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在災難面前,人是極度脆弱的,城市也是。受新冠疫情影響,武漢及周邊城市相繼宣佈“封城”,全國多個地區實施外出和交通管制。此次新冠疫情也讓我們再度聚焦“韌性城市”這一理念—如何從長遠及全局思考,提升城市抵禦外來衝擊和災害的能力,並在災難發生後迅速響應及快速恢復。在AECOM發佈的《基礎設施的未來2:市民之聲》報告中就指出,被大眾視為成功的城市是那些適應變化並做出必要改變的韌性之城。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點擊 閱讀《基礎設施的未來2:市民之聲》報告。


面對這次挑戰,中國城市是否足夠“韌性”,能從這樣的急性公共衛生事件中恢復,並建立應對未來其他潛在衝擊的能力?AECOM大中華區戰略與發展高級城市設計師錢睿從“公共”的概念出發,綜合公共空間、相關公共政策與公共參與三個面向,提出 “2020·中國韌性城市:公共領域與應急管理行動建議”,重新審視空間規劃設計領域該如何應對急情、強化自身的公共政策屬性,並緩解疫情給城市治理、公共管理帶來的影響與衝擊。


同時,AECOM也希望本文可以為公共部門、企業、專業機構,以及廣大市民提供一定參考——這次疫情防治,無疑是一場艱鉅、持久、全面的“城市保衛戰”,但同時也是促使中國城市重新思考“健康”發展之路的重要契機。


精彩摘要


“對城市工作者而言,當務之急,是要儘快形成以韌性城市為基礎的城市公共領域應急管理與使用規劃,確保在疫情防治的各階段,整個城市都能夠安全、健康地繼續運行,市民能得到良好的關切,同時避免過度焦慮。”


“我們永遠無法企及一個沒有疾病的城市,但是我們理應擁有一個安全、健康、繁榮,並且能夠應對各種危險、突發情況與長期挑戰的城市。”


“面對疫情,公共領域首先是重要的治理工具,承載市民社會生活的重要容器;其次,是維持城市公共健康、公共衛生的重要空間載體;同時,還是維繫整個城市社會關係的基礎網絡。”


“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或者任何災禍時,公共領域又是幫助城市恢復基本運行,建立公共信息,走出負面影響的基礎。”


“一座城市該如何應對各種挑戰、並從災禍、瘟疫、戰爭中自我恢復?——城市韌性”


《2020中國韌性城市 | 公共領域與應急管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閱讀時間:15分鐘

首發於澎湃新聞市政廳

對話中國建設報


2020年初的中國武漢,一座千萬人口的特大樞紐型城市,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快速發展,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空間規劃設計領域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急情;同時,如何在這樣的非常時刻強化自身的公共政策屬性,緩解疫情給城市治理、公共管理帶來的影響與衝擊。


回看歷史,現代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出現,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處理由於人口向城市地區聚集,經濟生產規模迅猛發展,城市管理滯後而產生的公共衛生、公共健康、公共醫療問題。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2020春節期間的北京街頭


這段時間,我們看到了很多市民,在緊急情況下,不知道如何繼續恰當的使用城市;也看到了很多城市,在非常時刻,不知道如何做出快速準確的反應,為市民提供一個信息透明,決策高效,治理有效,值得相信的公共環境。


我們認為,對於城市工作者而言,當務之急,是要儘快形成以韌性城市為基礎的城市公共領域應急管理與使用規劃,確保在疫情防治的各個階段,整個城市都可以安全、健康的繼續運行,市民不會因為此類急性衝擊產生過度的焦慮與不安。


公共領域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諾力地圖


“公共空間·公共領域”是城市中不受任何限制便可自由出入使用的空間,上圖是非常著名的諾力地圖,城市發展史上第一張公共空間地圖,白色區域是羅馬的“公共空間”——這張地圖可以幫我們理解,“公共空間”不僅包括室外公共空間也包括室內不收限制便可自由出入、使用的空間。


顯然,面對疫情,公共領域首先是重要的治理工具,承載市民社會生活的重要容器;其次,是維持城市公共健康、公共衛生的重要空間載體;同時,還是維繫整個城市社會關係的基礎網絡。所以筆者堅信,無論從規劃還設計還是管理角度出發,一座城市的公共領域都是最重要的。而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或者任何災禍時,公共領域又是幫助城市恢復基本運行,建立公共信息,走出負面影響的基礎。


總體目標:梳理目前已確定的公共空間系統與公共領域運營管理規則,優化分類與設計;建立應對城市安全問題的公共空間使用導則;


總體策略:針對不同場景,結合新技術,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制定全市以街道為單元的城市公共空間管理與運營規劃與行動方案;調整部分公共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優先落實關鍵人流集中節點儘快成網;


