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何會敗於大清的冷兵器?

China玄武大陸


樓主好

大明朝的火器非常非常的先進,最著名的就是神機營,永樂年間,朱棣創建了專門的機動部隊——神機營,以火炮為主,也就是銅火銃為主要裝備,是世界上最早的炮兵部隊

1410年在征討蒙古時,大明的神機營力挫蒙古軍隊的鐵騎,可謂是大獲全勝,從此大明火器就成為了蒙古鐵騎的天生克敵。

公元1449年也就是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宣佈征討蒙古,在撤退到土木堡時明軍慌亂,被蒙古軍隊擊敗,五十萬大軍(其實只有二十幾萬)全部被消滅,其中包括神機營,大明朝幾代君主的心血全部耗空。

在明朝後期,與清軍的戰役中神機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公元1626年,在明朝對後金的寧遠之戰中,大敗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史書記載,金兵被打的屍體堆積如山,血肉模糊,但依舊抵擋不了清軍的進攻

明朝後期,朝中有東林黨禍亂朝政,又有宦官把持政權,各種黨政加劇了大明朝的腐敗,在軍事中由於各級官員層層盤剝,軍隊的武器也沒有得到很大的保養,軍事技術發展停滯不前,國家內部矛盾重重,外部又有清軍虎視眈眈,無法形成一直對外的政策,大明朝的滅亡也是必然的


小歷史課堂


明朝中期,明朝的中興名臣張居正去世後,朝綱逐漸敗壞,官員腐敗,國家實力下降,軍隊喝兵血,士兵的軍餉都發不出來,基本的武器裝備尚且不能及時發放,更不會投入金錢去生產火器了。

當時有一種知名的火器叫做魯密銃,在當時算得上頂尖的遠程武器,萬曆皇帝見識過此物的厲害親自下令批量生產。正所謂“政令不出紫禁城”,到了下邊各個部門互相之間各自有自己的小算盤,最後終究是無法生產,只能不了了之。

國家的衰敗,同樣導致了軍隊訓練跟不上,上邊但凡給點好處,幾個長官輪番“扒皮兒”,到了士兵手裡往往連最基本的裝備都無法保證,最後軍官無心帶兵,士兵無心訓練,導致戰鬥力大打折扣。真正上了戰場,這些人最終都成了炮灰,武器也發揮不出實力。

清軍當時恰好相反,清軍鬥志昂揚,打不堪一擊的明軍真是手到擒來,繳獲了大量的明軍武器,當然也包括火器。清軍得到明朝的火器後,如獲至寶大量仿製,加上清軍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很快便組建了一支強大的火器部隊。

公元1621年,天啟元年,清軍攻打遼陽。八旗軍火器部隊700人,明軍火器部隊1000人,交戰過後,明軍只活了7個人。

此時正是清朝蒸蒸日上的時期,而明朝正日薄西山。後來,清軍乘勝追擊又從澳門引進紅夷大炮,明軍則更加不堪一擊。

明崇禎年間,崇禎皇帝決定在登州建廠自主生產紅夷大炮,不幸的是登州後來發生兵變,巡撫孫元化精通火器,但是兵變孫元化作為巡撫難辭其咎,而崇禎帝是一個要求官員近乎變態的人,處死孫元化,等於明朝又自斷一臂。

此消彼長,清軍越來越強,明軍越來越弱。皇太極登基後,大規模組建火炮部隊,大大提高攻城效率,所到之處攻無不克。


歪思小匠


歷史總是在證明著,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是要有穩定的政權,充足的財政支撐著的,所以這也就解釋了,擁有技術優勢的明軍卻輸給了冷兵器的清軍。

首先就是國家統治不穩,自萬曆以來,有援救朝鮮的抗日戰爭,還有各地的農民起義,如李自成的闖軍,又加上明末的天災疫病。在內部還有宦官專政等,使得朝廷混亂,政權搖擺,國家凋敝。各種內憂外患,縱然崇禎想要勵精圖治,也為時已晚。

其次就是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明朝時,國家有名的財政壓力極大的朝代,沒有開發出新的稅種,是的政府財源固定,而官吏又私飽中囊,國家又面臨著各類戰爭開支,是的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也讓心軍事技術的開發陷入停滯,不足的軍餉自然也讓士兵無力出擊。

最後一點就是評論的團結了,自古便有金人過萬天下無敵的說法,清軍的全民皆兵,加強騎兵戰術,集中兵力等戰役能力,讓明軍的分散出擊成了清軍的活靶子,最終被各個擊破。

明軍的失敗,更多的是自身的政權組織問題,以及政府各項行政能力的缺失,無論是清軍,還是闖軍都已經能夠滅了明朝,可見軍事技術不代表著絕對的勝利!


