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後來中國會統一嗎?

薇你落淚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腦殘。

如果說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後來的統一全國。這樣的邏輯就和潘金蓮如果不開窗戶,我國將會是唯一超級大國一樣。

事實上,在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前,秦國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特別是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迅速膨脹。到秦始皇即位時,秦國已經成為傲視六國的最強國家。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始皇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秦國幾百年來量變最終引發的質變,是歷史的必然過程。即使沒有秦始皇,秦國也遲早會出現類似於秦始皇的有為之君,在時間上或許比秦始皇統一六國稍晚,但是這一過程不可避免。

就像穿越劇鼻祖《尋秦記裡演繹的那樣,真正的秦始皇已經死了,但是秦始皇是必然要出現的,即使他是個假的。

那麼為什麼我國統一的趨勢不可避免的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制度轉型的必然結果

從三家分晉開始,中原大地開始了烽火連天的戰國時期。

戰國相比於春秋時期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此時的各國君主已經不滿足於當一個諸侯國霸主,而是尋求吞併更多的諸侯國,擴大自己的版圖。

事實上,吞併其他國家擴大自己版圖的行為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最著名的當屬南方大國楚國。

楚國在戰國前期的國土面積相當於其他六國的總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在於楚國從春秋時期開始,不斷兼併南方小國。其領土的擴張方式和今天的俄羅斯並沒有什麼兩樣。

之所以諸侯國開始了兼併而不是滿足於稱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此時的我國已經逐漸脫離了奴隸制社會結構,開始向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制轉變。

在封建時期,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兩大對立的階級。

因為小農經濟相比於奴隸社會時期顯示出更加強大的生產能力。這使得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經濟實力更加強悍,也就具備了和周邊國家決戰,併吞並周邊國家的實力,所以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數量迅速減少。

另外,小農經濟在提供了相對強大的生產力的同時,其自身結構也非常穩定,這使得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郡縣制的推廣成為可能。在郡縣制的結構下,帶有血緣關係的諸侯不再是地方治理的唯一角色,統治者只需派出流官,就可以實現對當地的有效治理,這在客觀上促使諸侯國能夠統治更大的區域。

對於各諸侯國而言,統治10個郡和統治30個郡沒有本質的區別,這使天下統一成為可能。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否統一隻取決於各諸侯國的實力。

2、我國地形的深刻影響

我國和歐洲面積相當,雖然兩者都有悠久的歷史,但我國早在前221年就開始了統一,而歐洲直到今天仍然支離破碎。

之所以造成這樣不同的結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形的限制。

今天歐洲的支離破碎,和歐洲支離破碎的地形有直接關係。而我國不一樣。

相比於歐洲,首先我國的地形板塊更加完整,大陸和海洋的界限分明,沒有歐洲這樣山海相間的情況;其次,我國的地形更加封閉。我國的東部和南部是廣袤的海洋,北部是戈壁和沙漠,西部則是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我國和西方在陸地上連接的通道只是狹窄的河西走廊,這使得我國周邊相對安全。

在歐洲遭受維京海盜和日耳曼民族等的不斷侵擾時,我國需要面對的強敵,只是來自長城以北的少數民族。

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北方少數民族所處的環境相對惡劣,因此南下入主中原是他們畢生的夢想。而中原王朝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團結起來,實現內部的統一,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歷朝歷代統治者都在用。

而在經濟中心南移之前,北方是名副其實的政治和經濟中心。而在北方這片區域內,地形又從西部向東部傾斜。東部地區由於地處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因此文明程度更高,經濟更發達。民眾思想較為開放,統治也相對民主,典型例子如齊國。

