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落空合即出,怎麼合?王宗嶽《打手歌》集解(七)


引進落空合即出,怎麼合?王宗嶽《打手歌》集解(七)

引進落空合即出,怎麼合?

一一王宗嶽《打手歌》集解(七)

李新方

【原文】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粘隨不丟頂。

【解曰】“引進落空合即出”,這個合字非常關鍵,是以太極拳家常講“誰能合,誰能贏”,但要做到這個合字,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大而言之,就是以人合人,以天合天,以道合道,也叫做天人合一,這裡只講打手中的技術方面怎麼合問題,是小而言之。

首先是合己。合己,就是要使自己的身心成為一個整體,達到高度有序化,這看似容易,其實沒有那麼簡單,自己的身不聽心的指揮,“常恨此身非我有”(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是以學技擊不論哪家武術,都要從合己開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氣與力合,這是內三合,再加上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即為六合,是各家武術的共同要求。而在養生和修道文化中,則要求身心意、精氣神合而為一。

太極拳發展到王武階段,對合己的要求更為廣大精微,武禹襄制定了“提頂,吊襠,裹襠,護肫,含胸,拔背,松肩,沉肘,騰挪,閃戰”(《身法》)的太極拳身法,而身法也是意,也是心法,走架以知己合己,使自己的身心意、精氣神合而為一,“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述項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而走架日久,自能使自己的身心達到高度有序化,即走架的全自動化,進退轉換無不得機得勢。

然後是合人,打手以知人合人。而要合人,就必須知人,知己而後知人,也就是以身觀身的方法。《老子·五十四章》雲:“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講的就是這種方法。只有自身是符合技擊之客觀規律的,在走架中進退轉換無不得機得勢,在打手中運用平時自己走架的心得而觀察對方,自能發現對方的缺陷,採取相應的打法,又通過與別人打手而發現和改正自己走架中的缺點,從而不斷提高,知人仍是問己,問自己在合己上還有哪些問題。

引進落空合即出,怎麼合?王宗嶽《打手歌》集解(七)

通過走架與打手的相互作用,逐步達到知己知人,合己合人,“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武禹襄《太極拳解》),進而實現實戰中的全自動化,“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捨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幹斤也”,即在完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遇到突然襲擊,身體自動作出正確反應把對方擊敗。

還有,合己與合人,歸根結底都是合道。因此,“合即出”這個出字,也萬萬不可小覷。如果單純從實戰觀念來講,把“合即出”換成合即傷,合即殺,豈不說明太極拳實戰功夫更厲害?如果是那樣的話,一出手就把人打傷了,甚至打死了,能符合道義和法律嗎?更何況在民間防身的實戰中,真正需要拼命的情況是極少的,即使是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也必須依法自衛而決不使防衛過當,故太極拳的技擊戰略定位在後發先至,制而不傷,“引進落空合即出”,練的就是這樣的高功夫。

相反,有的武術用什麼戳眼、鎖喉、踢襠,“斷頭臺”,一招致人於死命的“絕招”相號召,因為在包括訓練和切磋技藝在內的現實生活中無法驗證,恰恰是假把式,而在民間防身的實戰中,遇到真正需要拼命的時候,卻未必管用,因為在實戰中決定勝負的技術關鍵在於能否得機得勢,也就是合的問題,只要不能合,任何絕招都是捱打招,用了斷頭臺,也只會斷了自己的頭。

“合即出”的出是擊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擲人於丈外的功夫。有人說,“你把人擊出或擊倒,而沒有把他打傷,他起來不還跟你打嗎”?不錯,中國武術講的是三合定輸贏,你不服還可以接著打。武林中有句話,叫做“傷人容易制人難,制人容易放人難,放人容易服人難,口服容易心服難”,太極拳的打手功夫是一步一步提高的,但只要達到了接手就擲人於丈外境界,就早已超越了出手見紅的階段,遇到真正需要拼命的情況還會有問題嗎?“合即出”的出字,不僅包括髮射力,還包括穿透力,如搬攔捶的攔字,就是攔住對方而不使被擊出,則發射力就成為穿透力,也就是武林中相傳的隔山打牛,當然這個出字的高妙之處還遠不只這些,這裡就不多講了。(待續)

引進落空合即出,怎麼合?王宗嶽《打手歌》集解(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