以史知今


結論: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誤區,大明的火器沒有想象中的強大,大清也並不是像很多人所認為的那樣只會使用大刀弓箭。

導語:

一個國家的興衰,武器只能佔到很小的一方面。國家興衰的根本原因在於制度,明朝末年腐敗橫生,財政困難,土地兼併等制度上面的問題,才是最終走向滅亡的根源。


分析:

  • 明朝到底亡於誰

  1. 如果以崇禎皇帝上吊煤山而作為明朝滅亡標誌的話,那麼明朝是被李自成所滅亡的,並非是亡於滿清。
  2. 如果把崇禎皇帝死後,南明朝廷計入在內的話,明朝算是亡於滿清。只不過那個時候的明朝也沒有什麼火器裝備了。
  • 明清火器的實際情況

朝鮮發兵助明師,要有德等鴨綠江口。濟爾哈朗等兵至江岸,嚴陣相對,敵師不敢逼。有德等舟數百,載將士、槍炮、輜重及其孥畢登,三貝勒為設宴,上使副將金玉和傳諭慰勞。
何況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備,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
  1. 對於明朝火器的認識,大家存在了一個誤區。明朝火器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強大。明朝先進的火器幾乎是依託於進口的,自己生產的並沒有那麼強大。很難做到大範圍裝備,真正裝備了先進火器的只有關寧鐵騎。

  2. 滿清也並非是大家所認知的那樣,只依靠弓箭大刀作戰。松錦之戰後,他們繳獲了明軍大量的火器,開始裝備到部隊中。除此之外,孔有德的降清給滿清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武器。他不僅提供了先進的武器,還給滿清帶去了能夠生產火器的匠人。換句話說,滿清的火器並不弱於明王朝。


  • 明朝究竟因為什麼而滅亡
  1. 政治腐敗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明朝的腐敗問題由來已久,崇禎上臺後,有勵精圖治的決心,但為時已晚。在明朝末年時期朝廷的經濟出現嚴重問題。為此,崇禎皇帝曾號召大臣們捐銀子,可根本得不到響應,可見明末時候的大臣根本不顧及國家的存亡。
  2. 財政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從朱元璋建國起宗室待遇就需要大量的財政支出。明末,僅宗室就高達500萬人,單此一向對朝廷財政帶來的壓力就無法想象。戰爭也是一個巨大的財政支出,明萬曆年間,僅援朝作戰就花費了700萬兩白銀。一個國家無論是打仗還是發展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撐。可如此巨大的開銷早已導致國家入不敷出。
  3. 百姓生活壓力巨大。每一個封建王朝末年,都會暴漏出嚴重的土地兼問題。就拿徐階來說,他的子弟橫行鄉里,大量購置田產,佔地多達二十四萬畝。除了土地兼併對外,沉重的賦稅讓百姓苦不堪言。為了對遼東作戰,明朝加徵遼餉。明末農民軍起義之後,為了平定叛亂又加徵了剿餉。除了遼餉,剿餉,崇禎皇帝還“別出心裁”搞了一個“練餉”。沉重的“三餉”,都積壓在了百姓身上,百姓只好奮起反抗。
  4. 長年的兩線作戰。明朝末年一直處於內憂外患當中,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領導的農民起義,外有皇太極在山海關外虎視眈眈。這兩撥軍事力量都威脅著明朝的統治。多年的兩線作戰,讓國家的壓力得不到緩解。
  5. 自然災害。明末正處在“小冰川期”。小冰川期,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糧食產量大幅度減少,同時還伴隨著鼠疫的肆虐。這無論是對明朝政府而言,還是對百姓而言,都無疑是巨大的災難。


結語:

