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男孩子不願意學習,靜不下來心,容易暴躁該怎麼辦?

豐色福


青春期的小孩子不願意學習暴躁,

其實我們需要找到孩子創造的原因,

他暴躁的原因根子在哪裡,

我們家長是不是很急躁浮躁的。

往往一個不好的環境和家庭學習氛圍,

也容易讓孩子急躁。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剛剛有了自我獨立思想的時候。

再加上體內的激素激素的改變,

所以又會造成一些情緒上的影響。

因為大部分人都喜歡放縱自我,

而不願意去自律自我約束,

而往往學習呢?又最需要自律和自我約束的時候,

所以對學習很多人就是抗拒,

這還是因為我們十歲之前

沒有培養出來他學習的目的是為什麼學的?

我們對於孩子從小培養的過程

也許言行的不知不覺的急躁,

其實已經影響了小孩子,

十歲之前看孩子一切都好,

往往都是順其自由的發展性格以及心態,

沒有去刻意引導過

其實小孩子身上的毛病往往在大人身上都帶著影子,

只不過在小孩子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更加翻倍了而已,

更加因為我們現在都是獨生子女,

所有的關注力都在孩子身上,

所以孩子有的毛病很容易被我們無限的擴大化,

就覺得稍微有一點點狂躁頂撞父母老師就不得了。

或者是對孩子往往失去理智的那種憧憬,

認為一切都好。其實這兩種都屬於極端。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首先大人要以身作則,

做一個有智慧有素質。目光長遠的人,

首先自己要學會愛學習,給孩子一個學習的氛圍。

哪怕自己沒時間,也要在他學習的過程當中,

我們不要去打擾他,更加不要去分散他的注意力。

你自己哪怕在不愛看書,

也要拿幾本書做樣子要給他看。和孩子共同學習,

首先家裡面有一個學習的氛圍,

孩子逐步的都會受影響,

這些都需要從父母身上改起,

其實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而已。

複印件壞了,我們是從哪裡修改起呢?

那首先肯定是要改原件呢。

把原件改了複印件才可以改的。

就如同我們最近常說的一句話

孩子的學習大部分取決於學校,

但是他的性格與道德的培養大部分取決於家庭。

其實我們現在很多孩子學習都還蠻不錯的,

只不過是因為父母往往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更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錯誤,

因為每個父母都要上班,忙碌的緣故,

往往把孩子丟給了學校,

每天在浮躁和急躁的社會當中,

讓自己更加急躁起來,

有意無意的影響了孩子而不自知,

我們都不會承認自己的缺點,

帶給孩子的影響都覺得是孩子自身不聽話,

或者是老師沒有教導。

其實我們追根尋源的話,

大部分的問題都出在父母身上。

我們沒有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氛圍和學習的環境,

我們並沒有給孩子心掏出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自己

而不是為了父母,

但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從小對孩子的培養。

都是灌輸的,目光短淺的目標,

導致孩子並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到底是為了誰,

有很多孩子好像學習了是為了父母,為了老師,

好像是為了應付。

其實這都是因為不懂得學習目的的緣故,

所以不願意去學習,

再加上青春期體內激素的增長,造成心態的浮躁,

還是不懂得自我剋制的時候。

這更需要大人去耐心的引導影響的。

但是我們想想看,

大部分的父母有幾個懂得對孩子心靈疏導的。

要麼你暴力我更暴力的強行壓制,

要麼就是傷心傷神的置之不理不管不顧,

作為在兩個極端當中。

這樣的思想和行為如何能夠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榜樣呢?

因為父母始終是孩子的老師和醫生的榜樣,

以及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因素都不可忽略的,

也忽略不掉的。


牧羊撐舟


就看家長怎麼看呢,那我給你幾個選擇:

第一種:強迫孩子繼續學

結果你自己知道,孩子更不願意學,更暴躁

第二種:那不願意學,就不學吧,聽之任之

結果孩子懶散下來,反正也人管,愛幹什麼幹什麼?最終孩子失去追求的目標,散成麵條了。


第三種:不願意學習,靜不下心來,家長們先暫時放一放

1、仔細觀察孩子有沒有其他興趣與愛好,陪孩子一起找到提高孩子成就感的突破口

從而使孩子找回“自信”

2、給孩子定一個小一點的學習目標,達到了及時鼓勵!

