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闖關東的人為何要選擇寒冷的東北,而不去富饒的江南?

暈海的感覺


都別搶,我來答。

闖關東這種人口遷徙活動主要從同治年間開始,一直持續到民國以後,主力軍主要是山東、直隸地區的人民。為什麼不去富饒的南方,其實說到底就是南方根本沒有富餘的土地可以讓他們去開荒,另一方面,南方商業發達。

這對想要幾畝土地來養活自己的廣大農民來說並不現實,之所以想到要去東北地區,主要就是因為清人入關以後,為了保護自己的龍興之地,對東北地區採取了封禁措施,尤其是長白山,更是嚴令任何人進入的禁地。

從順治年間開始,清人就開始下達了禁止漢人進入東北的命令,這叫“禁關令”,所謂“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從此語氣中可以看出這條禁令的嚴厲程度。光有禁令還不行,又修建了類似於“柏林牆”的“柳條邊”。

這所謂的柳條邊就是一條長達1300公里的土堤,在上面種著柳樹,成為劃分漢人和滿人的邊界,一旦漢人越過柳條邊,便格殺勿論。所以“闖關東”的一個“闖”字體現了當時漢人前往東北開荒的艱險,這裡的“關”就是指山海關。

值得一提的是,柳條邊除了防範漢人,也防範蒙古人和朝鮮人,總之它是為了維護滿人的利益。柳條邊修建以後,確實對東北地區起到了保護作用,但是無疑也帶來了弊端,那就是開發活動近乎沒有。

畢竟要想開發土地,就得有人,光靠滿人自己肯定沒法把廣袤的東北地區經營起來。因此,就政策上來說雖然“禁關令”是基本國策,但是這一政策也是時松時緊,有時候為了平衡漢人和滿人的矛盾,也不得不默許關內流民進入關外。

總之它很嚴格,但是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森嚴,清政府自己對於這條禁令的態度也是模稜兩可。禁關的後果就是東北地區大量土地荒廢,可謂是野無農夫,路無商賈,民戶蕭條,田多未墾,整個東北地區猶如荒無人煙的荒原一樣。

奉大府尹張尚賢在《根本形勢疏》中描述當時的東北地區說:

河東河西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遼河之東,城堡雖多……皆為荒土,蓋州、鳳城、金州,不過數百人,鐵嶺、撫順惟有流徙諸人。

由此可見,禁關令雖然的確是“保護”了這片土地,但是卻得不償失,阻礙了東北地區的發展。到了晚清時期,隨著俄國開始日益垂涎東北地區,為了邊防需要,清政府廢除了禁關令,允許人們到東北地區開墾屯田,這是咸豐年間的事情。

但在此之前,由於清政府並沒有明文規定,所以民間百姓只能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偷偷越過柳條邊,跑到東北尋求生存。總之,簡單來講,之所以跑到東北,而不是江南,是因為那裡就是一片荒原,每個人去了至少都能得到幾塊土地。

但是跑到江南就不同了,宋代以後,經濟重心南移,江南的開發逐漸超過北方,江南地區更是商賈雲集,雖然是魚米之鄉,但是土地資源並不像東北那樣豐富,因此基本上已經被大宗族們瓜分。

新的外來人想來江南謀生,只能淪為給別人當佃戶,或者打工,這肯定不如自己去東北當主人要舒適安逸。簡單來說,就是東北有利可圖,所以值得冒風險。

不過當時的人們也並不全然都是往東北走,還有一個說法叫“走西口”,這個時間發生的比較早,從明朝中葉開始,一直持續到民國。這裡的西口就是指長城以北的關口,如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

走西口的人主要是山西人、陝西人以及河北人,往哪裡去呢?就是內蒙古。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叫“下南洋”,就是是沿海地區,像浙江、兩廣、福建一帶的人去東南亞謀生。

今天東南亞的華裔主要就是下南洋那一代人的後裔,有的同學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全國許多地方的風俗都會出現相似的情況,其實就是這些人口遷徙活動導致的。人們的遷徙活動帶來了故鄉的風俗,所以形成了這種現象。

譬如明朝的“湖廣填四川”,“山西大槐樹遷徙”,都是比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活動。


圍爐談史


歷史上的幾次民眾大遷移,其中有名的就是“闖關東“。離井背鄉,尋求生路,進入東北,尋求新的土地,建立安居的家園。

但他們為什麼要去那個人煙稀少,天寒地凍,環境惡劣的塞外東北,而不去富庶溫暖的江南呢?