一個國家的興衰交替,其原因是複雜多樣的。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制度的落後所導致的。萬曆年間的張居正,曾經想通過變法去改變已經暴漏出來的問題。但由於封建統治所存在的弊端,張居正死後變法沒有得以延續。已經暴漏出來的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還引來了巨大的反作用力。明朝最終的滅亡,說到根源,還是因為朝廷內部腐敗,士大夫缺乏根本的操守而造成的。至於財政,土地兼併,這些問題這些都是基於腐敗所導致的。兩線作戰與自然災害只能說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如果制度無法得到改善,即便暫時的苟延殘喘活了下來,最終還是無法改變滅亡的命運。

畫外音:

才聞戰馬渡滹沱,南北紛紛盡倒戈。諸將無心留社稷,一杯遺恨對山河。

秋風暮嶺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寂寞夜臺誰弔問,蓬蒿滿地牧童歌。

這是詩人吳嘉紀悼念南明抗清將領史可法的詩句。這是對民族英雄的一種緬懷,但明朝所存在的問題不是憑藉一個人就能夠改變的。即便是史可法也沒有回天之力。


《明史》

《清史稿》


再言春秋


首先大明的火器並不強大,其次大清的火器並不亞於大明。

大明的火槍尚不能擊穿敵人的鎧甲,殺傷力有限。

自從孫元化訓練的新軍投降清朝後,清軍的火器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此,明軍的火器優勢不再。

小冰河天災,致使農業歉收,政府無力救災,致使流民遍地,流民變流寇,沉重的打擊了明朝的統治,牽制了明朝的國力,削耗了明朝的大量資源。

鼠疫被山西到內蒙墾荒的農民帶回之後,華北皆為疫區,進一步削弱了明朝的國力與軍力。

明朝在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造成了當地土司反抗政府,常年與明軍作戰,牽制了明朝的軍力,削耗了明朝大量資源。

崇禎時藩王達二十萬人,這些人對國家沒有任何貢獻,還要吃掉國家20%以上的財政收入,並且佔據大量良田,還欺壓百姓。

崇禎十七歲登基,本來是做為王爺來培養的,忽得大位,不懂帝王之術在於平衡,一上臺便搬倒魏忠賢,自毀長城,又重用東林黨,自取滅亡。急功近利,急於求成,限期破敵,丟一城而殺一將,多少忠臣名將因此隕落。

大明滅亡,崇禎要負一半責任。

兩線作戰,乃兵家之大忌,明軍三線作戰,焉能不敗?

明軍戰鬥力其實不弱,這從投降清軍之後的表現可以看出。

明軍裝備陳舊老化,常年吃不飽,欠響成常態,甚至欠十幾年的都有,許多士兵用兵器換取食物,這樣的軍隊,還有什麼戰鬥力可言。

明朝亡於李自成,南明亡於清朝。

清軍入主中原,有運氣的成份。明朝不是亡於清朝,而是亡於自己。



當代曹植


簡單的說,大明那個時代火器並不強大,大清也並非只使用冷兵器作戰,這樣說,你就明白為何明朝在軍事上並不如清朝佔多少優勢了吧。

由於現在很多明粉,一葉障目,不懂歷史,認為明朝科技火器威力領先世界,開口就是佛朗機、三眼銃等十來種彷彿非常先進火器名稱,再加上一些網文的烘托,彷彿明朝的軍隊打出橫掃世界的英帝國龍蝦兵的威力,但實際上明朝軍隊中,火器營不僅佔比不高,並且使用火器大部分還是使用普通的火繩槍和發射實心彈的大炮,先看一張關於各個時代火器威力的表格對比:

表格一目瞭然,火繩槍的威力不僅比不了長弓十字弓,而且連普通弓箭的威力也不及,更別說,明代的火繩槍精度差,還要受天氣影響等因素,唯一優勢就是射程遠,對付騎兵有奇效。這樣的武器,難道可以稱之為“非常強大的火器”嗎?

