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創宏觀·張瑜團隊」對抗疫情要花多少錢?——基於財政視角&戰疫系列八

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及配套指引,本資料僅面向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若您不是華創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資料中的信息。

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執業證號:S0360518090001

聯繫人:張瑜(微信 deany-zhang)高拓(微信 13705969808)

【戰疫系列報告】

戰疫系列一: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影響的三大評估與展望戰疫系列二:股市異常波動與降息的六點看法戰疫系列三:外資機構如何評估疫情影響?戰疫系列四:怎麼看西貝之憂?——從四大行業的剛性現金支出看疫情的衝擊戰疫系列五:

什麼是復工的“馬蹄釘”?——從口罩的估算講起

戰疫系列六:經濟影響再評估

戰疫系列七:還有多少人需要趕路?

風險提示

疫情反覆,持續時間較長。

限於資料來源限制,所作估算不一定全面準確,僅供參考。

主要觀點

一、對抗疫情,財政怎麼花錢?

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財政發力往往呈現較為明顯的三階段特徵,分別對應補貼、貼息和稅費減免三種主要財政手段。

第一階段為疫情爆發的“戰疫期”。

面對突發疫情的嚴峻威脅,財政的首要任務是全力補貼直接與抗擊疫情有關的個人與企業(而非受疫情衝擊較嚴重行業)。貼息和減稅措施作為輔助,一般也僅限對疫情直接相關行業採用。

第二階段為疫情相持的“過渡期”。隨著疫情進入相持階段,一線防疫任務仍然艱鉅,同時疫情的經濟衝擊明顯浮現,部分企業開始出現現金流問題。貼息政策雖較為間接,但具有“四兩拔千斤”的槓桿放大效應, 能夠有效緩解企業短期內的資金週轉困難,適合在過渡期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第三階段為疫情平復的“休養期”。“戰疫期”企業無法營業,減稅缺乏意義。隨著財政焦點從一線防疫轉向恢復經濟,減稅降費“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成為政策重點。

二、財政已經花了多少錢?

截至2

13日,我們估算財政為對抗疫情已增支減收1790億元。

由於當下仍處“戰疫期”,一線醫療保障補貼支出仍佔大頭,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718.5億元,已實際安排補貼接近估算增支減收總額的一半。

貼息目前主要通過配合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服務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生產,而對受疫情影響個人與企業措施較為局部,估算中央財政增支約47億元;

稅費減免方面,中央財政先後對進口防疫物資免稅、免徵民航企業繳納民航發展基金、對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務、郵政快遞收入免徵增值稅,估算財政減收約728億元,地方財政已集體採取行動扶持中小企業,其中涉及減稅降費力度較大的包括失業保險費返還和房、土兩稅減免,估算減收幅度約296億元。

三、財政還要花多少錢?

當前疫情仍處關鍵“戰疫期”,但隨著新增疑似病例連續多日下降,疫情有轉入階段平臺期跡象,預計財政政策主線也將從補貼為主漸切換至貼息、減稅為主,或還需增支減收2180-7230億元。

補貼預計還需增支1080-1530億元。由於當下財政收支壓力與2002-2007年間的財政連續超收時期並不可比,在收入端持續承壓疫情衝擊與經濟下行背景下,額外增支勢必增加債務。當下仍處“戰疫期”的不確定性意味著特別國債可能發行,預算赤字率可能需要“破3”。

貼息規模仍需視後續政策確定。參考“非典”進入平臺期後,財政部對中央大型民航和旅遊企業的短期貸款給予貼息的經驗,下階段可能由僅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貼息轉向兼對民航、旅遊等運營受衝擊較大企業的短期貸款貼息,由於貼息具有顯著的槓桿放大效應,具體規模仍需視後續政策確定。

預計稅費減免空間可達1100-5700億元。由於本次在全國範圍內採取“網格式”防疫,“非典”期間僅限各級政府自行決定的地方性減免可能將升級為全國性減免。疫情平復進入“休養期”後,稅費減免措施對特定行業與特定受損個體的政策覆蓋面相對“非典”可能更廣,政策力度也可能更大。粗篩本次疫情中受衝擊明顯較大的五大行業分類: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與其他服務業作為本次的“疫情災難行業”,假設其稅收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與政府性基金(非國有土地出讓部分)貢獻率大致與GDP貢獻率一致,若以增值稅整體減免50%作為上限,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整體減免50%作為下限,“疫情災難行業”在半年“休養期”內的稅費減免空間約為1100億元至5700億元。

風險提示:疫情發展程度超預期,財政刺激力度超預期,估算僅供參考。

報告目錄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对抗疫情要花多少钱?——基于财政视角&战疫系列八

報告正文

一 對抗疫情,財政怎麼花錢?