首先是,東北地廣人稀。遷移的多數是破落戶的農民,他們手無寸鐵,擁有土地才是生存根本。而南方雖然富庶,但繁華的外象下禍亂頻頻,東北雖有土匪,但無戰亂。

再就是,生活習慣,山東和東北近似,語言相同,飲食大抵相仿。而去南方就有些水土不服,再者,南方士大夫,才子佳人居多,對於這些目不識丁的流民來

說,習俗上也不習慣。

最後是交通難題,那個時候,少有車舟,多數步行。山東到東北經渤海坐船,兩天能到,步行為四五日。但如果去南方多數是陸路,一路上戰禍瀕起,時間長了,因條件有限,多數人自帶乾糧不足,到不了終點早就飢餓死了。綜合考慮後,去東北是最佳捷徑。

如今的東北人,他們的祖上很多都是山東人。他們開墾了荒蕪的黑土地、也讓希望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結成累累碩果。


平定山人


闖關東、走西口,都是為了求的生存發展,中原和南方地區也是發生戰爭和荒災的最主要地區,這些地方人口多,土地又有限,為了不被餓死,有口飯吃就冒著風險趕往東北、走西口進河套。南方地區雖然富饒,沒有多餘的土地,讓他們去開荒耕種,對於貧困的農民,根本就沒有資本在南方能夠生活下去,也不適應這些人留在此地,所以就遷往的人很少。

闖關東人口遷徙,主要是從清朝中晚期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遷徙的主力軍是山東,河北、安徽、河南一帶人。這些地區都存在著一個關鍵問題,人口多,土地少,並且多數土地都被大宗家族霸佔著,普通老百姓就是一些細租戶,趕上饑荒年甚至捱餓。

從順治年間開始清人就開始下達禁止漢人進入東北的“禁令關”,為了嚴格禁止禁令的執行,特意修建了柳條邊,也就是種柳樹長達1300公里的土堤,以此劃分漢人和滿人的邊界,禁止漢人進入,進者格殺勿論。有些人冒著風險還是溜進去,開荒種田,隨著這些風氣越刮越大,山東、河北一代的流民,開始冒著風險進入山海關,闖入禁區,“闖關東”的就是從那時起開始流行。

柳條牆不但禁止漢人進人,還禁止了其它少數民族的人進入。清人為了保護他們本民族的利益而做的這項決策,時間長了就給他們帶來了弊端,這個地區土地多人口少,就靠滿人無法把東北的地區經營起來,不但很多地方被荒廢,這些地區的同樣禁止了商貿交易、很閉塞,沒有什麼人進去。富餘的滿人向南方、北方大城市遷徙過去,剩下的農戶田多也沒辦法耕種,就形成大片土地荒廢,人煙稀少。

滿人的這種做法得不償失,阻礙了東北發展,咸豐時期俄國人又開始垂涎東北地區,為了穩定邊防,清政府廢除了禁關令,允許人到東北地區開墾屯田,流民禁令一開有規模的開始遷徙。

這些流民都是家庭貧困,無法在當地生存下去,為了有口飯吃能夠生存下來,早期只能冒著風險帶著全家,約上幾十人就一路向東北方向奔去。雖然當時有這條禁令,但是也沒人把守,往往冒險進取的人,也沒有出現什麼危險狀況,就有越來越多的山東、河南、河北,以及安徽一帶的大批流民跑向東北開墾種地。

“走西口”——山西、陝西、河北人走過西口(過府谷口、殺虎口)奔向內蒙古河套地區,最起碼能爭到幾塊地,屬於自己的可以耕種。

走江南(南方)就不同了,雖然這裡是魚米之鄉,貿易發達,又是商賈雲集的地方,人口多土地少,多餘的土地被大宗族們瓜分完了,普通老百姓根本無法在立足,也有人嘗試過,反而最後奔向東北求得發展。

不管是闖關東、走西口、還是下南洋,都是為了能夠生存下來,冒著風險帶著全家老小,奔波於一片陌生的地域。這樣也好,把土地多,無人耕種地都逐漸的開發起來,人口多了商貿交往也發達,地區也繁榮起來。


斌哥居丹霞


近代史上有三大移民潮,闖關東、走西口和趕大營,他們有的是為了求發展,也有的是為了躲避戰亂。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闖關東。

