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堅持疫情防控和春耕生產“兩手抓、兩手硬”

四川省南充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產。目前,水稻育秧完成80%,生豬養殖場復工率達97.4%。截止3月10日,南充本地商品蔬菜累計上市69.6萬噸,產值達19.4億元。


智能春耕提效率 生豬項目建設“加速度”


  3月15日,記者在西充縣青獅鎮大石壩村看到,一塊塊農田連成片,種植大戶陽雲駕駛旋耕機在水田裡來回穿梭,“鐵牛”駛過,“泥浪”翻滾,沒多久,一大片水田翻整一新。不遠處,多臺超低空多旋翼無人機在小麥、油菜地上空飛過,經過之處,一層薄霧輕輕灑落。

  西充縣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全面開展春耕生產,鄉村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同往年相比,智慧農機大顯身手,成為西充今年春耕生產一大亮點。

  西充縣智慧農機服務中心位於青獅鎮楊柳埡村,其管理平臺大屏幕上,一隻“小蜜蜂”不停划著綠色圈,從外圈到內圈,一整塊“地”很快變成綠色。西充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楊榮慶介紹,那隻“小蜜蜂”是在田間作業的農業機具,納入平臺管理的大型農機都安裝有北斗導航智能終端,工作軌跡在屏幕上顯示得一清二楚。

  據悉,西充縣大力發展智慧農機,助力春耕生產。目前,全縣有29家農機專合社,農機1萬多臺,旋耕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都安裝了北斗導航智能終端。“智能化管理全縣農機,可實現機手、專合社、經營業主更加方便快捷地對接。”楊榮慶說。

  春耕融入智能,大大提高效率。數據顯示,目前,全市水稻育秧可栽種面積達182萬畝,完成進度佔比80%;育苗的春玉米可移栽55萬畝,完成進度達100%。

  作為生豬生產大市,南充生豬生產也在快速恢復。

  3月13日中午1時,記者在營山縣青山鎮順水村村民李長榮家的豬圈看到,百餘頭肥豬剛吃過午食。李長榮喂完豬食後,又背起消毒箱、拿上噴霧器,對圈舍裡裡外外進行消毒。

  這百餘頭豬是李長榮的“寶貝”。養殖經驗豐富的他一直看好生豬產業,2006年回到老家發展生豬養殖業。如今,嚐到養豬甜頭的李長榮在山坡下平整出一塊地。“我準備在這裡再建一個存欄50頭母豬的圈舍,這樣年出欄豬崽可達千餘頭。”他說。

  營山縣青山鎮興南村村民唐永明與溫氏集團合作,通過“溫氏+業主”合作方式,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生豬養殖,計劃養殖生豬4000頭。

  據瞭解,為快速恢復生豬生產,我市出臺激勵政策,建立調度督查機制,加快生豬養殖項目建設,抓實種豬選育和仔豬補欄。目前,全市在建生豬養殖場復工223個,復工率達97.4%。


組建專家服務團隊 開展技術培訓助春耕


  為抓住晚熟柑橘管理關鍵期,3月9日上午8時過,南部縣大王鎮晚熟柑橘園管理技術培訓在該鎮寶馬河村柑橘園舉行,天下農園技術總監蒲曉東現場講解晚熟柑橘管理技術。參加培訓的人員一邊聽,一邊提出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蒲曉東一一解答。

  “培訓後,各村駐村幹部和村幹部為一組進行實際操作,每組達到技術要求才能通過操作實踐考核。”大王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說,為給轄區每個村培養一名技術明白人,大王鎮組織全體鎮幹部、各村村主任、駐村幹部和群眾共50人參加技術培訓。

  為抓好春耕生產,儀隴縣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圍繞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等產業,開展農作物科學種植、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同時,推廣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幫助村民抓早抓好春耕生產。

  “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和駕駛要領進行操作,儘量避免換擋時‘打齒’,減少齒輪副的磨損。”3月13日,儀隴縣農機監理站工作人員在雙勝鎮勇躍村指導農機人員時叮囑道。

  隨著春耕備耕生產工作全面展開,在田間地頭作業的農機具逐漸增多,儀隴縣農機監理站緊密結合疫情防控工作實際,展開春耕備耕農機安全生產檢查和安全知識宣傳。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農機專業合作社全面進行安全生產檢查,嚴肅查糾各類農機違法行為和安全隱患,提高農機手和農民安全操作水平,增強安全意識。

  農技培訓的工作也在全市各地推開,據瞭解,我市組建專家服務團隊80個,採取網課、微信、視頻、現場講解等方式,線上線下進行技術培訓,培訓人員2萬餘人次。

多途徑銷售農產品 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蓬安縣錦屏鎮中壩村的年輕人黃冬春,幾年前聯合村裡的蘿蔔種植大戶註冊成立冬春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壩村506戶村民加入合作社。今年3月,32噸蘿蔔出口日本。

  今年,中壩村還搭上“互聯網+”快車。年初,合作社與電商達成合作,一群懂網絡科技、互聯網營銷的年輕人為中壩村蘿蔔開闢國外市場想辦法。藉助雲計算、大數據、VR/AR等技術,以大數據精準營銷為手段,重新為中壩村蘿蔔定位品控、質量標準與產品包裝等品牌元素,讓當地蘿蔔成為特色農業產品。

  為將中壩村蘿蔔更好地端上外國人餐桌,蓬安的進出口蔬菜公司聘請營銷人員和市場觀察員,設置近10個國際營銷網點,藉助蓉歐快鐵將中壩村蘿蔔端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餐桌。目前,中壩村蘿蔔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

  蓬安縣河舒鎮三角灘村電商便民服務站內,貨架上整齊擺放著蓮子、柑橘、鴨蛋、紅薯、核桃等農特產品,琳琅滿目。“這些農特產品很受消費者喜愛。”該站負責人唐超介紹,在鄉村建設電商便民服務站,目的在於充分利用“互聯網+”,打通農村與城市“最後一公里”,幫助農民解決“買難、賣難”問題,改善農村購物環境,改變農民購物習慣,降低農村生活成本,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傳遞農民需求信息,助力農民增收。該服務站還在電商網站建立銷售平臺,去年幫助村民實現銷售收入30餘萬元。

  疫情防控期間,南充通過各種途徑推動農產品銷售,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截至3月10日,南充本地商品蔬菜累計上市69.6萬噸,產值達19.4億元。1月至2月,全市採銷售晚熟柑橘1.78萬噸、達當季應銷量97%,銷售額近2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