主要參與方:政府相關部門、醫療機構、諮詢方、責任規劃師/社區規劃師、企業、市民;


具體措施,包括但不限於:


●重新梳理全市城市公共空間、公共場所的類型與級別,不可侷限於室外開敞空間;


此次防疫是一場全面的“城市保衛戰”,重點疫區武漢已經採取了最為嚴格的“封城”措施;在這樣的高強度管制措施下,以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為前提,我們建議城市相關部門應該儘快以人員活動密集程度、面積、與公交接駁關係,3-5-15分鐘步行範圍內居民密度等指標為依據,重新梳理並完善現有的公共空間系統,包括平時常被劃為其他類別的重大交通樞紐、城市級公共服務設施、學校、醫院,等“公共空間”;


●配合新梳理的公共空間系統,調整平日與非常時期內各級公共空間使用規則;


基於新的公共空間系統,規劃部門應聯合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相關部門制定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間使用導則,與防疫期間公共空間使用導則與管理細則;明確界定不同條件下的不同使用場景的使用與管理細則;這將大幅減少政府的管理成本,同時,也將有機會為市民提供更為精準的公共空間設計與維護。


●以社區公共空間為最小單元進行規劃與設計優化,特別是需要規劃設計能促進健康生活的公共空間,增加公共衛生監測與應急用途的臨時或永久設施,形成去中心化的公共設施網絡;


隨著構建社會治理精細化、現代化格局工作推進,我們建議以社區公共空間為最小公共空間治理單元(包括社區花園、社區中心等),對全市的公共空間規劃與設計進行優化;前面提到要以市民的真實使用場景為依據,以目前的防疫工作為例,我們建議:


疫情期間,一切以疫情控制為最優先要求,限制高使用密度地區的公共空間使用,並將此類空間劃定為應急響應或避難空間,提供消毒水、消毒片、口罩、酒精等物資銷售/領取站點,每日消毒;在保證個人隱私不被侵犯的情況下,通過緊急增加熱感/紅外公共攝像頭或體溫與空氣環境(飛沫、顆粒物)監測設施保證疫情期間的公共環境安全;


疫情逐步穩定之後,逐步恢復社區內的公共空間使用,補充設置如社區農園,社區健身步道之類的活動型設施,鼓勵每日必須的戶外活動,逐步培養居民對於健康生或方式的認知;通過增加社區醫療箱、自動消毒的健身設施與緊急急救燈杆等途徑,完善社區醫療設施;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2020春節期間的北京街頭


同時,筆者建議結合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與數據採集、融合技術,對已有的公共攝像頭增加健康異常體徵行為的人工智能學習訓練,規劃長期穩定的居民健康指標檢測裝置與傳感器矩鎮,收集相關公共場所的健康數據,建立長期追蹤的城市健康數據平臺(注:需要特別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安全)。而後,結合區塊鏈技術,整合包括城市公共空間在內的城市公共資產,建立城市公共資產管理與運營區塊鏈;為市民提供充分的物理活動空間的同時,形成高安全度、高信任度、高效率的去中心化社區服務網絡;打通技術與城市物質空間的治理通道,精準、有效地配置城市公共資源。


●將可以接治新冠病毒病例,與設有發熱門診的定點醫療機構周邊的公共空間劃定成為特別管理區,分時、分區域由先關醫療機構牽頭進行特別管理。


另外,筆者強烈建議將可以接治新冠病毒病例,與設有發熱門診的定點醫療機構周邊5分鐘步行範圍內的公共空間劃定成為特別管理區:疫情發展時期,利用這些空間增設接診病員的候診、分診區域及簡易設施,保證每一個流程不相互交叉,確保不會在這一階段就出現交叉感染;疫情穩定後,這些空間仍然可以作為相關的疫情防治空間,分時段進行特殊管理;疫情結束後,我們建議這些空間有醫療機構與其所處街道及周邊社區共建成為應急避難場所,作為城市應急避難場所網絡的重要節點。


公共政策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2020春節期間的北京三里屯


每一個市民都希望明確自己所在的城市是安全的;此時任何的語焉不詳都會帶來不安定心理。所以,筆者認為此時我們的城市特別需要精準度高、針對性強的公共政策工具與前文提到的公共空間行動建議緊密配合,保障城市公共領域內的空間優化策略、實施落地、管理運營的連貫性;另一方面,疫情防治期間,輿情複雜;普通市民很難過濾、篩選信息;因此,筆者僅從城市使用者的角度建議,公共部門以天為單位,向全市、全國公開各種相關數據,公開與公共領域管理直接相關的各種具體決策,同時有選擇的公開下一步政府的工作計劃;讓醫務人員、市民安心、齊心地面對未來每一天的抗疫工作。而疫情防治工作穩定後,更需要長效的政策與公共空間相關措施配合形成可落地的城市公共應急管理機制。