闖關東的主力人群是山東的一些百姓。山東省人口眾多,土地又有限,一遇到災年的時候糧食就不夠吃,由此形成了大批流民。而這些流民居無定所只能到處漂泊。山東人重義氣,有魄力,具有十足的冒險精神。闖關東是需要勇氣的。東北被稱為滿清王朝的“龍興之地”,在當時開發東北無異於是動滿清龍脈,所以從康熙七年開始東北推行局部封禁,後來又開始全面封禁,不允許關內的人私自跑到東北地區去生活。封禁政策是一把雙刃劍,東北雖然人口少了但留下了青山綠水,肥沃土地。這也是關內漢人嚮往東北的原因。故而一旦關內的百姓遭受到了天災的時候,他們就偷偷渡海到關外去生活。而這一行徑完全是跟朝廷政策對著幹,故而才稱之為“闖”。 在當時沒有路引的情況下去往關外可是殺頭大罪,弄不好全家都是有去無回,但是比起讓他們無休止地餓肚子來說,他們寧願揹負著被殺頭的危險溜到關外去生活。

滿清統治者不願意漢人到關外去,除了認定這裡是他們的龍興之地以外,他們還覺得這是滿人最後的地盤,他們一直在給自己留退路。因為他們一直覺得自己幾百萬的人口很難統治佔據幾億人的漢民族,所以一旦天下有變他們就退回關外,關起門來做土財主。但是隨著帝國主義的鐵蹄踏足東北,滿族統治者這種想法就被打消了。他們意識到也許自己還沒有退回去這些關外的土地就要成為沙俄和日本的了。為了抵禦這些列強的侵略步伐,清政府實行實邊政策,他們把山東等人口大省的部分人口轉移到東北去,鼓勵人口北遷。這樣一來闖關東的人就越來越多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到1930年闖關東的人口已經達到了67.3萬人之巨。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到來才使得北方的沙俄、東邊的日本安定下來,而不是以無主之地的理由和藉口繼續蠶食東北之地。

除此以外,對於這些山東流民來說,關外距離流民的老家更近一些,所以一旦家鄉情況轉好就可以回去。作為傳統的中國人都有一種安土重遷的思想,而處於孔子故里的山東人來說,他們這種思想更為濃厚。所以他們選擇暫時到關外去討口吃的,一旦家鄉情況好轉就回去謀生。據資料顯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流亡到關外生活的百姓也興起了一陣迴流熱潮,迴流的目的地就是流民之前的老家。這樣的現象很好地佐證了我們這個定論。地緣關係太重要了,對應于山東百姓來說江南雖好但是距離遙遠,一路上要經歷許多的打打殺殺暫且不提,即使有幸活著到那裡,以後再想要回來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從骨子裡面來說生存對於山東百姓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他們想要的而是發展。南方是滿足不了他們這個野心的。南方雖然經濟繁榮,百業興盛,但是逃難至此的人鮮有機會出頭,只能從事那些最低賤最苦命的職業。在南方就算想當個農民都很難。南方田地緊張,土生土長的南方人手裡面都沒有多少水田,而這些山東百姓逃荒過去肯定也是得不到田地的,至多是做南方富戶手下的一個苦力罷了。但如果他們能夠到北方去的話就不一樣了,開發程度不高的關外急等著人去開拓,但凡勤快點的人都可以在這裡獲取到財富,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人,而不需要成為別人的附庸。

逃到關外也是人們對於和平生活的一種嚮往。關外開發程度低,很多地方都是人煙稀少,帝國主義雖然多有覬覦但是尚未對這片土地採取行動,故而內部比較穩定。但是江南則不同,江南地區繁華,水運便利,帝國主義早就看中了這片土地。不僅僅是帝國主義要染指這片土地,那些獨掌一方的大員以及野心家也在這片土地上博弈,所以看似繁華安定的江南實際上是一片動亂,危機四伏。故而流民選擇了闖關東而不選擇去南方。

人除了受限於經濟、社會氛圍等人文因素以外,還要去考慮一下氣候、飲食等因素。關外四季分明,東部季風暖溼帶溼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對於山東百姓來說關外的氣候條件似乎更適合其生存發展。但是江南就不同了,江南地區夏季酷熱,冬季過於溼冷,對於中原過來的百姓是很難適應的。在飲食上,關外的百姓喜歡稍微重口味一點的食物(油、辣放的會比較多),這很契合中原百姓的口味。但是在江南則不然,江南地區的食物大多以清淡,甜食為主,對於習慣了重口味飲食的人來說突然一下吃如此清湯寡水的東西是非常不適應的,幹起活來都沒什麼力氣。

