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對中醫,從抵制到折服,只因這些不一樣的經歷


胡適對中醫,從抵制到折服,只因這些不一樣的經歷

胡適


中醫,是土生土長的華夏學問,誕生於幾千年前,那時候,歐洲還是一片荒漠呢,肯定不屬於僅僅才幾百年的西方所謂的“科學”。其實,西方的現代科學,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非常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格物學”。而格物學這方面,墨家的首領墨翟,是個中翹楚。墨家的兵器製造所,幾千年前發明的各種玩意,有些比現在都先進。

但是,胡適說中醫不科學,並不是真正研討西方的科技與中國的格物學的差別,他的意思非常簡單,就是一句話:

中醫是落後的,西醫是先進的。但是,科學的定義到底是什麼,科學界也是不統一。這其實恰恰就是科學的特點,分科而學,越分越細,越分越支離破碎,距離事物的本質越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見局部,不見整體。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到底什麼是西方的科學。在西方,醫生怎麼稱呼呢?在中國,上過英語課的中國學生都知道,醫生就是:doctor。實際上,在國外,中醫一般被稱為herbalist,一般直接翻譯為:“草藥醫生”。而西醫呢?比較複雜。

西醫 (一般是下面三種):


醫生(總稱): doctor

外科醫生:Surgeon

內科醫生:Physician


不過西醫關於各科醫生都有專用名詞,往往外國醫生介紹自己時,直接就把他所屬的二級學科名說出來了,可以參考以下專科醫生職位:


Accoucheur婦產科醫生

Accoucheuse/Mid-wife助產士

AllergistAmbulance Paramedic 急救人員

Anesthetist麻醉科醫生

AttendantPhysician 巡診醫生

Aurist耳科醫生

Cardiologist心血管科醫生

ClinicalPathologist 臨床病理醫生

ClinicalPsychologist 臨床心理醫生

後面省略若干….


怎麼樣,暈了吧?懂了吧?這就是分科。

很多中國人,不懂“科學”這個詞中的“科”,為何解釋為“分科”的科。這些中國人,大部分都是文化跪族,認為,把西方的科學,簡單解釋為“分科 而學”,太不夠檔次,咖位不夠。在這些人眼裡,科學,跟宗教信仰差不多,是個非常牛掰的東西,無論如何不能解釋為“分科 而學”。不過,當你不厭其煩地把西醫的名稱都瀏覽一遍後,你會發現,西方的所謂科學,本來的意思,就是“分科 而學”的意思。具體的內核,與中國的格物學,其實差別不大。

所謂的西方現代科學家,與幾千年前,那些中國古代搞工程製造的例如“大造院”裡的資深匠人,差別不大。就是一夥技術宅。前幾天鬧騰得很歡最後消停了的那幫跳街舞的,有個口頭禪,動不動就是,你不夠real。這幫搞嘻哈的,就是把real,天天掛嘴邊。而當時的胡適博士呢,反對中醫,主要就是天天叨叨西醫科學,中醫不科學。把科學掛嘴邊。但是,你要問那幫搞嘻哈的,什麼是real? 他們大概率會給你個大白眼,如果你繼續問,他們就跟你急,搞不好就把自己手指頭掰斷什麼的。


這大概就是文科博士胡適,關於中醫不科學、中醫落後的內心邏輯鏈。胡適們,永遠認識不到,中國弱,不是因為,中國沒有搞科學,而是滿清既腐敗無能,還天天把漢族當賊防備,才把華夏神州這個老牌的績優藍籌大盤股,搞成了*st的。

胡適28歲的時候,得了一種病,資料說是糖尿病,他晚年撰文說是腎炎,反正西醫一籌莫展,協和醫院也告訴他等死吧。最後家人說,你請中醫看一看吧,他說他不信中醫信西醫。病情於是跟西醫講得一樣一樣的,一天比一天重,估計很快會偶我了。

家人們急了,請來了上海名醫陸仲安。 陸仲安老先生,在中醫歷史上,是個非常有特點的醫生,他擅用黃芪,且愛用黃芪。而且用量大得嚇人,半斤八兩是常有的事。他給胡適開的藥方,據說光黃芪就用了六兩。胡適用藥後不久,病痊癒了,而且沒有絲毫後遺症。很快又恢復到說八國外語的活蹦亂跳狀態了。

之前給胡適看過病的西醫,全部都傻眼了。胡適則很尷尬。不過,事後,胡適依然堅持說中醫不科學可是,眾所周知,畢竟是中醫救了胡適的命。胡適沒辦法,只得說:“中醫不科學,糊塗,但能治病;西醫很科學,很清楚,但是治不好病。”


知道了吧?那句網上流傳的段子:西醫,讓你明明白白去死,中醫讓你稀裡糊塗得活!出處就在這裡。這是胡博士的名言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