3、發現孩子的進步 (哪怕你是一點點)

4、這種情況下,千萬別專注學習方面的督促,而是要採用迂迴的方法

舉例說來:孩子已經積食了,你還要讓他一個勁的吃飯,那怎麼辦?

肯定是先不讓他吃,讓他運動,吃助消化的藥,等到胃空了,再吃才會健康

如果家長一味地想著,不給吃怕餓著了,那孩子一直食慾不振,反而越來越瘦了


順勢教育頑石張


俗話說:“半大小子,氣死老子。”青春期的男孩的確非常讓父母感到頭痛:越是明令禁止的事情,如早戀、逃課、打架、上網等,他們越是要一一去嘗試。而且這個階段的他們通常變得非常暴躁,父母說不得,只要一說就跳起來了。

我們的兒子到底怎麼了?

原因有三:

第一、男孩進入青春期,體內雄性激素分泌過剩。10-18歲時,男孩體內的雄性激素會快速增多,此時,男孩們就會變得情緒起伏不定,進而產生一些叛逆行為。從這一點來說,青春期男孩的叛逆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男孩在青春期出現生理與心理發展失衡的問題。男孩在青春期內心衝突是非常明顯的。一方面,他們在身體上已經和成人一樣了,開始渴望獨立,渴望能夠支配自己的學習、生活、交友等,但由於他們閱歷太淺,很多方面又必須依賴成人,因此,兩方面衝突會導致強烈的煩躁和叛逆。

第三、家長錯誤的引導方式導致男孩叛逆。中國的父母很少願意平等地傾聽孩子的聲音,朋友式的溝通少,權威式的家長多,常用的方式是嘮叨、打罵,這種批評式的方式會引起青春期男孩的反感。

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其實,當兒子進入青春期後,也就意味著他開始了一個探索個人身份角色的過程,這個過程,他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非常期望能夠從父母那裡獲得確認:他不僅似乎有價值的,而且是可以被接納的。他需要獲得父母的肯定、指導和支持,想弄明白未來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步該怎麼走。

因此,在這個時候,作為家長,與其說怎樣教育孩子,不如說怎樣引導孩子,怎樣與青春期男孩建立信任關係。

第一、父母應該積極融入青春期兒子的朋友圈。

青春期的男孩一般不太愛跟父母多說話,總是喜歡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很多關心孩子的父母每天會小心翼翼地問:“今天心情怎樣啊?發生什麼事情沒啊?”

但孩子要麼就是一聲“沒”就回復你了,要麼連理都不理就關門進自己房間。

父母與孩子似乎總像隔了什麼似的。

這時,不如父母主動走入他的朋友圈。可以幫孩子辦生日派對、主動邀請其他學生家長一起聚會,或乾脆組織一場親子籃球賽等,從側面瞭解孩子的動向。

同時,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參與一些運動團體。青春期的男生總是有釋放不完的荷爾蒙,讓他們出去打打球、跑跑步,在運動中多認識一些朋友,有助於男生的成長。

第二、每天用心陪伴10分鐘。

有一位學生家長曾經跟我分享過一種方法,我覺得挺好的,推薦給大家。

他家孩子青春期時也是孤獨、易怒。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找出了小時候父子倆經常玩的國際象棋,比劃起來了。在相互廝殺中,兩人不多說話,親子關係卻越來越好。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想得到陪伴,無論是父母的,還是同齡人的,但他們有時候不懂的怎樣表達,父母的用心陪伴他們是感受地到的,並且從內心是非常感激父母的。這些親子互動的小遊戲,家長可以嘗試一下。

第三、及時幫孩子撫平情感創傷。

青春期孩子壓力大,喜歡自己默默承受,跟家長說起來也通常是輕描淡寫,他們已經不太願意感情外露,尤其在父母面前。這時,父母要多些觀察,一旦發現孩子有情感上的創傷,要多撫慰,儘量不要打罵。

之前教過的一位高一學生,那次考試下滑很嚴重,老師多說了幾句,男孩受不了了,當天晚上很晚沒回家,家長打了很多電話都找不到,後來發現,孩子一直在他家最高的頂樓那裡坐著,坐了一晚上。