綜合上述條件,那些逃難的百姓很冷靜客觀的選擇了關外而沒有選擇江南。他們這樣做使得個人和政府兩方面都有所受益。對於他們個人來說到關外這廣闊天地之間不僅可以填飽自己的肚子,而且還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所謂是一舉兩得之事。而對政府來說民眾投身關外不僅僅促進了關外的發展,而且還使得帝國主義侵佔中國的步伐減緩,使中國有了加強關外軍事這一的喘息機會。最後咱們用一句話來總結百姓的選擇,關外雖苦,但是卻大有作為;江南雖富,但卻無立錐之地。


木劍溫不勝


清末的江南,確實是富饒之地,但江南卻不是闖關東的百姓最好的選擇。

在十九世紀中後期,黃河下游自然災害連年發生,讓黃河中下游的百姓叫苦不堪,中原地區的百姓為了謀生,就紛紛湧入東北。

至於闖關東的百姓為何選擇寒冷的東北,而不是富饒的江南,其原因並不難理解。

第一,江南太遠,不方便。

事實上,除了闖關東,清末民初還有幾次相對而言比較出名的人口遷徙事件。

典型的有:走西口、下南洋。

縱觀這些人口遷徙事件,我們都能發現一個共同點,即:哪裡近,就去哪裡謀生。

比如下南洋,下南洋的百姓主要來自福建和廣東地區,其目的地是東南亞。對於下南洋的百姓來說,東南亞遠比東北近,所以除非東南亞真的不適合生存,否則下南洋的百姓不可能捨近求遠,跑到遙遠的東北謀生。


對於闖關東的百姓而言也是如此,闖關東主要是山東人和河北人,對他們來說,東北比江南近。比如山東人乘船,最快只需要兩三天即可到達遼寧沿岸的港口,而山東人到江南,即便花上二三十天也不一定能到達。

所以本著“就近原則”,山東和河北的百姓就選擇了闖關東,而不是“下江南”。

第二,江南地區太“擁擠”。


江南富裕自然不假,可問題是,如此富裕的地區,還能有足夠的人口容量嗎?

要知道,闖關東的總人數超過三千萬,對於人口本就稠密的江南地區而言,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再容下這三千萬人。但東北地區不一樣,清朝統治者一直視東北(關東)為自己的龍興之地,歷來就禁止漢人踏足。

所以東北的面積雖佔全國的近五分之一,但其人口卻只有全國總數的0.1%左右,平均下來,一平方公里還不到兩個人。

對比起擁擠的江南,地廣人稀的東北地區顯然更適合作為闖關東百姓的謀生之所。

第三,東北更適合闖關東的人。


江南富裕,主要是商業比較發達,可闖關東的百姓都是善於耕種的農民,雖說其中不乏富有經商頭腦的天才,但大部分人到江南謀生,都只能作為最底層的受壓榨者。

而東北不同,東北大部分是平原地區,地勢比較平坦,還有肥沃的黑土地,儼然就是一塊適合耕種的天然寶地。和靠商業富裕的江南地區相比,闖關東的百姓到東北,顯然能得到更好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

第四,南方太“危險”。


闖關東大概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當時的南方有太平天國起義、有捻軍,可以說相當不太平。闖關東的百姓本就是謀生存,此時下江南,無異於“羊入虎口”。

所以此時下江南謀生,顯然也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再看東北,雖說此時東北有不少流寇和土匪,但在庚子事件前,東北地區都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所以相對於江南地區,此時的東北地區還是比較太平的。

第五,和清政府的政策有關。


闖關東三個字各有含義,關東二字,指的是山海關以東的東三省,而闖字,則指在清政府的禁止下所進行的活動。說起來,自清政府嚴禁漢人踏足東北地區時,闖關東就已經出現,只是當時尚屬於“涓涓細流”。

然而即便如此,每年偷偷跑入東北的百姓也不少。例如,據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官方的統計,此時的東北地區,華北的百姓已經超過了一百萬人。政府的嚴禁之下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東北的吸引力有多大。

