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地球上居住而且還“掉不下去”,它的吸引力是從何而來,為什麼?

家和萬事興140269952


吸引力是從地球中心而來。宇宙、太陽系中,沒有上、下之說,因此也就沒有掉下去之說。


中承明


針對此問題,太空在線來回答。

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球體,而地球表面都可的物體都不會掉到太空去。比如說,我們處於北半球,那麼在地球另一側和我們“腳對腳”的阿根廷人,不就是頭朝下了嗎,那他們為啥沒有往下掉呢,你在問這個問題的同時,阿根廷人也許這在發出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同樣認為我們頭朝下。

其實我們不管人在地球上的何處,都是頭頂一片天,這就是說天永遠在上,地永遠在下!樹往高處長,水往低處流,我們不能以我們的視角去看待地球另一面的朝向情況。

(1)如果按照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來說,是因為地球的對地面前的物體(包括人)產生了萬有引力的作用,導致人不會掉到太空去,即便是有一個初速度往外面飛,也得具有一定的速度才能擺脫地球的吸引力,這個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為7.8km/h,也叫做航天器最小發射速度、航天器最大運行速度、環繞速度。這就是說航天器只有初速度達到這個速度後才不會最終因地球的引力作用而掉下來!

(2)如果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看,就是因為地球的大質量造成了地球周圍時空的翹曲,導致物體在沒有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是不能逃脫這個翹曲時空的!拿月球為例: 地球的大質量引起周圍時空的彎曲,月球因此在這個彎曲的時空面上做短程線(測地線)運動,從而不會掉到太空去。

儘管目前還有些人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持懷疑態度,但不管怎麼樣,廣義相對論在不斷地被證實著,比如說要在1919年就被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所證實,因為他在日全食時在太陽邊上看到了本不該看到的星星,那為什麼能看到呢?就是因為太陽的質量引起了周圍時空的彎曲,星星發出的光線經過太陽時經過彎曲的空間而繞過太陽到達地球,從而被觀測到。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相對論也不短的被證實著,也不斷地得到更多人的理解。

以上是太空在線的回答,歡迎大家來一起討論


太空在線


在地球上不掉下去的引力叫萬有引力。

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這個力的大小與各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例,而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如果用m1、m2表示兩個物體的質量,r表示它們間的距離,則物體間相互吸引力

而我們平常說的重力,是地球表面的物體與地球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當然因為地球在自轉,除了在南極北極點,在地球上任意一點的物體,其重力是萬有引力減去繞地球旋轉的離心力。

萬有引力理論是偉大的科學家牛頓發現的,據說牛頓是被蘋果樹上的一個蘋果砸了,才忽然意識到萬有引力的存在。

其實真實故事比這個有意思得多。牛頓之前,開普勒已經發現地球和其他行星繞太陽運行都是橢圓軌道,有近日點和遠日點。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著名科學家的胡克,根據彗星軌道正式提出了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觀點,但一直無法在數學上推導出來。

胡克和牛頓的關係不怎麼樣,作為牛頓的領導,他經常打壓牛頓,1655年,胡克提出了光的波動說 而牛頓當時支持光的微粒說。由於關係太糟糕,牛頓因此離開了皇家學會去了劍橋。

公元1684年的一天,英國皇家學會的胡克與哈雷(就是發現哈雷彗星的那個哈雷)在討論行星的橢圓軌道與行星之間的引力之間的關係時,胡克跟哈雷約定,誰能在數學上能證明,就可以獲得40先令的賭注。為此哈雷到劍橋找到當時數學天才牛頓,希望他能幫忙證明。幾天後,牛頓寄給哈雷9頁紙的一封信,後來的《論運動》手稿。在信中牛頓通過自己提出的微積分概念推導出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引力導致天體作橢圓運動。

3年後,牛頓根據這封信,整理出版了人類歷史最重要一本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書中牛頓利用萬有引力定律不僅說明了行星運動規律,而且還指出木星、土星的衛星圍繞行星也有同樣的運動規律。他還指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還受到太陽的引力。

1916年,愛因斯坦正式發表廣義相對論。在這一理論種,愛因斯坦首次把萬有引力解釋成時空扭曲。廣義相對論在天體物理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加上狹義相對論提出的光速是自然界的最大速度,它直接推導出某些大質量恆星會終結為一個黑洞,時空極度的扭曲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逸出。


科技斯基


目前是向心力佔據主流,若掉的話,就成了宇宙公民,然而人類還沒有掌握離開搖籃可以再生存的能力。等離心力佔據上風,換句話就是人類成熟了,自然就“掉”進了空中。“籬籬塬上草,一歲一枯榮”,就是宇宙也尊循“一歲一枯榮”法則。人類這個由大自然產生的《精靈》,會變著法地演繹生存成長輿樂,給無情無義的大自然增添色彩。


赤貧地主


[大笑]你想往哪裡掉?

人站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是頭朝上。[微笑]

不是地球有“吸引力”,是太空本來就是無邊無際。


生之源4


地球自轉產生的向心力。


平常人246089341


太陽,爆炸擠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