總體目標:修復已經發生的衝擊;預防未來持續的影響


總體策略:市一級政府協調有關機構制定精準有效的城市韌性相關公共政策包;


主要參與方:市政府職能部門;


具體措施,包括但不限於:


●政府牽頭各職能部門,以街道為最小單元,按“疫情中、疫情後”為區分制定、明確各部門之間的事權邊界與關係;

●確保出行、醫療、食品供給、物流、公共安全、廢棄物收集與處理等城市基礎服務不間斷,並針對疫情適時更新服務標準;

●可否制定推廣信息基礎設施的相關政策;保障對城市應急管理與防災基礎設施的前瞻性投資與建設;

●需要制定技術準則與相關法規,增進市民與公共部門之間的信任,促進社區凝聚力;主要配合新技術與“公共空間”中建議的相關措施的耦合(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與高速移動互聯網);如,建立數據收集網絡、數據平臺、城市公共資產運營平臺等;

●完善與維護城市公共資產管理機制,制定並出臺城市公共資產管理運營區塊鏈的相關規則,儘快形成全域互聯的、公共領域與公共資產高度耦合的公共政策包。


公共參與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2020春節期間的北京街頭


公共參與社會動員對城市來說至關重要,但筆者從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的角度出發,認為目前, “疫情防治”階段,全面的社會動員在操作層面會有交叉感染的風險;所以筆者在諮詢過社會工作相關專業人員後,建議,目前,仍舊以社區為單元,最大限度的動員社區內有醫療、急救知識的市民為最好,同時,需要對社區幹部,物業代表,進行充分的培訓後,再酌情參與到上級政府組織的相關工作中——避免社區志願者或社區幹部因為缺乏基本技能、知識導致更多風險或產生誤解。


而當疫情趨於穩定時,筆者相信市民已經具有基本的防疫、公共衛生基礎知識了;這個時候,搭建有效、專業的志願者服務平臺就十分必要了;一個專業的志願服務系統,將在很長時間內協助相關部門完成以上提到的各種工作以及抗擊疫情的善後工作。博眾人之力,分門別類,按部就班,保障市民生產、生活逐步恢復正常;以實際的行動培育市民、政府、企業、社區責任規劃師等多方之間的凝聚力與信任感。


總體目標:有效動員全社會的積極性,多方協力應對疫情,並形成長期有效的預防機制


總體策略:可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通過街道社區治理單元,動員並組織志願者參與相關活動


主要參與方:政府、醫療機構、街道、社區、責任規劃師/社區規劃師、志願者、居民


具體措施,包括但不限於:


●明確疫情防治不同階段、不同規模與不同專業的社會動員需求;

●以社區為抓手,結合 “新技術”組織建立社會動員的技術平臺;

●建立分級、專業的志願者平臺——以專業、一般技能、普通級,不同專業應對不同需要;

●建議街道、社區充分與市民溝通,培養市民對於自己生活環境的權利、責任與義務的公共意識;確保市民共享社區公共空間和公共資源;

●以社區為單元,提升社區所有居民的責任共擔意識,鼓勵和促成立足於社區公共參與的城市韌性規劃和策略制定。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2020年春節期間的北京街頭


2020年,這一次涉及全球眾多城市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已經遠超 “公共衛生”範疇;這為我們的城市發展之路敲響了警鐘:我們永遠無法企及一個沒有疾病的城市,但是我們理應擁有一個安全、健康、繁榮,並且能夠應對各種危險、突發情況與長期挑戰的城市——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究竟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城市——筆者作為一名城市設計師、責任規劃師希望藉此機會,與所有人分享對於這樣一個突如其來的新年的思考;同時,筆者也希望可以從公共空間-公共政策-公共參與三個方面繼續回答,“一座城市該如何應對各種挑戰、並從災禍、瘟疫、戰爭中自我恢復?” ——城市韌性。


*文章配圖由錢睿提供


除了發揮我們的專業優勢,

從公共空間防疫角度提供城市韌性與未來社區規劃建議,為疫情防控戰貢獻力量外,AECOM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始終密切關注,並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內部應急管理小組。復工後,各地辦公室積極貫徹落實防疫工作,在全力保障員工的健康安全之上,保持與客戶及合作伙伴們的順暢溝通,確保各項業務平穩運營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戰“疫”有遠見,韌性築未來

◎全力構建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讓我們攜手並進,共同為構建一個

更具韌性、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