而西部地區由於環境比較惡劣,客觀上的人口少,抵禦天災的能力差,又受到西部少數民族的嚴重威脅,為了實現種族的生存,就必須集中力量團結一致,典型例子如秦國。

這導致落後的西部比先進的東部集權程度更高,也更容易形成強大的力量。當西部的勢力強大能夠打破東西方的平衡,統一就不可避免地到來了。

由於遊牧民族的威脅長期存在,而且中原內部各方勢力無法長期保持勢均力敵,所以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就算沒有秦始皇,中國也一定會統一的,但是難以確定就是不知道再打多少仗,死多少人,等多少年才可以誕生一個可以像秦始皇這樣偉大的人物,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秦國自商鞅變法,秦孝公和商君君臣一心,一改秦朝頹勢,自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位秦王,代代明君,同時名將名臣輩出,方有秦始皇時代,一統六國,寰震宇內。

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是戰國,秦國也好趙國也罷,他們都只是諸侯國,還是有一個周王室,周王室雖然式微,但是還是有天下共主的名義的,在名義上,他還是一個統一的奴隸制王朝。

周朝,是由周文王次子周武王姬發所創,周武王在公元前11世紀,打敗商紂,定都鎬京,這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奴隸制國家,也是我國曆史上朝代最長的一個國家,國祚將近800年。周朝建立後,實行分封制,分封了正經諸侯71個,大小諸侯共約800個,到了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式微,中原諸國開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展開了激烈的爭鬥,曾經的大小800個諸侯個被陸續的兼併,這段時間被稱之為春秋,其中最為著名的春秋五霸。

趙魏韓三家分晉,成為春秋結束的標誌,更是拉開了一個更慘烈的帷幕,戰國時代。此時,曾經的周王室,分封的幾百諸侯,已經僅僅大小几十個,到了戰國中期,只就僅剩下秦、楚、韓、趙、魏、齊、燕這七個大諸侯國,其他全部被兼併殆盡,這七國,又被稱之為戰國七雄。這七國之間,為了利益為了地盤之爭,連年戰鬥。合縱聯橫遠交近攻,各種各樣的華麗外交政策層次不窮,秦國經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差不多徹底被消除,建立了法治的思想,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最集權的國家,所以到了秦始皇,可以厚積薄發,一掃六合,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

其實早在春秋的中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勢力強大的諸侯國開始從分封制變郡縣制度,甚至都建立了自己的法律和一系列的制度,而西周的分邦建國的奴隸制逐漸的走向解體,這些都代表著一個文明在發展。

周朝建立有八百諸侯,到戰國中期僅剩下七個,這其中已經有著天下大事分久必合的意思在其中了。就算沒有秦始皇,秦國依舊會統一天下,你以為秦始皇能統一六國是因為秦始皇雄才大略?秦國之所以可以從八百個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抓住了歷史的進程,商鞅變法,文明制度進行了一次前進,所以經過秦國幾世的發展,到了秦始皇方能一統六國。

就算沒有秦始皇,也沒有商鞅變法,就不會統一了嗎?不會的,剛剛已經說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逐漸解體,文明制度也在逐漸的演變,是時勢造就了秦國,造就了秦始皇,而非秦國造就了時勢,就算秦朝沒有抓住這個歷史的進程,也會有其他諸侯國抓住這個大勢,然後文明制度的領先,正反饋給國家使國家變得富強集權,最後統一天下。只不過,沒有秦始皇,沒有商鞅變法,那不知道還要多死上多少人,還需要耗費多少時間,才會天時地利的同時,出現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出現。


木劍溫不勝


不得不說秦始皇的雄才武略,如果沒有秦始皇真的不知道中國現在會是什麼樣的分裂狀態。但是如果秦始皇沒有出現,中國就真的無法統一嗎?個人覺得即使沒有秦始皇,還會出現統一六國的秦王,說不定就是扶蘇,或者扶蘇的兒子,但是秦國統一六國這是肯定的。

秦始皇的偉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秦始皇繼位的時候,天下大勢依然明朗了,這時候已經是秦國一家獨大,東方六國,已經沒有和秦國抗衡的實力了。而且中國統一是必然的趨勢。

首先其實不管是春秋還是戰國,很多國家都是周王室分封的,那麼他們對於統一的概念還是有的。到了戰國時期就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春秋只是征伐稱霸,不滅國,到了戰國時期都是以滅國為目的,因為他們都想壯大自己,從而實現統一的目的。

