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甲板那麼小都可以起降飛機,為什麼軍用機場要佔那麼大的地呢?

韓惜憶


舉一個很形象的例子,在城市只需要600~800個地平房就能建造一棟30層以上高層,可以供1000人居住了,那麼在農村是不是應該1個村子建造一棟高層居住就夠了,還每家1棟小洋樓幹嘛呢?

航母是海上移動的機場,最大的也就美國的福特級才11萬噸,甲板也就340米*77米這麼大一點,美國也基本將甲板能夠利用的面積都做到了極限了,就連艦島都縮小成那個樣子了,所有的艦載機起飛、降落、停放都只能在這個空間內完成,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而且為了減少飛機起降距離,航母艦載機都採用給了彈射起飛、滑躍起飛、垂直起降等等,降落距離不夠則採用攔阻索強行將飛機拉停,這一切都是非常危險的操作,也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蹈”。

但是佈置如此密集,最大的問題就是“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哪怕被一枚導彈擊中,或者被1架飛機突破到了上空,整個航母其實基本完蛋,不沉也已經失去戰鬥力了!

目前我們大多瞭解的航母就是美國的那11艘超級航母,他們在戰爭中耀武揚威,為美國的全球稱霸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是美國對外威懾的主要利器。但我們也得承認一個事實,二戰後美國航母參戰基本都是找軟柿子捏,對戰雙方實力懸殊,別人根本沒有威脅到航母的任何機會。但如果爆發二戰一樣的全球大戰,或者是實力相當的大國對決,航母還有這麼厲害嗎?

這可就不好說了,雖然美國航母總給人一種怎麼炸都炸不沉的感覺,但整個二戰被炸沉的航母高達42艘,美國小鷹級空航母炸了25天沒炸沉,但滿油滿彈的航母可就說不定了,也許一枚炮彈引發航母大火而無法撲滅,燒個幾天幾夜後情況又會如何呢?比如馬島海戰中飛魚導彈擊中謝菲爾德號後連彈頭都沒有炸,但是引發的大火讓這艘軍艦燒了6天6夜後,還是讓這艘軍艦燒沉了,二戰那些航母很多也不過就是1枚魚雷或者1枚航空炸彈就引發連環爆炸而沉沒。

而到了今天,雖然航母更大更結實了,抗沉能力更強悍了,但導彈、炸彈打擊更精確了,威力也更大了,如果美國的航母甲板中1枚導彈引發上面的滿油滿彈的飛機連環爆炸,或者運上甲板的武器爆炸,甚至引發燃油大火,不確定性太多了,航母也許根本沒有想象中那麼結實!

而如果是大國絕對,美國要想依靠航母去對抗對方空軍起飛的戰鬥機,個人感覺還是很不現實了,畢竟航母也就40多架能夠戰鬥機,3艘航母才120架左右,他們能夠同時在天上作戰的恐怕也就一半左右,而陸地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能夠組建的空中力量遠比這個要龐大,再加上水面艦艇與潛艇的支援配合,一旦有1枚導彈突破擊中航母,一旦有1架飛機突防到航母上空,其實整個航母基本就完了。然後甲板上的戰鬥機會被打掉,起飛的戰鬥機很可能無法降落,而一旦失去反抗能力,航母像全身而退回去有那麼容易嗎?

而陸地機場則完全不一樣,地上有這麼大的空間,航空指揮、機庫、炮彈還有各種設施都可以分散開,即使一枚導彈突破防禦擊毀機場,那麼1枚導彈也就擊毀1架飛機,或者一段跑道,或者一些設施,無法形成大面積的毀傷。如果把陸地機場參考航母建設得那麼緊湊,敵人只需要派一支特種部隊潛進來,發射兩枚火箭彈就搞定了!


狼煙火燎


航母的甲板小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迄今為止CVN65“企業號”是世界上甲板最長的航母,也不過342米。而艦載機的起飛跑道、降落跑道還會在這個數字的基礎上縮水——企業號的起飛跑道僅長319米,這還不是彈射器行程長度。相對軍用機場來說,航母的甲板面積確實不值一提。

而軍用機場的佔地面積動輒數十畝——這是一個板上釘釘的事實。從二戰時期,就連美國陸軍航空隊的野戰機場都註明要求長度達到1500米。為什麼軍用機場佔地面積這麼大?這大體可以從五個點上理解。

第一,一般來說,軍用機場都採用雙跑道制,這可以保證在特定情況下還有另外一條跑道可以使用。若是特殊點的軍用機場,還會根據盛行風向的變化來設置另外一條跑道。而每條跑道還會分級(以民用機場分級標準舉例),根據長度分為1、2、3、4四個檔次,根據跑道寬度設置A、B、C、D、E、F六個檔次。其中,最大的F4型跑道長度達到1800米以上, 寬度達到80米以上。保守估計,每條F4型跑道的標準面積都達到144000平方米,合14.4公頃。這還沒算上交通道和其他設施。如果算上這些,軍用機場的佔地面積至少達到20公頃。

更何況,軍用機場並不缺3000米以上的跑道,甚至達到4000米長的跑道也比比皆是。而在跑道前後左右還需要預留土地作為緩衝區等等使用。兩條跑道之間也會有較大的間隙,這就導致了軍用機場的佔地面積難以控制。

第二,軍用機場的地下設施很少,基本上以地面設施為主。為了避免在遭打擊時一鍋端,除了停機坪以外軍用機場還會設置機庫或者機堡。若是兩三個航空團共用一個軍用機場的話那就熱鬧了:光是戰鬥機的機庫、機堡就要設置數十組來容納這些飛機。而“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些機庫、機堡需要分散在機場的各個角落,並需要與跑道隔開一段距離,預防在遭打擊時全部被癱瘓。

