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物資保供要“計劃、市場”兩手硬

防疫物資緊缺仍是當前各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基於目前疫情向基層鄉鎮和農村地區的擴散趨勢,物資保供問題令人擔憂。

以口罩為例,正常情況下我國口罩日產能可達2000多萬隻,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產國與出口國,年產量佔到全球的50%。這次出現各地求援且得不到根本緩解的局面,主要是需求量在呈幾何級數增長,而春節及疫情期間的生產供應卻未增反減。因此,當前需要採取更加有力的計劃調控手段,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有兩手都硬並有機協同,才能在特殊時期解決好特殊問題。

在計劃調控方面,首先要改變各自求援卻又底數不清的被動局面,儘快根據疫情現狀與發展態勢摸清需求底數並據以精準調度。同時儘快摸清當前實際生產能力,並對如何恢復生產與擴大生產精準施策。其次,為市場主體提供清晰的預期。當前對防疫物資的海量剛需並非市場常態,市場主體必有自身中長期損益的考量。比如,生產防疫物資的企業若現在擴大生產將有可能付出長期利益受損的代價,別的企業若現在轉產同樣面臨著未來的巨大市場風險,當前出臺的政府收儲措施是好政策,但還不足以解除市場主體的後顧之憂,宜進一步明確政策指引,以清晰的預期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再次,全面實行防疫物資分配的計劃調控,高標準的防疫物資須確保滿足一線醫護人員和執法人員的需要,一般人群則指導使用次高標準的防護物資。

此外,須採取計劃手段有效調配防疫物資的原材料,暢通運輸途徑,確保滿足生產需要。要打破常規擴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如動用就業與再就業資金、失業保險基金對恢復和擴大防疫物資生產的企業進行專項補貼,因為疫情期間的生產實質上為穩定就業作出了直接貢獻。再如有序組織勞動者及時返崗並在相對封閉的情形下恢復生產等。在這場戰役中,讓部分國有企業及時轉產防疫物資具有必要性,這方面宜根據區域需求與可能,採取指令性計劃調控生產與供應。

在市場調控方面,必須要看到,我國市場經濟日益成熟,市場主體潛力巨大,通過政治動員和激發社會責任感可調動一些力量,但防疫物資作為一種商品,其供求關係不會因特殊時期的計劃調控而完全改變。因此,不僅不能忽略甚至限制市場機制發揮作用,而且需要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機制的調控作用。一方面,適當放鬆防疫物資的價格管制很有必要。防疫物資生產本就是微利行業,在疫情導致勞動力不足、原材料供應不足的情形下再實行嚴格的價格管制不利於企業恢復生產。因此,應適當放鬆價格管理,政府對緊缺的防疫物資可採取相應的價格補貼或直接採購的做法,供應一線人員,讓市場機制活躍起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巨大市場優勢。例如,我國的商業物流發達,電商與網絡平臺在當今世界無出其右,一些地方已與相關物流企業合作,這方面宜出臺明確的指導意見,以為各地政府與市場主體有效對接提供基本依據;疫情期間各種樓堂館所、公共體育設施與黨校、培訓中心等機構多處於閒置狀態,按照市場規則短期徵用一些作為臨時醫護中心、生產車間。這樣既能解決應急之需,也是非常經濟的舉措,此舉還可擴展到徵用機構與私人的車輛以解決物流不暢的問題。特殊時期的市場調控還需要更加寬鬆的勞動政策,包括允許企業加僱臨時工以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階段性調整部分人的勞動關係、勞動報酬及社會保險關係等。

只要利用好我們的制度優勢與計劃手段,同時充分發揮改革開放40多年來形成的市場機制優勢,讓兩種優勢有機協調、有效協同,儘快扭轉防疫物資供應緊缺局面,併為疫情過後的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奠定良性基礎。(作者:鄭功成,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