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財政發力往往呈現較為明顯的三階段特徵,分別對應補貼、貼息和稅費減免三種主要財政手段。

第一階段為疫情爆發的“戰疫期”。面對突發疫情的嚴峻威脅,保障患者救治、醫務工作者補助和防疫物資生產就是保障“戰疫”的生命線,財政的首要任務是全力補貼直接與抗擊疫情有關的個人與企業(而非受疫情衝擊較嚴重行業)。“戰疫期”貼息和減稅措施作為輔助,一般僅限對疫情直接相關行業採用。

第二階段為疫情相持的“過渡期”。隨著疫情進入相持階段,一線防疫任務仍然艱鉅,同時疫情的經濟衝擊明顯浮現,部分企業開始出現現金流問題。貼息政策雖較為間接(企業有債務才可享受貼息),但具有“四兩拔千斤”的槓桿放大效應,

能夠有效緩解企業短期內的資金週轉困難,適合在過渡期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第三階段為疫情平復的“休養期”。“戰疫期”企業無法營業,減稅缺乏意義。隨著財政焦點從一線防疫轉向恢復經濟,減稅降費“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成為政策重點。

回顧2003年“非典”的財政政策,4月“戰疫期”補貼為主、5月過渡期貼息銜接、5月-10月“休養期”減稅為主的三階段演進特徵明顯。由於本次疫情目前仍處關鍵“戰疫”期,仍以補貼一線醫療費用為主,貼息與減稅主要針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對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務與郵政快遞收入免徵增值稅政策已出臺,但尚未明確期限。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对抗疫情要花多少钱?——基于财政视角&战疫系列八

二 財政已經花了多少錢?

截至2月13日,我們估算財政為對抗疫情已增支減收1790億元。由於當下仍處“戰疫期”,一線醫療保障補貼支出仍佔大頭,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718.5億元,已實際安排的財政補貼接近估算增支減收總額的一半。貼息目前主要通過配合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服務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生產,而對受疫情影響個人與企業措施較為局部,估算中央財政增支約47億元;稅費減免方面,中央財政先後對進口防疫物資免稅、免徵民航企業繳納民航發展基金、對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務、郵政快遞收入免徵增值稅,估算財政減收約728億元,地方財政已集體採取行動扶持中小企業,其中涉及減稅降費力度較大的包括失業保險費返還和房、土兩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估算減收幅度約為296

億元。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对抗疫情要花多少钱?——基于财政视角&战疫系列八

(一)補貼已安排718.5億元

截至28日下午6

點,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718.5億元,實際支出315.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共安排172.9億元。從時間節點看,疫情發生至今,各級財政日均新增下達疫情防控補助資金約為40-45億元,日均實際支出約為15-20億元。考慮到當下仍處“戰疫期”,預計疫情防控補助資金日均支出還將有所增加。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对抗疫情要花多少钱?——基于财政视角&战疫系列八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对抗疫情要花多少钱?——基于财政视角&战疫系列八

(二)貼息估算增支47億元

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給予貼息支持,財政需增支多少?2月1日,央行表示將向主要全國性銀行和湖北等重點省區市的部分地方法人銀行提供總計3000億元人民幣低成本專項再貸款資金;2月7日,中央財政明確將按企業實際所獲貸款利率的50%貼息,保證企業實際融資成本不高於1.6%。按商業銀行發給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的利率上限

3.15%估算,中央財政應予以貼息的部分約為3.15%*50%*3000=47.3億元。

由於當下尚未進入“過渡期”,對受疫情影響較嚴重個人與企業的貼息措施仍較為局部。截至目前,財政僅限對“借款人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已發放個人創業擔保貸款給予貼息支持,而對較為關鍵的“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個人和小微企業”,財政僅要求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在其申請創業擔保貸款時“優先給予支持”,並未提及擔保貸款貼息的具體力度。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对抗疫情要花多少钱?——基于财政视角&战疫系列八

