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偏心”,讓哥一事無成?

我的親哥,大我四歲,小時候很多同學都羨慕我有一個哥哥,都說有哥哥寵愛,有哥哥一起陪伴,多甜蜜,多好。的確,放假我們到沙灘一起戲水玩沙;中秋節把房間掛滿燈籠,在閃閃的燈光下蹦蹦跳跳;當看到電視上播放叮噹貓,總會叫上我一起觀看……我的童年很快樂,除了有爸媽的關愛,也因有他的陪伴。

小時候的他,胖嘟嘟,聰明,活潑,口齒伶俐,總愛與大人們聊天說笑,大家看到他都會好開心,都說他是開心果。

而我,是與他截然相反的性格,內向害羞,不善言辭,每次親戚聚會只是低頭躲在媽媽的後面,但大人們仍會讚揚,說我乖,是個好孩子。

兩個孩子間,只要有對比,就會有傷害

我與哥都在同一小學,一個乖得惹人戀愛,一個調皮得眾所周知。

那個年代,典型的乖孩子會特別受老師們的喜愛,聽話,勤奮,就是好學生。

而我哥,他的活潑好動,慢慢變成了老師們中的調皮搗蛋,欺負妹妹,不聽課的“差”生。

每次考試不好,父母或老師們都說:你能不能學一下你妹妹的自覺,認真聽課?!怎麼你的成績就這麼差,怎麼就不能向你妹學習?

現在才懂,我哥是永遠學不了我……

因為我們的性格不同,我們想獲得父母老師認同所用的“手段”不同……

我知道,即使我不及哥的活潑聰明,但只要乖,大人們就會喜歡我,所以,我要獲得父母的關注與愛,我要乖,我要很乖。

而我哥,那時候與所有孩子一樣,同樣想獲得父母老師的關注。

但作為一個孩子,他沒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的性格。讓他安靜,乖巧,溫順,不可能,他只能選擇一條與我相反的路去引起大人們的關注……

我越乖,他越調皮,這樣父母才會“看到他”……但如果沒有引導的明燈,任由他自以為的引起關注的方式,他,只會越走越遠,甚至偏離軌跡……

在家裡,每次吃飯有雞腿,他會以最快的速度搶大的,我搶不過來,我哭著找媽媽告狀;

那年代的飲料很稀少,只有節日等爸爸的單位派發,有一箱箱的菊花茶、健力寶……我與哥每次都會開心地不得了。但不到兩天,我就會哭著找媽媽,因為我哥總會趁我不留意,把飲料都喝光,媽媽每次都會批評他:怎麼你就不留給你妹妹,總那麼自私,自己喝……

現在才懂,要求一個小孩不自私,遇到自己喜歡的零食飲料,要先想到別人而不是滿足自己的慾望,是多麼奢侈的要求。

每一次,父母如果只會用結果來判斷他的對錯,而沒考慮他的需求,這樣,他永遠也不懂,為什麼他沒偷沒搶,只是吃了自己喜歡的零食就是自私?為什麼一定要留給妹妹?放著的零食妹妹不吃自己吃了,有什麼不對?

是的,為什麼?

我每次哭著向媽媽告狀,我都會聽到哥哥對我媽大喊“你偏心,不要不承認了,你就是偏心”,那時候我總覺得是他無理取鬧,把大雞腿吃了,把飲料喝光了,明明做不對,還說媽媽偏心?並且,我一直表現那麼好,那麼乖,媽媽如果真的偏心我,那又如何?

父母愛我,一樣愛他,這是無需質疑的。但原來方式不對,會使另一個孩子深深受傷,並且是內傷,不細細深究,絕找不出傷口。

兩個孩子一起長大,所謂的公平,父母應該在孩子吵鬧時迴避,或讓孩子的處境相同

每次我哭,我媽就幫我說話,其實,她站在了她認為的“受害者”的一方,也訓練了我成為受害者的心理。

如果父母不介入我們間的糾紛,讓我們自行解決矛盾,我不再依賴父母去判決對錯,我會想辦法與哥“談判”,或與哥制定“規則”,甚至以後當有零食玩具擺在面前,我也會學哥那樣提早去吃……無論任何辦法,起碼會讓哥覺得,父母沒有偏心任何一方。

如果父母批評哥自私不照顧我的時候,也同時批評我的不會爭取;在照顧我得不到的時候,也體諒哥想得到的渴望,那哥就不會覺得父母的“偏心”。

後來,我發現哥嚷著說父母偏心的頻率越來越低,直到不再提了。原來他已經慢慢習慣了這種“不平等對待”,他長大了,但同時也放棄了爭取父母的認同。

我哥在調皮叛逆的路越走越遠,成績自然也提不上去,中學也沒考好,但那時他還是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他參加自考,讀夜校,考文憑。

但可惜的是,父母覺得他既然不能用心讀書,把考大學的希望就寄託在我身上,反而讓他提早出來工作。但也因為父母真的是愛他,關心他,也擔心他學壞,所以,幫他安排在自己四五人的小單位工作,想讓他安穩,但這種的安穩與遠離社會,反而讓他變成名副其實的宅男,後來再沒有正式工作。

父母對孩子的“狠”,或許能讓對方練就一身好本領;過於保護,反而使孩子失去了飛翔的動力與能力。

成年後,任何的選擇也應該自已負責,我哥的這條路是他自己選的;但無可否認,如果童年當第一次成績下降,第一次不做作業,第一次逃學,父母能夠了解到他這些不良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尋求關注,與自身能力遇到瓶頸而產生自暴自棄的念頭,能及時溝通糾正,那一切,是否就有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