這位媽媽當時真的非常害怕孩子想不開。對孩子說:“孩子,你要真不想學習,咱別上學了,有很多人沒考大學照樣活得好好地,但媽媽不能失去你。”

但孩子的爸爸比較理性,沒有放棄孩子,他對孩子說:“不管老師怎麼說你,同學怎麼看你,在爸媽眼裡,你在爸媽眼裡都是最優秀的,爸媽會陪著你一起度過高中這個階段。”

後面,這位孩子果真從後幾名進步到班級前十,家長分享會時,他媽媽說起這段差點落淚。

幸運的是,這位孩子遇到了明事理的家長,沒有把本在青春期的孩子繼續往悲劇的深淵裡推。

如果您家現在也有青春期的男孩,請家長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愛心,多一些技巧,他們現在其實挺像一個正在發育的“寶寶”,也得哄著、愛著、相信他、鼓勵他。

祝家長朋友們好運!


人魚媽媽


男生①靜不下心,②不願意學習,③容易暴躁3點在青春期一起爆發出來,的確讓家長和老師都很頭疼,怎麼辦呢?

首先,男生有什麼運動方面的愛好嗎?有,家長多支持;沒有,家長使勁鼓勵。

孩子喜歡什麼運動,可以從日常關注的運動賽事上看出來,男生一定要有運動的習慣,青春期精力充沛,沒養成穩定的生活心態,沒有運動的習慣,多餘的精力沒處釋放,肯定坐不住、定不下心做任何事,而學習是十分枯燥且需要耐心的長期工程,所以,養成某項運動的習慣對成長有百利而無一害。

其次,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這些科目,男生對哪些科目相關知識感興趣,課本雖然枯燥點兒,但動力、建築、機械、電子、香料、合成、過濾、催化、動物、植物、自然界、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氣候洋流、七大洲四大洋、南北極、赤道、沙漠、礦產、資源等等知識博大精深,一點兒也不枯燥。

通過廣泛閱讀和有意識的接觸瞭解就可以找到相關興趣點,家長主動引導看些天文、地理、自然、人文的紀錄片、專題片,歷史、戰爭方面的影視劇,不是熱播的穿越劇或完全不顧史實的宮鬥劇哈,可以參考豆瓣評分靠前的相關推薦劇目,網絡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採集精華為我所用,錯誤的打開方式是被網絡糟粕牽著鼻子走。

最後,培養孩子幹家務活的意識和能力。別小看家務勞動的作用,生活自理和學習自主不僅不衝突,而且能幫助孩子懂得合理安排時間和統籌規劃某項事務的流程,生活處處皆學問,不做家務就不是真正在生活,又怎麼習得生活中的學問呢,我們在養育中犯了太多脫離生活實際只盯著排名成績的錯誤,做家務表面上看不出和學習的關係,但深挖學習品質和認知的形成,哪一點能離開具體的生活呢!

錢花在哪兒哪兒有面子,心用在哪兒哪兒有收穫,牛不喝水強按頭,牛會暴躁;孩子不愛學強迫學,孩子也會暴躁,家長要試著找尋打開孩子心靈的突破口,當孩子對有意義的事情感興趣、著了迷,不用逼迫,他自己就一頭扎進去不願意出來了,養育孩子是技術活,家長得掌握點兒套路。



阿娥你好


學生要有好的成績,最重要的是學習態度有端正,不然就算老師再怎麼努力敬業,孩子不願意學,老師也沒轍。而對於青春期的男孩子來說,靜不下心來學習,容易暴躁,家長想要孩子上進就需要選擇恰當的方法。

1、給孩子面子和尊重

青春期的男孩,最大的變化就是特別渴望別人的尊重,希望別人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自己,

這一點表現很明顯,小時候男孩子跟媽媽親,但是在進入青春期以後就好像跟爸爸會更親一些。

但是在家長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個孩子,有時候意識不到孩子已經有了特別強的自尊心,

所以家長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當著孩子的面跟同學或老師說,“我家孩子基礎不好,上課容易走神,希望老師多管一管等”。

這在小時候還有用,但是在初中和高中就不適合了,特別是男孩子,父母越這樣說,效果越差,孩子越抗拒學習。

2、要對青春期的心理進行琢磨,多聽少說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瞭解青春期孩子的想法。雖然有些荒唐,但是這就是事實。

青春期是孩子快速成長的階段,心理也會發生劇變。

家長要知道,家長青春期出現的種種問題,不是叛逆,而是希望家長換一種更好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如果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不琢磨孩子的心理,自說自話,不但不會幫助孩子上進,反而會錯過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期!