(三)稅費減免估算減收1024億元

中央財政層面,稅費減免估算減收約728億元。本次疫情中,中央財政第一時間對防疫進口物資階段性免稅(此舉在“非典”期間同樣率先採用),而針對本次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行業,目前影響較大的政策包括免徵民航企業繳納民航發展基金與對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務、郵政快遞收入免徵增值稅。

防疫進口物資免稅帶來的財政減收如何?進口額方面, 1月24日至2月11日期間,全國海關共驗放進口疫情防控物資8.7億件,價值28.4億元(其中口罩7.3

億隻),日均進口額達1.5億元,按此估算公告生效期防疫物資總進口額約102億元。稅率方面,防疫物資原適用關稅稅率為0%~15%不等[1],由於本次防護用品進口量佔比高達75%(口罩為主),假設防疫物資原適用關稅稅率與口罩一致(6%),本次應減免/退還6.12億元;原適用增值稅率為13%,本次應減免/退還14.06億元。消費稅在防疫物資中需徵收量本就極少,可忽略不計。加總可得財政減收約為20億元。

免徵民航企業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的減收幅度多大?2018年三大航共繳納民航發展基金74億元,按70%市場佔有率估算民航企業共繳納民航發展基金規模約為105億元,由於2019年7月1日起,民航發展基金徵收標準降低一半,粗估2019年航空公司共需繳納民航發展基金80億元。假設2020年民航企業原定上繳力度不變、本次民航發展基金免徵半年,財政減收約為40

億元。

對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務、郵政快遞收入免徵增值稅,減收幅度多大?2017年三項服務貢獻增值稅2405億元[2],佔國內增值稅4.28%。按2019年全年6.24萬億國內增值稅估算,疫情期間(假設90天)對三項服務收入免徵增值稅的減收幅度約為668億元。

地方財政層面,估算各地減免房土兩稅達296

億元。為支持當地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已有十餘個省市已集體採取行動,除積極落實落細中央財政決策外,額外減稅降費力度較大措施包括對不裁員、少裁員企業進行失業保險費返還與對繳稅困難中小企業進行房、土兩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

其中,失業保險費返還新增減免幅度有限。針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中小企業,各地標準普遍為返還單位及其職工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總額的50%2016年以來社保失業保險費年收入約為1000億,按各地均返還上年度失業保險費繳納額50%估算,降費將超500億。但考慮到2019年全國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已達552億元,新增減免幅度相對有限。

房土兩稅減免可達296億元。2008年以來兩項稅種合計穩定佔據稅收收入約3%,按2019年全國稅收收入15.8

萬億、中小企業稅收收入貢獻率50%、各地對全部中小企業均減半徵收房土兩稅3個月估算,減免幅度約為296億元。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对抗疫情要花多少钱?——基于财政视角&战疫系列八

【1】本次公告前適用的關稅稅率:護目鏡:7%,口罩:6%;車輛:15%,藥品:<5%,醫療器械:0~10%。

【2】“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務、郵政快遞收入”範圍參考《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有關事項的規定》(財稅[2016]3號)與《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註釋》(財稅[2016]36號),包括以下增值稅分項目: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以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數據來源:《中國稅務年鑑2018》

三 財政還要花多少錢?

當前疫情仍處關鍵“戰疫期”,但隨著新增疑似病例連續多日下降,疫情有轉入階段平臺期跡象,預計財政政策主線也將從補貼為主漸切換至貼息、減稅為主,估算還需增支減收2180-7230億元。

(一)補貼預計還需增支1080-1530億元

補貼還要花多少錢?基於疫情2月份達到峰值、二季度不持續發酵的中性假設,按實際支出20-25億元/日,疫情共持續90天估算,各級財政疫情防控補助資金預計最終將實際支出1800-2250億元,相比已經下達的體量還需支出約1080-1530億元。由於當下財政收支壓力與2002-2007年間的財政連續超收時期並不可比,在收入端持續承壓疫情衝擊與經濟下行背景下,額外增支勢必增加債務。當下仍處“戰疫期”的不確定性意味著特別國債可能發行(類特別國債的戰疫債已發,後續需要有可能追加規模),預算赤字率可能需要“破3