第三,軍用機場的保障人員同樣需要佔地。保障人員需要吃住,而指揮機構也需要建築物。機場除了塔臺、航站樓以外的建築肯定是少不了的:保障車輛需要車庫,備用零部件需要倉庫,甚至是空戰武器也都需要彈藥庫。同時,戰士需要宿舍,指揮機構需要指揮所、會議室。飛行員也需要情報室、存放抗荷服、頭盔的倉庫。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築是佔地面積可能已經跟一條飛行跑道差不多了。

第四,軍用機場周圍可能需要有防空導彈陣地或是雷達站。防空導彈陣地肯定會兼顧機場的各處,而雷達站更是需要佔據大量的地皮。儘管單純建立一個雷達站並不需要佔地多少,但雷達需要有開闊的視野——雷達會有盲區,因此不能在建築物密集的環境下工作。

第五,如果圍繞著機場這一功能建立一個軍事基地,那麼周圍的建築設施更是少不了。如果有駐軍,那麼得預留數千人的宿舍來;如果駐軍有大量的裝甲車輛,那麼還得建立裝甲車輛存放處。如果駐軍打算長期駐守或是將這當成一個前進基地,那麼大量的後勤補給、武器彈藥都需要另外建立恆溫倉庫存放。

總之,一個軍事機場內部設施將會十分完善。它除了上述這些為軍事服務的設施以外,還會有飯堂、超市甚至是電影放映室等等零零散散的設施。出於安全著想,機場的建築物一般不會太高,佔地面積也只能往大了算;而為了實戰,軍用機場需要作好大量的先手準備:分散在各處的機庫、機堡、戰備倉庫,備用跑道等等。因此,軍用機場需要佔據面積極大的土地。


塹壕中的大遊民


首先從技術上講,一般的戰鬥機起飛距離是500~1千米不等就可以起飛。但是正常的航空母艦如果把它製造到這樣一個尺度的話,那是非常龐大的,也不利於它的機動,正常的航母現在世界上最長的是美國的福特級有330多米,它的跑道其實也就才200米左右,那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通過彈射器加速起飛,或者比如中國的遼寧艦山東艦,是通過滑躍甲板的方式讓它加速起飛.

其次從作戰功能的角度講,航空母艦作戰主力是它攜帶的攻擊型戰鬥機,所以航空母艦的跑道主要為戰鬥機的起降而設計,而陸地機場跑道長度達到2至4公里,不但可以起降戰鬥機,還可以起降各類型的運輸機,加油機和各種保障飛機,它的用途更為廣泛.所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託老師觀天下


軍用機場飛機種類遠比航空母艦多,大型運輸機加油機之類的不是航母能夠起降的。美國的B2幽靈轟炸機與俄國的圖160能在航母上起飛降落嗎? 其實航母上的的飛機都是精縮版的,遠不像陸地上的大行程、大載彈量。


叛道68060960


其次從作戰功能的角度講,航空母艦作戰主力是它攜帶的攻擊型戰鬥機,所以航空母艦的跑道主要為戰鬥機的起降而設計,而陸地機場跑道長度達到2至4公里,不但可以起降戰鬥機,還可以起降各類型的運輸機,加油機和各種保障飛機,它的用途更為廣泛.所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


李少帥


飛機起飛在航母一般是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彈射,以美國為主的航母採用此技術。就是用彈射器把飛機彈射出去起飛。一種就是前蘇聯的艦首有起飛滑躍甲板。靠滑道有一個起飛角度,飛機推力加速時,有一個擋板,把巨大推力給飛機實現短距離起飛,不管那種方式起飛,降落都有攔阻繩索,通過這些措施來縮短飛機起降的長短。航母還有一種起飛方式就是垂直起降,但必須是垂直起降飛機


大馬哈魚12


航母採用彈射起飛,或滑躍起飛,說白了都是航母甲板極為有限的產物。畢竟航母是一個活動平臺,由於各種原因不可能造得太大。而軍用機場或空軍基地沒有太多的限制,所以面積可以大得多。航母不能起降大飛機,軍用機場或空軍基地可以。其實兩者的作戰功能也是不一樣的。


鐵桿球迷愛七月


呵呵!老兄!你那麼做是完全錯誤的。 如果你那麼做,只需一個跑道。 那是 二戰前有的航母試過的。第一艘航母就是。為什麼要改?是因為如果從後面降落,飛機完全降落就會在飛行甲板前段。那麼飛機又要反回停靠。而且,那時只能飛,或者降。 二戰時,日本的一艘航母就是在那種情況下被消滅的。具體哪艘不知道。就是由於不知道是先降還是先飛迎敵,導致美軍擊中甲板上的炸藥(準備用於起飛戰機的,後來選擇先降),結果被擊沉。 而飛機很不利於掉頭,所以,才有兩個甲板。這樣可以適當的加寬後部甲板,利於飛機掉頭,也可以在緊急時邊飛邊降,降下來的飛機也好停靠,不佔具飛行甲板。有人說,把主甲板加寬就能解決。但在掉頭、以及起飛時難度都很大。而且容易出事故。而主副甲板搭配,可以應急,當主甲板被擊傷後,還可以使用副甲板。 其實主甲板都是預警機等大飛機用的,一般的戰鬥機可以在副甲板起降。 原創!一點分都沒有啊!!!!!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蔓莓愛游泳


都是彈射器的功勞。


長空雄鷹701


因為能在甲板上起降的飛行員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