為了琢磨孩子心理,我們作為初中或高中的老師,也不是簡簡單單的上課就行,還必須要了解一些心理知識,

我們學校的校領導就要求每個高三班主任,都要在床頭放一本心理學著作,至少要成為半個高三心理學家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學習。

3、不要給孩子傳遞焦慮,學會適當的示弱

前幾天,閒來無事翻看了一部兩年前的電視劇《小別離》,

劇中一位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唯成績論,沒有好成績,你這輩子就毀了,這是媽媽的口頭禪。

外面天還沒有亮,孩子就被媽媽叫起來背單詞,放學回到家,媽媽看著孩子書包裡的卷子無奈地嘆氣。

於是媽媽責罵、恐嚇,孩子惡言相向,觸動了很多父母的心。

青春期的孩子厭學,青春期的孩子沉迷遊戲,青春期的孩子和異性走得很近,這些都是青春期經常遇到的問題,父母向孩子傳遞焦慮,孩子就會更加反抗叛逆。

所以,父母不妨適當的示弱,給孩子一個思考和反省的機會,發自肺腑的尊重和認可,比強勢的打壓更能讓孩子上進!

最後,青春期是教育孩子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孩子的很多負面情緒都會在青春期出現徵兆,特別是男孩子,給他們面子,願意聽他們的想法,他們才會主動學習!

你對這個問題還有沒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中留言。我是松鼠課堂高老師,用心解答教育問題,歡迎關注和點贊!

高鋒老師


青春期的男孩子不願意學習,靜不下心來,容易暴躁,這確實是一件十分令人焦慮的事。

我家孩子現在也是處於青春期,脾氣比以往暴躁,只是他自小就有主張,一慣叛逆,現在也沒有感覺,有什麼特別大不了的。

當孩子不願意學習,不管老師和家長怎麼催促,都不起作用,只會產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如果採取強迫的方式,只會引來不好的結果。

開學的那一天,剛好他的同學,採取了一種極為慘烈的方式結束了生命,不少媒體都在討論這事,所以,這也給我們敲了警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採取太過強迫的方式。

但是,不採取太過強迫的方式,並不意味著,就要聽之任之,能真正讀書求學只有這麼短短的幾年,這麼寶貴的時間就這麼得過且過,肯定不行。

那麼,當家長的,現在不能跟孩子橫著來,只能採取一種柔軟一點的方式,所謂的教育,就是有教無類,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獨有的解決方式。

比如我孩子,暑假的時候,怎麼也不肯再去參加競賽課程,為此還爆發了好幾場衝突,我為此也跟他談了一下心,後來才從別的家長那兒瞭解到,前陣子,有一批同學已經被挑選去參加了初賽,而我孩子沒有選上,這令孩子產生了一種挫敗感,感覺自己已經是被放棄的人選,所以,堅決不肯再去參加競賽課程。

哪料得,峰迴路轉,這次的選撥,又是他的名額,而且,是大家一致看好的對象。大家的看好,就令他突然找回了自信,一下又對競賽課程有了很大的熱情,每天晚自習回來,都還自己刷小藍本,自己開始計算競賽的事宜。

所以,當孩子不願意學習的時候,不妨跟他好好談談,究竟是哪兒出了問題,令他產生了挫折感,自我放棄。必要的時候,請老師或者同學們,給予一些適當的鼓勵,也會讓孩子重新拾起信心。

大家好, 我是“為娘要上進”,一位願意伴隨孩子終身學習的母親,希望能和各位爸爸媽媽一起交流各方面的育兒心得,大家共同進步。如果大家認可我的觀點,請關注我,多多點贊,你的每一個意見,都是我上進的動力。


為娘要上進


這是進入青春期孩子通常的表現,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要沉著冷靜好好應對,正確引導,幫助孩子引入正軌才是父母和老師應該做的。