”。

(二)貼息規模需視後續政策確定

貼息後續有何進展?參考“非典”疫情進入平臺期後,財政部對中央大型民航和旅遊企業的短期貸款給予貼息的經驗,下階段可能由僅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貼息轉向兼對民航、旅遊、餐飲等運營受衝擊較大企業的短期貸款予以貼息,由於貼息具有顯著的槓桿放大效應,具體規模仍需視後續政策確定。

(三)預計稅費減免空間可達1100-5700億元

由於本次在全國範圍內採取“網格式”防疫,“非典”期間僅限各級政府自行決定的地方性減免可能將升級為全國性減免。疫情平復進入“休養期”後,稅費減免措施對特定行業與特定受損個體的政策覆蓋面相對“非典”可能更廣,政策力度也可能更大:粗篩本次疫情中受衝擊明顯較大的五大行業分類: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與其他服務業作為本次的“疫情災難行業”,則“疫情災難行業”GDP貢獻率約為36%,假設其稅收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與政府性基金(非國有土地出讓部分)貢獻率大致與GDP貢獻率一致,

若以增值稅整體減免50%作為上限,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非國有土地出讓部分)整體減免50%作為下限,“疫情災難行業”在半年“休養期”內的稅費減免空間約為1100億元至5700億元。

增值稅減免空間(上限)可達5700億元。增值稅佔稅收收入40%,其作為間接稅的減稅效應還可通過抵扣機制層層傳導。按2019年全年15.8萬億元稅收收入估算假設對“疫情災難行業”半年內增值稅減免50%,減稅空間上限可達約5700億元(15.8*36%*40%*50%*50%)

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非國有土地出讓部分)減免空間(下限)可達1100

億元。相比稅收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一般具有專門或特定用途,減免難度相對較低,適合作為估算下限——“非典”的5個月“休養期”內,財政部針對餐飲、飯店、旅遊等行業宣佈了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和15項政府性基金的減免,各地最終落實的減免幅度在50%左右。2019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為8.45萬億元,其中與國有土地出讓無關的收入約為10%,即約8500億,在此基礎上對“疫情災難行業”半年整體減免50%,降費幅度可達750億元;行政事業性收費(隸屬非稅收入)2019年全年收入3886億元。對“疫情災難行業”半年整體減免50%,降費幅度可達350億元;兩者合計構成稅費減免空間下限1100億元。

「华创宏观·张瑜团队」对抗疫情要花多少钱?——基于财政视角&战疫系列八

具體內容詳見華創證券研究所2月13日發佈的報告《【華創宏觀】對抗疫情要花多少錢?——基於財政視角&戰“疫”系列八》

【戰“疫”系列】

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影響的三大評估與兩大展望&戰疫系列一

股市異常波動與降息的六大看法——戰疫系列二

外資機構如何評估疫情的影響?——戰疫系列三

怎麼看西貝之憂?——從四大行業的現金剛性支出看疫情的衝擊&戰疫系列四

什麼是復工的“馬蹄釘”?——從口罩的估算講起&戰疫系列五

經濟影響再評估——戰疫系列六

還有多少人需要趕路?——戰疫系列七

M1拆分框架:一個連接經濟與市場的核心指標--數論經濟系列一

貿易戰下的中美CPI:短長期和分項影響全拆解--數論經濟系列二

匯率升貶之外的思考與指標應用--數論經濟系列三

步隨溪水覓溪源--製造業投資預測框架&數論經濟系列四

功夫在降息之外:美聯儲政策框架的十字路口--數論經濟系列五

五大視角全面回顧中美貿易摩擦--數論經濟系列六

美國經濟全景--“雙時鐘”視角兼論美國經濟領先指數構建&數論經濟系列七

降息概率何時還會再背離?--詳解FedWatch和WIRP計算方法&數論經濟系列八

酒飲微醺,過猶不及--論地產不可承受之重&數論經濟系列九

越來越近的歐元反彈——再論歐美經濟不一樣的“差”&數論經濟系列十

經濟有近憂,金融無大險,冷春過後自然暖——基於疫情的三大評估與兩大展望

關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的7個重要數據

中央之“念”,部委如何“迴響”?——30部委2020年工作部署梳理

明年1季度還會“開門紅”嗎?