其次就是前面說的,秦始皇時期秦國已經形成了對六國的碾壓態勢。那麼這個時候只要出現一個有作為的明君,那麼秦國統一是必然的了。但是,不是誰誰來都可以。有實力是一方面,有能力的人來繼承這些實力是另一方面。所以秦始皇只是這兩點都做到了。所以秦始皇才能一統六國。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不得不說他的雄才偉略確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統六國橫掃天下的氣勢,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氣度,修長城,徵百越的氣魄這些可能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小伍講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的答案是“會統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種“勢”在推動這個過程。


中國的統一是一個大勢所趨的結果。秦國並六國統一天下,這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秦國曆代勵精圖治,國力強盛,而其他六國統治者則安於享樂。

其實這裡面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讀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自從西周滅亡東周建立後,周天子的權威已經所剩無幾了,幾乎成為了一個擺設。

於是各諸侯國趁勢崛起,諸侯國之間相互攻戰,井田制這一基礎經濟制度遭到破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以及增強國力,各國紛紛開始改革。

這一時期土地逐漸的私有化了,新興的地主階級實力逐漸增強,通過改革,一些諸侯國實力增強,強國兼併弱國,最終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這一時期的主旋律就是改革強國,一些國家通過改革逐漸變強,改革比不改革的強,改革越徹底國家越強,強國兼併弱國,強者恆強,弱者更弱。這其實是先進生產力代替落後生產力的一種必然趨勢。

值得一說的是在春秋戰國這幾百年間,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逐漸增強。他們逐漸取代舊的奴隸主階級,成為國家的統治者。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代表奴隸主階級的舊貴族的勢力逐漸衰弱。

原本的春秋五霸中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取代原來的姜氏齊國,這些都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勝利,新興地主階級所代表的是先進的生產力。另外農民階級與奴隸階級相比,不但生產能力提高了,而且更方便管理。這在客觀上為國家的擴張,提供了便利條件。

因為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最大的區別是,奴隸制國家,只有奴隸主貴族子弟可以當兵,因為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的對立是根本性的,加上生產力的落後,所以奴隸制國家不可能很大。

而封建制的國家,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對立沒有這麼嚴重,加上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因此國家可以很大。於是兼併戰爭愈演愈烈,通過不斷的兼併戰爭,最終只剩下七大強國。而這七國中,秦國是改革最徹底的,因此其國力最強。

所以秦國是最有希望統一六國的國家!但就算秦始皇沒有能統一六國,甚至秦國後來也沒有能統一六國。最終各國依然會走向統一,因為這是由封建經濟的特性所決定的。

封建經濟,土地是最重要的財富。當人口不多時,有限的土地能夠養活足夠的人。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面積越來越少。當國內的土地不足以養活現有人口時,階級矛盾就會爆發。

這個時候,封建統治者面臨兩種選擇,要麼內亂要麼擴張。當時七國所建立的是相同的經濟體系,既封建農業經濟,所以這個時候向外擴張就是最好的解決矛盾的方式。

當時秦國是改革最徹底的一個國家。其它國家的改革則不夠徹底。所以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一個國家要麼繼續深化改革,強大自身。要麼就逐漸衰弱,被其他國家吞併。

加上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封閉的特點(東面是大海,西面是青藏高原,北面是荒漠草原。)一山不能容二虎。所以最終會有一個國家完成統一大業。

要知道,封建專制統治,一個好的君王,能夠帶領國家強盛。而一個不好的君王,則可能讓國家衰敗。所以只要有國家強盛,有國家衰敗,有了強弱對比。那麼統一隻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江哥眼中的世界


我覺得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的命運會是完全另一種走向,要談統一那幾率幾乎可以降低到不可能。分析原因,我認為有一下幾方面。

無秦始皇統一中國,戰國繼續,列國定型,再無統一之心

其中最大的可能是分裂繼續加深到無以收拾的田地,直至列國定型,再無統一之心。因為那時候的分裂和戰亂可不是今天這樣幾年十幾年或者最多百年的分分合合啊,而是真正的建立起了一個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各自的國家意識已經非常強大了。秦國人就是秦國人,楚國人就是楚國人,韓國人就是韓國人,燕國人就是燕國人。他們的風俗習慣,政治制度,國民性都越來越獨立,越來越不同,更要命的是長期的混戰,彼此仇恨世世代代積累帶無以復加和調和的地步。已經分裂了五百多年,再分裂下去幾百年,那就真成定局了。哪裡還有什麼中華大一統概念呢?

