兵地方部隊參與鎮壓。黃巾軍之後董卓作亂,中央成為傀儡,尊嚴盡失,再也無法樹立對地方的權威,地方趁機起兵勤王實際是爭奪地盤壯大自己實力割據一方,到後來都成了一方諸侯。

唐朝就更不用說了玄宗窮兵黷武,再加上府兵制的崩潰,重用外族武將!李林甫長期把持朝政斷了武將們入朝為相的道路,再加上為了更好的對外擴張,節度使的任命,節度使集合財權,兵權,任免權為一身,顯然相當於一個地方諸侯,節度使為了獲得更多的自身利益,不斷挑釁邊境事端,導致邊境部隊輪換制度無法實施,節度使長期擔任地方長官,邊境衝突不斷導致外重內輕,最終爆發安史之亂,中央軍不堪一擊;在平叛時同樣依靠節度使部隊,過程中為了拉攏人心,不斷封得了軍功的武將為節度使週而復始,叛亂平定之後,更多的節度使出現,即便地方節度使死去朝廷派過去任職的節度使也往往被地方所殺,只得默認地方自立。


澆完水


猛將是有 但不是猛將如雲 從嚴嵩開始 他能力強也知兵 後徐階 高拱 就差很多 至張居正 張居正是中國史上成功改革第一相 能力不用話說 且朝廷有錢也知兵 後幾任差一些 至魏忠賢 能力強且知兵 他死後 東黨人就像現在的宣傳部 只知道喊口號 所以魏忠賢只死了19年 大明就亡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