如果真是那麼牛,就不說打農民軍就那麼吃力,就是薩爾滸之戰,你武器先進,數量又多,就是戰術不利,也不至於全軍覆滅吧。

再說了,誰個告訴你清朝在打明朝,軍隊全部都是冷兵器的?清朝在是後金的時候,在遼東就繳獲了很多火器兵器,加上又有不少明將投降清朝,帶去不少火器,清朝在入關前也建立了火器營。


這個問題的誤區就在於,認為明清交際之時,熱兵器可以替代冷兵器,甚至碾壓,這個觀點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何會敗於大清的冷兵器?”這也是不成立的。


曹老師xixi


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什麼會敗給大清的冷兵器呢?單從問題看是比較簡單,原因在於決定戰爭勝負最終還是人。

明末時國家內憂外患,外有清兵入侵,內有農民起事,可謂是風雨飄搖。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武器在先進也很難打好仗,打勝仗。其主要原因在於充值階級腐朽,社會矛盾達到無可調和的地步。

明朝後期百姓負擔過重,造成經濟和生活危機的惡性循環。明朝統治階級特別是皇親貴族,百萬計的人口靠國家養著,不從事生產,無節制的盤剝老百姓,貴族和貪官劣紳相互勾兼併土地,土地高度集中,貴族和地主隱匿賦稅,明政府財政收入逐漸減少,財政赤字日益嚴重哪有錢打仗哦。

貴族及貪官劣紳的土地兼併,使大量的農民失去了土地,老百姓為了躲避賦稅徭役,只有背井離鄉,成為流民。流民也要吃飯活命呀, 如是大量的流民形成了起義軍來反抗朝廷。

後金的崛起,皇太極執政後,行政有效,軍事強大,並任用大量漢官,學習漢文化,使得行政軍務方面簡單有效的八旗制度和優秀的漢族文官制度有機結合。戰爭進程逐步加快,最後完成滅明建立大清朝 。

歸根結底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得民心者在精良的武器也決定不了戰爭的勝負。


歷史還要細看


內憂外患,

聽信讒言,殺了袁崇煥!少了鎮守北疆的重臣,使得北疆門戶大開,

大順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明朝世紀已經滅亡!

這個時間最關鍵的是吳三桂,賣主求榮,因為李自成霸佔陳圓圓,導致其叛變,投靠清軍,打開山海關,清軍入關!


大師0921


我是0華生0,我來回答。

大明並不是敗於大清的冷兵器。

明朝後期,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天寒地凍不但凍死很多人還使得老百姓顆粒無收,衣不裹腹,民不聊生,這也是明末無數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為了鎮壓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幾乎耗空了大明,而此時,南有葡萄牙人趁機搞事情,北有皇太極虎視眈眈。大明皇帝,先是出兵狠揍一頓當時歐洲強國葡萄牙,後是加強北地防守。對內又是不停的鎮壓一波又一波的農民起義,國庫早已空虛。


再加上明朝的士大夫是群自私的傢伙,國難當前完全沒有願意捐錢的,因為他們認為:不管是誰當皇帝,都得靠他們士大夫來統治。後來崇禎皇帝自己的家當該賣的也賣了但國庫還是空虛,無力再去鎮壓起義,導致國內的起義軍不斷壯大。最終被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絕望中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而攻破北京城的李自成在招撫吳三桂(當時吳三桂正領兵鎮守山海關)的時候出了些意外情況,導致吳三桂轉而投靠滿族人,打開山海關放滿人入關,最終入關的滿人幹掉李自成,取得天下,建立清朝。如果不是吳三桂放滿人入關,那麼清朝能不能建立真不一定,就吳三桂攻破北京後的所作所為他做不了多久的皇帝,南明就會收復北地。或者出現南北對峙的局面。


因此,大明擁有當時世上首屈一指的火器不假,但並不是敗於大清的冷兵器。明朝的滅亡是多因素造成的。

我是0華生0,歡迎大家留言指正。


0華生0


首先,明朝確實有非常強大的火器,明朝注重於熱兵器的建設、改良與實際應用。成祖時期的神機營位列三大營之首。三眼神銃、佛郎機炮、子母炮都是火器發展與改良的證明。戰術上有沐英的三段擊袁崇煥的城炮結合等。在明朝遼東與後金的戰爭中寧錦大捷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次,明清戰爭時期中國仍然以冷兵器戰爭為主,火器作為輔助,雖然也起到很大作用,但因火器侷限性,野戰冷兵器爭鋒仍是戰爭勝敗的主導因素。最後,孔有德與尚可喜的投降給皇太極在火器方面帶來了極大的轉變。他們帶領投降的不僅有明朝火器部隊的精銳,還有製造火器的專家,甚至有外國教官。皇太極建立漢八旗專職火器,與明朝火器已經不相上下了。基於上述,拋開政治、經濟等因素,從純軍事來看:明朝野戰無法與八旗爭鋒,火器也不佔上風,所以才會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