所以自1860年咸豐下令開禁放墾,鼓勵關內百姓移居關外起,闖關東的百姓,也由原本的“涓涓細流”變成了“滾滾洪流”。


總的來說,對於闖關東的百姓而言,東北地區更適合他們,所以他們也就不會選擇到其他地區,更不會跑到遙遠且危險的江南。


金兔歷史


我是“醉觀滄海”,我來分享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題主所聞的歷史上的“闖關東”,其實嚴格的來講的話,是有廣義上的“闖關東”和狹義上的“闖關東”之分的。

廣義“闖關東”:自古代以來,生活在山海關以內的老百姓,為了謀生,去到山海關意外,去討一個生活的都可以認為是“闖關東”。

狹義“闖關東”:單單就是指,清末至民國是時期這段歷史中,關內的中原百姓,因為戰亂、災荒等原因,逃到關東地區打拼出一片天地的故事。

因為狹義的“闖關東”明確了時間線,所以回答起來更為方便,而且這段歷史離我們也接近,所以就本問題,我暫且以狹義的“闖關東”來回答問題。至於歷史上闖關東的人們都是選擇北上進去寒冷東北而不去富饒的江南,我認為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1個原因:東北地廣人稀,未開墾地區多

東北三省面積較大,人口卻很少,未開墾的地方很多,一直到了新中國成立後,還打動全國人民去開墾北大荒,可見東北直至建國後仍然有很多未開墾的地方。而東北又有很多寬闊的土地,黑土地的肥沃,白山黑水,適合大面積種植糧食,且僅僅是靠打獵和捕魚也能養活好多人。而南方,自古代起就被開發的差不多了,基本上能耕種的土地都被開墾了,此時候,若是人們還去南方,那去了也只能行乞討或者做小工,根本沒有什麼發展空間。

第2個原因:東北政治混亂,江南嚴管之地

東北因為遠離政治中心,在清末時雖然是清朝的老家,但清朝已經顧不上了。所以,這個時候,政治相對較為混亂,土匪、盜竊等猖獗,政府管理混亂且鬆散。這樣,就給那些來闖關東的人們提供了努力的空間。而江南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納稅之地,在清朝末年是也是納稅大戶,朝廷重點保護及整治的地方,治安穩定,所以,闖關東的人們一般是不願意去這種太管理有序的地方的。

第3個原因:南方兵家相爭,東北政府引導

清末,太平天國、湘軍、淮軍、白蓮教、義和團等活動大多數戰鬥活躍在南方,因為江南的國家經濟的基礎。所以,那個時候,江南地區一直在打仗,而東北地區,相對較為平靜。另外,清末,清政府眼看著自己的老家,因為沒有人而日益顯得頹落,所以,清朝末年清政府不但不再禁止人們出關去自己的老家,反而歡迎及支持人們去到滿人的家鄉,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振興東北,畢竟有了人,整個東北就又會繁華起來。

第4個原因:地理位置而言,東北更為方便

在闖關東的人種,佔大多數的人為山東人,而山東距離東北的距離近,且同屬於北方,語言、飲食、天氣也都較為接近。所以,闖關東的山東人,第一選擇就是北上進去東北地區,而不是江南地區。因為去了江南地區,雖然天氣溫和,但同時也是潮溼,北方人可能還受不了,再加上飲食、語言等相差較大,江南就不在考慮範圍內。


問答總結:

綜上所述,總的來說,因為東北地區地廣人稀少,未開墾地方多,加上東北相對混亂,清政府有意引導人們振興東北,以及去闖關東的幾個大省山東、山西、河南等去東北更為方便,所以,歷史上的:闖關東人們更願意去東北,哪怕寒冷,而不是富裕的江南地區。


醉觀滄海


為什麼要闖關東而不是下江南呢。

首先要說明為什麼要闖關東?

人在家呆的好好的,為什麼要去那麼遠呢?

因為第一當時山東的人口已經過剩了。

同時當時東北非常荒涼,

在滿族入關之後對東北是不開放的。

比如說當時整個吉林省就5萬人口。

比今天的西伯利亞還要荒涼。

但是隨著俄羅斯不斷的向東擴張和探索。

特別是清末的時候修了俄國修了西伯利亞遠東大鐵路。

這對清廷的震驚是非常大的。

於是乎必須移民來實邊

第二,他們為什麼在人口多的時候選擇去闖關東

而不是下江南呢?

因為江南的人口更多。

比如說浙江還有徽州七山二水一分田,

自古那是為什麼出才子出商人呢?