踏邊識界,持盾擊矛——2020年策略報告

【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

從三因素框架看美債利率--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一

長纓縛蒼龍--中資美元債年度報告和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二

2019年外資行一致預期是什麼?--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三

3萬億外資青睞何處--大類資產配置系列之四

2019年油價:“油”問必答?--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五

“金”非昔比--大類資產配置框架系列之六

特別的時候,特別的國債--思想匯·第七期

穩增長中“消失”的國開行--思想匯·第六期

國企去槓桿的三問三猜--第五期

宏觀調控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第四期&2018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

全球債務的椅子游戲--第三期

全球之錨:美國利率曲線的詛咒--第二期

或許存在的六個預期差--第一期

關於貧富差距和個稅調整的胡思亂想--系列九

券商股東面臨大洗牌?--系列八

匯率的經驗和政策工具都有什麼?--系列七

匯率破7概率極低--系列六

歷史不會簡單重演--系列五

協議簽署後的後續安排有哪些?貿易摩擦緩和十問十答

第二輪反制措施姍姍來遲,中國企業可以從哪些國家進口?

特朗普第二輪關稅威脅,哪些行業首當其衝?

除了出口,關稅戰潛在影響是重構全球產業鏈佈局

中美貿易談判,美國“要價”是什麼?

一文讀懂美國赴華貿易談判團隊

美國頂尖智庫眼中的中美貿易爭端

中美貿易摩擦將走向何方?

中美貿易博弈將如何映射國內政策?

美國精英階層如何看待中美關係--華創宏觀高端午餐會紀要

華創證券釣魚臺會議第10期:中美關係展望

調整匯率風險準備金率的表意與深意--系列一

人民幣匯率的近憂與遠慮--系列二

土耳其貨幣暴跌對中國的“兜圈式”影響

【高頻觀察·每週經濟觀察】

國際組織如何評估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

關注歐美不一樣的“差”——國慶海外回顧

降息之外的功夫:擴表前置守護名義利率空間——評美聯儲重啟擴表

庫存週期上行的阻力在哪?

LPR改革的四個關注要點

當下的美聯儲和1995-1998年有多像?

總量下行,建安回落---下半年地產投資展望

美、德、中未來產業的競合分析

【高頻觀察·中資美元債週報】

一級發行平淡 二級高收益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09

避險情緒再起,投資級上漲,高收益折戟--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202

一級發行延續活躍,二級高收益維持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19

一級房地產發行開閘,二級高收益漲勢延續--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12

中資美元債迎“開門紅” 高收益領漲市場--中資美元債週報20200105

聖誕節平穩收官,一二級市場平淡--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29

投資級小幅下挫,高收益再度領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22

貿易戰局勢向好,投資級高收益級指數溫和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15

避險情緒反彈,高收益大幅回調--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08

投資級平穩,高收益地產上漲--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201

投資級上漲,高收益地產小幅走高--中資美元債週報20191125

【高頻觀察·全球央行雙週志】

全球不確定性提高後,各國經濟會何去何從?--全球央行雙週志第20期

國際機構如何評估全球經濟增長?--第19期

全球迎來人口老齡化挑戰--第18期

2019年央行對風險事件和財政政策如何評估?--第17期

2019年美歐日貨幣政策怎麼走?影響如何?--第16期

金融危機的反思:我們離下一輪危機還有多遠?--第15期

2018年信貸利率將加速上行--2018年1季度中西部城商行隱現資產荒--2018年2季度信貸需求趨降,利率上行減速--2018年3季度銀行投貸節奏前傾,資產荒預期濃厚--2019年1季度

“資產荒”從總量走向結構--2019年2季度

“資產荒”邊際緩解,四季度信貸向好--2019年4季度

華創證券研究所定位為面向專業投資者的研究團隊,本資料僅適用於經認可的專業投資者,僅供在新媒體背景下研究觀點的及時交流。華創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資料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公司的客戶。普通投資者若使用本資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讀服務而對報告中的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

本資料摘編自華創證券研究所已經發布的研究報告,若對報告的摘編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須注意的是,本資料僅代表報告發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華創證券研究所後續發佈的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華創證券的其他業務部門或附屬機構可能獨立做出與本資料的意見或建議不一致的投資決策。本資料所指的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價值及收入可漲可跌,以往的表現不應作為日後表現的顯示及擔保。本資料僅供訂閱人參考之用,不是或不應被視為出售、購買或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約或要約邀請。訂閱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華創證券不對使用本資料涉及的信息所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或與此有關的其他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