無秦始皇統一中國,文明將分裂,再難以融和,才是最可怕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文字,語言,風俗習慣,信仰和價值觀,以及行為處事的規則,尊崇的學術流派,甚至車軌、量計都發展的非常不同了,這個積蓄髮展下去就會真的,各自發展出不一樣的文明,各個國家之間的文明再也難以融和時,國家那就真的失去了統一的民心和根基。就像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再怎麼強制性的整合,也很難把兩個完全不同文明的國家變成一個,即使通過武力達成了,最終還是要分裂。所以,如果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的書同文,車同軌,而是任由其生長出不同文明,那才最為可怕。

無秦始皇統一中國,草原文明的鐵蹄可能要掃蕩和洗劫華夏文明

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來自北方草原文明的危險就從來沒有斷過,六國都分出了強大的力量來防止匈奴入侵,防止草原文明掃蕩華夏大地,傷了文明的根基。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更是北擊匈奴,建設萬里長城,將草原文明的鐵蹄阻擋在華夏大地之外。為後世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對抗立下了根基。不然,華夏大地可能早就被草原文明撕裂,入侵、統治甚至滅種了。再接著大亂之世繼續,中國再要統一就可能更難了。


無秦始皇收復百越,使其迴歸華夏文明大流,中國將永遠失去百越之地

這個多虧了秦始皇滅六國之後,讓大將王翦揮師南下,繼續征戰百越之地,在瘴癘沼澤之地進行部落征戰,又進行行政治理,甚至還讓北方的女子南下與征戰的士兵結婚,又鼓勵士兵與百越女子通婚。甚至在大秦帝國岌岌可危時還不讓趙佗帶兵北上平亂,為得就是在百越之地永遠留下華夏文明的根基。後來南海郡尉趙佗於前203年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南越國,再往後又在漢朝毅然迴歸接受中央統治。這是秦始皇的偉大與值得永遠尊敬之處,其作為千古第一帝的心胸與視野,寧願不要一個王朝,也要一片山河永歸中華文明大流,於此,可以說無人可比。


若無秦始皇,那麼百越的無數部落,無論生活習慣,信仰,還是風俗,甚至是一切行為處事,飲食起居都異於中華文明,成為叢林芒澤之中的無有開化,只知漁獵和血拼的野蠻民族,這樣繼續發展下去,將可能變成非洲部落和中華文明之間天地的差異,再要融和就難了,要建立為大一統的中華文明和帝國就更難了。


以上幾個方面就是我對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意義的粗淺見解,希望大家評論指正。


盛唐豪歌李藝泓


就算不是秦始皇,也一定會統一。這是歷史的選擇,與誰沒有關係。就算沒有秦始皇,也會有一個秦王來統一中國。

為什麼是秦國而不是七國中別的國家呢?



首先一個問題就是,除了秦國之外,還沒有哪個國家有統一全國的戰略規劃,也沒有秦國這樣的宏大視野與雄心抱負。

其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社會生產力以及社會動員能力這是其他國家若不具備的。

再次秦國在拿下巴蜀以後,就保證了可以有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打的除了士兵素質之外,那就是糧草。

這也是秦趙長平之戰秦國能夠殲滅趙國的最主要的優勢。如果沒有巴蜀的糧草,秦趙多半兩敗俱傷,反而可能會被其他國家趁虛而入。

很多人覺得打仗打的是戰略,其實打仗打的是後勤。

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國不僅僅是從大國戰略上具備了統一中國的條件,也從心理上堅定了統一中國的使命。