因為人太多了,土地已經養活不了

要不然你去科舉吃官糧,

要不然你去經商。

即使經過了太平天國運動,

江南的人口只是相對減少。

但是江南的人口迅速又恢復了。

所以你不可能從人口過剩的地兒

去人口更過剩的地兒。

但是東北土地大量是荒蕪的,

而且土地很肥沃。

第三從本身來說,

很多山東人在東北有親戚。

他們去投親靠友。

同時在軍閥混戰年代,

張作霖佔領東北之後,

為了充實東北的實力,

也曾經和移民美國一樣在大連設置機關

歡迎移民。

比如你來移民東北,

在大連檢查合格之後還給你發點安家費。

所以人們肯定會移民東北,

機會很多。

第四,東北本身的情況。

東北本身一直荒蕪著,

所以土地很肥沃,

同時又有豐富的礦產鐵,

俄國的鐵路修通。

大量的資金注入。

4處需要建設需要人,

所以工作機會非常的多。








慧靈123


中國歷史上出現多次人口大遷移的情況。遷移的動因無非兩種:一種是朝廷官方的行為,這種人口遷移是被迫的,遷移地自己無法選擇,比如金朝在侵入中原後,就曾把大量女真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從東北遷往河南,山西等地,比如清朝把漢族口遷往新疆等等,官方的遷移人口主要目的是戍邊和鞏固新的疆域。另一種是人們自願的行為,比如闖關東。

闖關東是中國歷史上歷次人口大遷移之一,約開始於明朝中後期,至清朝末年結束。主要是山東,河北等地的人們遷往東北。正如題主所問,他們為何不去富饒的江南,而是去寒冷的東北呢?

我的祖輩就是闖關東時由山東遷到東北的。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第一,選擇去東北是看中了那裡豐富的土地,能保證生存下去

東北地廣人稀,300到400多年以前,很多現在鄉鎮和村所在地,還是沒有人煙的荒原,那裡有大量“沒有主”的荒地,而且土地肥沃,沃野千里,適合耕作,只要勤勞能幹,去東北吃飽飯是沒有問題的,即使現在東北也是全國最重要的玉米高梁大豆等糧食產區。這也就是在60,70年代不少四川,山東,安微等地的人來東北要飯,而東北人很少去外省要飯的原因之一。

第二,選擇去東北是看中了那裡的政策,更方便獲得合法身份

明清以來的歷代統治者都對開發東北極為重視,尤其是北方沙皇俄國虎視眈眈,尼布楚條約簽定後,清統治者除官方遷移人口到東北外,還採取了鼓勵移民東北的政策,這樣有利於避免因強制移民引發農民與朝廷的矛盾,畢竟東北是大清的隆興之地。給予上戶口,給予荒地合法使用權,給予減免賦稅等等這些鼓勵政策的出臺與山東,河北等地無地無業農民對土地的迫切需要相吻合,促進了闖關東的人口大遷移。

第三,如果去江南,沒有他們的生存空間,境遇會更悲慘

江南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幾乎沒有未開懇的土地。而這些遷移的人口幾乎全部是無地無業的貧苦農民,如果去江南,那時工商業又很落後,他們也無一技之長,只能倫為地主的佃戶甚至奴隸,成為一個個悲慘的“楊白勞”,甚至與江南的人們爭奪生存空間,必然遭受殘酷的打壓,相反去東北卻可以保證一家子吃飽飯,幹嘛非要捨近求遠呢?

我是遼鴿說史,用自己的觀點說歷史上的不同故事,謝謝閱讀。


遼鴿說史


闖關東的浪潮開始於1860年,在1860年以前,東北地區是滿族的龍興之地,除了東北的原住民和發配到東北做苦役的囚犯外,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允許到東北。因為清朝禁止老百姓前往東北,整個東北地區的人口數量一直非常稀少,當時的人都說東北的熊瞎子(黑熊)比人還要多。清朝的禁關令直接導致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很多地方都是荒無人煙的未開化地區。

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為了開發東北的經濟,緩解北方自然災害造成的矛盾,清朝放開了實行一百多年的禁關令。在禁關令放開之後,山東、河北、山西、河南一帶的百姓紛紛開始闖關東,東北地區的農業開始快速發展,很快從一片荒蕪之地,變成了當時全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很多人感覺南方地區比較富饒,主要是因為現在南方的發展比較好,但是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東北地區的發展程度遠遠領先於南方。

