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行書的產生

一般認為,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可以寫得比楷書快;也不如草書潦草,難以辨認。其特點是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著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收放結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的產生,唐代張懷瓘在他的《十體書斷》中說:“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也。即正書之小訛,務以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贊曰:“非草非真,發揮柔翰”。劉德升小改楷書創造了行書,被稱為“行書鼻祖”。因此應該是先有楷書,後有行書。

但據王僧虔《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採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由是而知行書亦稱行押書,起初當由畫行簽押發展而來。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十體書斷》中也說:“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昔鍾元常善行押書是也。爾後,王羲之、獻之並造其極焉。” 宋《宣和書譜.敘論》中說:“德升而下,後有鍾繇、胡昭者出於德升之門。”由此可見鍾繇是劉德升的弟子,而楷書是鍾繇所創,怎麼可能先有楷書,後有行書呢?

事實上無論是戰國書簡,還是秦簡漢簡,其中寫得潦草一點的隸書都有一點行書的味道,行書源於隸書更可信一些。但自從有了楷書,行書才真正地更加流行,因為楷書比隸書更加容易寫成行書。漢代是中國書法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幾乎都是在漢同一個時期產生形成,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已經具備了傳承和傳播的良好條件,我們推斷,張氏的行書起源說,一定是有史料和依據的。


漢代行書的產生

龍山裡耶秦簡


漢代行書的產生

居延漢簡

其實若非在一些比較莊重和有具體要求的場合,如立碑、著述或奏表公文,或者為了藝術欣賞,行書確實比隸書更方便書寫,省時省力。就如現代我們平時寫字,一般情況下幾個人會規規矩矩地寫楷書或隸書呢?但要講快,行書還是不如草書。可是草書太難辨認了,要作為信息溝通的通用工具有重大缺陷。如果把漢代的章草當做一次文字的改革,那麼這次改革應該是失敗的。《急就章》作為章草的範本,也許是為了使得草書能夠標準化,從而達到全社會都能通用的目的。但是草書還是變化太大,隨意性太強,而且漢字從象形到表意,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之一了,而草書又更進一步,確實走得太遠了。章草如果真的成了主流,漢字是否會出現如下畫風。


漢代行書的產生

行書到了東晉王羲之發展成熟,達到頂峰,兩千年來無出其右者。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 從行書產生以來,學書的臨本,基本都是從王羲之開始。即便有變化,變化也不大。後代書家,大都出自王羲之。就連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也沒有例外。

漢代行書的產生

蘭亭序


漢代行書的產生

祭侄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