如何正確的引導,那就要先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產生這些表現的原因。


原因有以下兩點:


隨著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的一些顯著變化,個性發展上也出現了一些顯著表現,主要表現在情緒不穩定、逆反心理、自我意識增強、對異性的啟蒙認識等諸多方面。總體來說,初中生出現不願意學習,脾氣暴躁,靜不下來主要原因是生理和心理引起的變化。


第一,自我意識增強


他們已經具有強烈主觀意識,但是社會經驗少,表現為偏執性,也就是俗話說的“我最大,誰管我也不服”的性格發展,不成熟的表現。由於進入青春期後,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了成人的一些身體特徵,在這個階段自我意識開始增強,以為自己長大了,這種變化是突變性的,對於孩子來說不適應就會變得恐懼,會持續一段時間,他們自覺或不自覺的將自己向成人學習並開始注意自身,比如開始注意自己的外表,開始打扮自己,開始注意異性對自己的態度,開始去有意無意的吸引異性,比如開始思考反省“我是什麼樣的人,我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始更加深入的去認識事物,這些都導致他們的精力轉移,從而對於學習興趣就會變淡,很難靜下心來去考慮學習的事情。


同時,初中生這個階段的性格還表現在偏執性,也就是自以為是對的,偏執性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且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因此,當聽到別人在低聲講話,便斷定是在議論自己;當看到別人面露微笑,又認為是在嘲笑自己;如果某位老師多看了他一眼,就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總之,他們覺得周圍人時時刻刻都在品評他,這種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壓抑、孤獨而且神經過敏。


這些都使的青春期階段的孩子無法安心學習。


第二,逆反心理作祟


主要表現為對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識和行為傾向。對父母、老師等所有人的逆反。在這一階段,他們的心理是矛盾的。逆反父母,但卻需要父母給予經濟供養;逆反老師,但是還要聽從老師的安排;逆反社會,但是還無法掌控;逆反同學,但是卻無法左右。逆反卻不獨立,導致出現情緒上的對抗,主要表現有態度強硬、舉止粗暴;漠不關心,冷淡相對;交際關係緊張等,這些存在的問題也都會轉移學習的注意力。


以上突出的兩點很容易會在青春期階段出現,且會越演越烈,導致成績下滑,會走進惡性循環中。


面對這些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及時的青春期教育。


家長、老師要及時的告訴孩子青春期的發展特點,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一些變化是正常現象,說明自己長大了,作為小大人,要有擔當有責任才對,不能小肚雞腸,告訴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要讓他們去花心思去自己思考,要善於引導。對孩子要多一些關心和幫助,他們需要溝通,需要理解,也需要幫助,不要把他們依然當孩子對待,要保護他們的隱私,重視他們的想法,這樣才會健康的度過青春期。


第二,榜樣的力量。


以身作則去影響孩子的成長,要求孩子做到的必須自己做到,用一些成功人士的經歷去教育他們,用一些典型的事情去引導他們,讓他們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成長方向。


第三,包容和關心。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不穩定,需要家長、老師更多的關心和包容,不要自詡自己是家長或者老師命令他們去做一些事情,也不要以你做的不對,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去交流,好好的溝通和交流引導他們思考反省自己,跟他們講道理,他們已經有自我意識和自我判斷了,多一些關心少一些斥責,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健康的成長和學習。


青春期是孩子的一個重要成長階段,我們家長和老師要重視他們的成長,多去關心和幫助他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吃瓜影視快訊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一定都會叛逆,靜不下心來學習也不能完全的歸咎於青春期,這鍋不能讓人家青春期來背!其實不要孩子一出現問題就習慣性的歸咎於青春期或者叛逆,因為錯誤的判定就會導致錯誤的溝通,會更加的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認同,反而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的極端!