特別是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東北的重工業發展十分迅速,糧食產量和工業產值均排在中國首位。東北工業最發達的時候,整個東北的工業產值佔到了全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全國其他地方的工業產值加起來還不到東北的四分之一。偽滿洲國成立的時候,東北的工業產值超過了日本,排在亞洲的第一位。民國時期恰恰是闖關東人數最多的一個時期,當時的人們闖關東到東北發展,同現在的人們去南方發展是一個道理。

除了農業和工業發達之外,闖關東時期東北的局勢也相對安定。清朝放開禁關令的時候,是清王朝末年最混亂的一個時期,當時北方地區捻軍四處攻城略地,南方的太平軍也鬧得沸沸揚揚。英法兩國和清朝還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的京城北京被攻克,咸豐皇帝帶著滿朝文武倉皇逃竄。這一時期南方和北方地區人口銳減十分嚴重,從清朝時期的人口統計情況來看,這一時期戰亂地區的人口減少了1億以上,當時南方和北方大約有3億人,死亡率超過了百分之三十。

闖關東的主力軍都是北方人,他們往南方跑要面臨太平軍的威脅,往東部沿海跑需要面臨英法聯軍的威脅,往西部沒有土地能夠耕作,只有往東北跑才是最佳的路線。到了義和團運動時期,山東和河北的義和團運動鬧得沸沸揚揚,正常老百姓為了能夠獲得安定的生活,只能離開家鄉尋找新的出路。而當時的東北地區已經開發的比較不錯,南方地區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較大。而東北地區人少地多,到了東北就能夠吃飽飯,因此這時候的人們還是選擇了闖關東。

闖關東真正的熱潮是在民國時期,當時的東北是全國最大的糧倉,全國最發達的工業地區。不過當時的東北只有一千多萬人口,全國共有4億多人,因此人們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紛紛向東北地區移民。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東北已經有了4千萬人口,佔到全國人口的8%左右。不過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闖關東的浪潮漸漸被“雁南飛”取代,很多之前移民到東北的人,現在又遷移回到了故鄉發展。


歷史總探長


這個問題縱橫來解答的話會挺好,作為一名熱愛東北的東北創作者,給你們講講有關闖關東的那些事,立足於歷史,展望於未來。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闖關東到東北是去奮鬥,下江南就是去要飯!

如今的東北人,大多都是闖關東時期來的!

東北雖然是滿族發祥地,但是從清軍入關之後,將大量人口帶離出東北,使得東北地區人口劇減,順治時期,有感於對內統治的壓力,曾經有過將東北作為退路的打算,因此,以東北是龍興之地為藉口,不允許開發,從順治年間到康熙一年,一直修築長達幾千裡的“柳條邊”籬笆牆,隔離關內人到東北人。

清朝統治者在東北依然實行與關內相異的經濟政策,導致東北經濟崩盤,清朝本身就選擇閉關鎖國的國策,逐漸落後於西方,而東北則是與關內封閉,逐漸落後於關內。

整個清朝時期,東北的發展都是與時代脫節的,曾經的龍興之地,在清朝統治者的手中成了不毛之地。

從1860年開始,東北才開啟了人口的大遷移,本來中國人都安土重遷,並不喜歡流動,但是有兩個因素推動人口向東北流入。

一方面,東北往裡拉的動力,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沙俄和日本將侵略的目光投向東北,尤其沙俄不斷侵蝕東北北部邊境,在這樣的情況下,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咸豐皇帝,將東北開禁,鼓勵移民實邊,這個建議得到了咸豐皇帝的認可,清王朝雖然一直被看作是一個割地賠款的政府,但是實際上,對土地一向很看重。

另一方面,從兩次鴉片戰爭,以及黃河中下游地區連年遭災,中原地區百姓生活十分艱難,在這樣的情況下,山東河北等地的居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到東北去闖蕩。之所以會用“闖”,是因為當時的禁令還未完全開放,到東北去發展也是一條很兇險的路,這一時期,到東北的移民已經形成規模。

經過幾十年的人口流入,到1897年,清政府完全開禁,到1912年清政府滅亡前,闖關東人口迎來一次爆發,東北人口總量高達1800萬人。

清政府被推翻,民國成立,中原地區混戰不斷,再次爆發了向東北人口遷移的浪潮,到新中國成立前夕,東北人口接近四千萬。

由此可見,闖關東移民浪潮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因此,現在東北人的先祖大多是闖關東時期來到東北的。

江南美如畫,奈何待不下!