經過多年的諸侯紛爭,統一結束戰亂也是民心所向,而除了秦國之外,顯然其他國家並沒有這個心理準備,也沒有配套的國家戰略。

就算沒有秦始皇,中國也一定會統一,而且還是會被秦國統一。畢竟奮六世之餘烈,而又遇上秦始皇這樣雄才大略的君主,統一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珍愛君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假設歷史卻是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歷史的發展其實有很多的偶然,我們中華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地球有幾十億年的歷史,人類也有幾十萬年的發展史,這個時間的比例懸殊,很難確定以前是否還有過其他的文明史。

所以,假如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來的歷史又會變得十分的不確定。

歷史麻辣鍋認為,歷史是偶然的,偉大的歷史人物主導了歷史的進程。

假如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這個問題是建立在秦始皇存在,但是沒有統一中國為前提假設的。

當時的秦國,後來的秦帝國,秦始皇絕對是中流砥柱,也是帝國存在的唯一支撐。這從後面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出。秦始皇一死,帝國即使是已經統一了,也立刻就土崩瓦解。歷史再一次回到分封制。

前漢初期歷史定位為後戰國時期,一直到漢武帝時代,中國才算真正的再一次統一。

由此可以推定,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中國的話,等始皇帝一死。不要說他的繼承者有沒有能力去統一的問題,而是能不能還可以繼續守住大秦基業的問題。

也許,沒有秦始皇的統一,七國多多少少還有殘存,對秦國的敵意還不那麼強大。也許,秦國也不至於被六國所滅。但是最多是苟延殘喘。

而六國之中,也無一國有超越秦國的氣概。

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的成功案例,那麼後世的中原還需要再分裂下去。


歷史麻辣鍋


假如秦王政

沒有統一中國,也會有後來的秦王統一中國。

統一是大勢所趨

春秋戰國的四百年亂戰,催化了各大強國軍政體制與軍事技術的全面革新,這就為列國君臣野心家把自己的國家與王位打造成一個超越盟主、七雄、東西帝等軍政地位的天下之主,創造了制度性支持與技術性支持。七雄君臣手中掌握著經歷戰國變法而來的強大國家機器,操控著一支支號稱虎狼之師的全新軍事力量,怎麼可能不願意把自己的版圖擴張到全天下?所謂“天下逐鹿”便是這個含義,大家都在爭著實現大一統,成為天下一人,沒有秦始皇,也會有趙始皇、楚始皇,沒有秦王政,也會有秦王B、秦王C,來完成這一屬於野心家的壯舉。

統一是民心所向

春秋戰國四百年的亂戰,嚴重摧殘了周代民間的生產生活秩序,原本僅僅停留在貴族層面的春秋戰爭也進一步向全民參與的戰國國戰轉變,戰爭的慘烈度、破壞度急劇上升,這就使得天下黎民都希望獲得一個和平安定的局面。在思想層面,主導社會輿論的先秦諸子,雖然有各種關於修身、治國的具體理論分歧,但在

天下一統這一點上卻最終達成了共識。也就是說,先秦諸子一致認可,通過天下一統的方式,終結割據狀態下的互相攻伐,這是思想界對於民間訴求的反映

秦國集戰國變法之大成

秦國是戰國變法運動中,完成的最為徹底的一個國家,整個國家本來就沒有多麼強大的宗室貴族勢力,也沒有多麼繁重的周禮儀軌制約,而且地處西北,與戎狄雜處,民風彪悍。所以,秦法的推行,並沒有像楚國吳起被殺後那樣“人亡政息”,反而能在商鞅被殺後得到商鞅仇人——秦惠文王的貫徹執行。再加上秦國連續擁有明君長期在位、昏君往往在位不長,這就為秦國統一天下造成了極好的主客觀條件。即便秦王政這一代完不成統一中國的偉業,秦國也會在秦王政的接任者一代完成這一使命。