孩子不願意學習、靜不下心來、容易暴躁的根源在於內心存在干擾因素,存在排解不了的隱憂,比如:


  • 1、早戀了,對方提出分手;在放棄還是繼續早戀方面糾結不已;早戀後心亂如麻,不知道如何處理;跟初戀出現情感糾紛,心理煩躁;


  • 2、由於性格上的原因,不善言辭,不善交流,人緣不佳,總感覺別人都跟自己對著幹,而且久久不能釋懷;


  • 3、跟同學存在矛盾,甚至曾經惡語相向,一直擔心對方會對自己不利,或者一直想著法的要去報復別人;


  • 4、理想跟現實出現了差距,比如原來自己在學習上的預期與接連幾次考試的結果都不吻合,於是開始出現自我懷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開始在繼續堅持還是放棄之間糾結徘徊;


  • 5、父母給予的壓力過大,甚至是提出了超出自己能力的不合理的預期,一次次的實現不了,又擔心會讓父母失望,於是性格上開始變得暴躁;


  • 6、青春期獨立意識的萌芽與現實的約束環境之間的矛盾產生的情緒爆發,不想接受現實想要實現自我獨立,但是卻又無法擺脫客觀現實的束縛;

碰到類似的問題,聰明的父母的解決思路如下:


1、不要輕易的去肯定或者否定:


  • 要注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不是6歲前 ,那個時候的孩子需要多正面的鼓勵和表揚,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會有意識的對於外界毫無緣由的誇讚進行反抗,他們會覺得這樣的說法完全是溢美之詞;


  • 不要否定的意思就是說發現了孩子身上的問題,不要動不動上來就進行指責,如果我們習慣這樣做了,你會發現等你下次再指責的時候,孩子根本都懶得理你了,那事情的解決也就遙遙無期了!


2、要學會向孩子尋求幫助,要創設條件凸顯孩子的主體地位:


  • 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開始有了控制慾和凸顯自我主體地位的意識,他們不願意再像小時候一樣跟在父母屁股後面幹這幹那,而且父母說一些事情的時候,本來是對他好的,他也不願意再像小時候那樣表現的那樣順從,其實這都是孩子發展的表象!


  • 聰明的父母應該學會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再用對待三歲孩子的方式對待他,不要過多的絮叨和叮囑,把主動權給他,比如本來想要給孩子一個建議,不要直接給他建議,而是婉轉的換一種表達方式,比如說吃飯的時候以有意無意的口吻說自己看新聞的時候看到某個學生平時的錯題集是怎樣怎樣整理的,然後問他對此有什麼看法,是不是學校裡也有這樣的學生?不管他如何回答,這個建議你已經給到他了!


青春少年是樣樣紅,你是主人翁,要雨得雨,要風得風,魚躍龍門就不同!

青春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它註定了會閃現出不一樣的光芒,無放縱不青春,無灑脫不青春,青春期的孩子是人生髮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順利過度將有利於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作為成人我們不妨靜下心來,多瞭解孩子,多走進孩子,陪孩子一起走過這段躁動的人生!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千萬不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除了你的傾聽和信任,他什麼都不需要!

  • 成績直線下降怎麼辦?

不要把眼光總定在分數上,降低期望值,轉而關心孩子的交友和愛好問題,讓孩子覺得跟你有共同語言。

  • 越關心他照顧他,他越暴躁怎麼辦?

男孩子的青春期特別需要空間和自由,主動與他保持生活上的距離,把握尺度,將會換得他更大的信賴,並最終獲得他真正的懂事和獨立。

  • 老師因為孩子調皮對孩子冷嘲暗諷不聞不問怎麼辦?

引導孩子認識到老師也是人,也有不足,鼓勵孩子積極贏取老師的改觀,同時與老師及時溝通,必要時採取特殊方式解決難題。

總之,不要覺得教育投入的成本太大,不要因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心灰,欣賞孩子的叛逆,這是他獨立和成長必須經過的代價。只要孩子每天心靈快樂,每天都有收穫,就是他的進步和成長。靜待花開吧!