從氣候情況來說,東北的氣候是相當惡劣的,現在是全球變暖時期,溫度肯定要比晚清和民國時期高一點,尤其現在的房屋也很厚重,好一點的窗戶連風都不透,供暖方式也很先進,以前都是暖氣形式的,現在都改成地熱了,只要一進屋,熱氣撲面而來。

可想而知,在各方面禦寒條件都比較落後的闖關東時期,一不留神被凍死也不是不可能。

那麼,為什麼那些人寧願冒著生命危險去闖關東,也不到江南去發展呢?

江南真的是美如畫,12月份的時候,我到南京、無錫、蘇州這幾個城市走了,穿褲衩背心也正常。

出室外的話,一般要穿大羽絨服,即使如此,每到冬天最寒冷的時候,也就是現在,也很難熬!

走,這幾個城市在古代時期應該就算是最正宗的江南城市了吧!

古代時期有名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說的就是蘇州和杭州。

當時有經常看南京的溫度與東北(遼寧)的溫度,相對來說,南京要比我所在的城市相差十度以上,在南京真的是玩的不要太開心。

我有兩大愛好,一個是養狗,一個是養花,最喜歡的花就是映山紅,結果我買了多少盆,都沒有養活,大概是水土不服吧!

但是去了一趟南京我傻眼了,滿大街的映山紅,就是綠化用的!當時我就震驚了!12月份的東北,早就是荒蕪一片,冷颼颼的了,南京的樹葉還是綠的,這就是地區差別。

但是江南的開發早就已經完成,晚清到民國時期,江南地區雖然發達,但是由於富庶,更沒有土地給老百姓來種,到江南的中原人,估計只有要飯的份了。

當時的東北可開發的土地還有很多,為了土地,為了生存,這些人不得不向東北出發。

其中,在民國主政東北一方,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其父親就是闖關東時期來到的東北,張作霖後來還回山東張家尋祖。

張氏父子執政後也都鼓勵關內人口向東北移民,對於到東北開荒的人,給予了很多政策,闖關東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到達了高潮。

當時從山東到東北的交通很方便,陸路有鐵路接通,海上有航運,溥儀潛回東北的時候,就是從天津坐船到的大連。對於想到東北開墾的窮人,張氏父子甚至給出了坐火車免票的優惠政策。

從文化方面來說,山東、河北等地文化與東北更為接近,沒有交流上的障礙,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東北二人轉,其實本身就是融合了“河北梆子”“山東秧歌”等曲藝文化,到東北來,並不陌生。

史論縱橫說:

以往的時候,縱橫寫到這裡也就結束了,但是作為一名東北人,我覺得我還是應該多說幾句。

最近幾年,東北經濟增長趨勢變慢,關於東北的風言風語也很多,什麼“投資不出山海關”之類的惡意中傷東北的話鋪天蓋地而來。東北也由之前的全國經濟火車頭,直接成了墊底的。

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化改革的今天,一切變化都有可能,我們要尊重市場發展的規律,東北的經濟腹地本身就有限,能夠在曾經取得那樣的輝煌是相當不容易的,不能因為我們的經濟增長跟不上了,就轉過頭來抨擊我們。

問題固然有很多,但是機會也是存在的。

以房價來說,東北鶴崗出現“白菜價”的樓房,而北上廣則是天價,兩者的差別可想而知。在交通、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地域差別帶來的房價差距真的不能夠避免嗎?我感覺應該可以避免。

我在東北十八線縣城,15萬就能買一處房,沒有一點生活壓力,雖然當地提供的工作不是特別多,但是我主要在家靠碼文為生,不找工作,我感覺對於自由創業者來說,這樣的地生活成本,還是可以接受的。

前些天看到一個網絡平臺創作者數量前五的排行榜,除了北京上海,剩下就黑吉遼。

比較有意思的是,半個月前的各大衛視春晚,各種《野狼disco》曲風,騰格爾搭配楊冪在湖南衛視開唱,陳偉霆在江蘇衛視開唱,據說央視春晚第一次彩排的時候,也有這個節目。

其實,《野狼disco》雖然唱的是粵語,但是其實是地地道道的東北人唱的土渣粵語。

現在很多人都在諷刺東北,說東北是“輕工業直播,重工業燒烤”,明顯帶有諷刺意味,其實,在新經濟時代,還真就說不準誰才是未來的王者。

在這裡我大膽的放聲:第二次闖關東時代即將來臨!縱橫在東北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