關注我,北大畢業的專業心理人士。


北大振宇數學


這樣的孩子一般是有注意力障礙,注意力障礙與孩子原生家庭爸媽的撫養方式有非常大的關係,注意力無法集中,就是俗稱的“多動症”。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初的目標是一樣的,尋找安全感,尋找愛,只有具備了安全感,才能發展出更高層次的需求,才能把自己的時間、精力聚焦到一件事情上,進而把這件事情做好。但是在家庭撫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種孩子。 第一種孩子是從小跟在爸媽身邊,爸爸媽媽與孩子之間通過良好的陪伴和互動,孩子充分享受到了來自爸爸媽媽的愛,內心建立了非常好的安全感,這種在愛的語境中長大的孩子,心智結構是完全開放的,生命體驗是美好的,無論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他都認為自己本身是安全的,在他的心裡都有一個“媽媽”在(心理學上叫做“情感客體恆定”),於是他的注意力焦點可以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進而把這一件事情做好,這樣的孩子往往就是我們認為的聰明的孩子。 第二種孩子是在生命早期,爸爸媽媽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孩子與爸爸媽媽之間沒有情感連接,心裡沒有一個恆定的“媽媽”,內心缺乏安全感。或者在父母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夫妻之間經常吵架、冷戰,爸媽經常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孩子,這樣的孩子在一個沒有愛的語境中長大,感受不到愛,內心缺乏安全感,他的生命處於一種防禦狀態,他需要隨時檢索家庭中爸媽是否又要吵架,自己是否會受到爸媽的批評、指責,他需要隨時察言觀色,看看爸媽心情是否高興,一直生活在一種恐懼當中,他的心智結構處於一種封閉狀態。當他進入學校或者社會的時候,周圍的每一個聲音或者事件都會引起他的注意,他需要隨時檢索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安全,這些聲音和事件是否對自己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這樣他就無法將注意力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他需要將注意力分散到好幾件事情上,因而做不好事情。對於學生來說,他需要通過用不專注的方式達到專注,通過跑神的方式達到不跑神。這樣的孩子表現為學習時安定不下來,容易多動,注意力沒法集中到學習上,學習成績不好,這就成了大人們眼中的笨孩子。 其實每個孩子都想學習成績好,都想把注意力專注在學習上,但是他做不到注意力集中,在大人們看來,這樣的孩子是在故意多動,這就跟孩子不是故意發燒,故意感冒,故意生病一個道理,不是他自身能夠控制的。好多家長看到孩子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就生氣,其實我們應該心疼才對,心疼孩子想做好但是做不到的痛苦。因為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孩子是在向愛致敬,渴望得到愛,卻得不到。這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不安全感、愛的匱乏感進入到了自己的潛意識,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後,他的內心無法安定下來,表現出來的就是對學習沒有興趣,經常逃課等現象,其實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是他的潛意識支配的,而他自己也無法覺察到,因為一種他無法覺察的壓迫感緊緊的圍繞著他,他必須通過這些行為來緩解自己的壓迫感。好多孩子通過聽音樂、咬指甲蓋等方式才能寫作業,也是為了緩解這種壓迫感。這種壓迫感是不易覺察的,但會讓孩子生活在恐懼中,根本無法靜下心來學習。面對這種壓迫感,好多孩子會察言觀色,會去討好、巴結父母,表現出來的是孩子挺懂事,但就是學習成績上不去。我也碰到過這樣的家長,這些家長看不到孩子的困難和痛苦。 面對第二種孩子,如果父母不知道孩子多動、無法安靜、無法學習的真正原因,想靠心理醫生糾正因安全感不足導致的這些行為是不可能的,因為大腦形成專注必須有條件,心智是完全開放的,生命體驗是美好的,內心是有安全感的。人只有內心是安全的,生活在有愛的環境中,才能把全部的注意力用在學習上。父母希望通過說教、恐嚇、打罵的方式讓孩子好好學習,用讓孩子恐懼的方式達到讓孩子不恐懼,以期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的目的是極其可笑的事,是非常荒謬的。父母用這種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越來越無法安靜下來學習,最後導致孩子厭學,休學在家。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家長正確的應對方式是給孩子補足缺乏的愛,用愛、鼓勵、表揚、欣賞給孩子營造一個有愛的語境,給孩子塑造一個有愛的群體,讓孩子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友善。讓孩子的內心感到愛是充盈的,能夠建立起自身的安全感。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主動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去學校裡跟老師說明白,告訴老師,孩子不是不想努力學習,是孩子做不到啊。孩子無法注意力專注是我們錯誤的養育方式造成的,孩子從小生活在恐懼中,內心缺乏愛、缺乏安全感,以得到老師的理解,然後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共同創造出一個有愛的環境,讓孩子內心不斷成長,進而逐漸改變自己的外在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