東方六國在秦王政即位前便全部被打殘

燕國本來就很弱小,又在公元前320年-前314年間發生了相當滑稽的子之之亂,自身國土幾乎被趁亂入侵的齊、中山兩國瓜分殆盡。好不容易經過燕昭王復國、樂毅伐齊恢復了些許國力,卻也在燕昭王以後耗在了

對趙作戰上,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

韓魏兩國主力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便被消耗殆盡,所以從此以後的韓魏兩國近乎秦國東進的僕從國,毫無主動反抗並統一天下的實力;

楚國則在公元前287年被秦軍攻破郢都,楚國遷都於陳,整個江漢流域的老巢都歸了秦國,日後也便只能通過聯手北方五國,以合縱長的身份對抗秦國,並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

齊國則在公元前284年的樂毅伐齊中,被燕軍吞併了70座城,齊王僅剩下兩座城池,雖然經過田單的努力實現復國,但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從此以後連合縱抗秦都不敢參與,何況統一天下?

趙國則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與後來的邯鄲之圍中,被秦軍坑殺了大量精壯兵丁,造成了國內兵源與勞動力的大量喪失,其位於山西高原的領土也被秦軍相繼吞併,國力也大不如前。

秦國在秦王政即位以前(前247年),已經佔據了陝西大部、隴西、山西中南部、巴蜀、江漢、豫西等一大片領土,將近當時天下的一半,面對這麼弱的對手,即便秦王政實現不了統一,他兒子也會的,畢竟對手已經都太弱了。再考慮到秦王政在位36年的情形,即便秦王政再慢,也會把秦國版圖從當時天下的50%,拓展到75%,對於下一任秦王來說,統一就更不是什麼難事了,即便胡亥這種暴而不昏的君主上位,也能完成。

覺得本答對您有所幫助的話,還望點贊轉發支持一下

如果您有獨到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寒鯤


是歷史選擇了秦始皇,而不是秦始皇選擇了歷史。中國會統一是肯定的結果,割據亂局只是暫時的一種社會狀態而已。

中國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一個難以繞過去的坎。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思想的崛起,都是每一個時期變化的因素。

在動亂的時間裡,本就蘊藏著統一的趨勢了。天下動亂,成就的是英雄式的人物,但是受傷的總會是平常百姓。他們是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最容易受傷的群體。

百姓只求安居樂業,只求兒孫滿堂,不求功名利祿,不求達官貴人。但是他們只能想,而得不到這樣的結果。

亂世之中,往往被逼的反抗的一般都是百姓,百姓作為主力軍,他們的期待便是統一,然後過上一個安穩的生活。

春秋戰國,是各大諸侯之間的博弈取捨,說到底受傷的還是百姓。人心所向,攻無不破,戰無不勝。

歷史的結論,會是統一,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統一,即便不是秦始皇出現,也會有另外的人來成就這個千古一帝的美談。只不過我們今天的樣子或許又是另一番的景象了。

大勢不可違,小事事在人為。


看點兒歷史


秦始皇之前,中國並沒有"大一統"情節。這個"大一統"情節,肇始於秦代。在此之前,中國很類似於歐洲,是一個四分五裂的比較鬆散的小國聯邦。秦代之前,連語言文字都沒有統一,各地交流起來非常麻煩,如果不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又統一了文字,很可能會發展到文化不能直接交流的境地。即使是今天,北方人旅行到福建省,也根本聽不懂閩南話。但是,通過漢字,任何一個上過初級小學的北方人和福建人,也可以輕鬆的互相交流,不至於產生文化交流上面的障礙。而文化可以交流,則就不容易產生隔閡感。如果兩個地方一開始就很難做文化交流,大家都是互相隔絕的,長此以往,他們就形成了不同的種族,一直髮展下去,他們的文化,信仰都可以發展的截然不同,甚至是互相對立。比如,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他們都是一個老祖宗,從生物基因學上看,他們都是一個老祖宗的後代,但由於語言不通,文化隔絕,慢慢就變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種族。看看今天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他們甚至會彼此有深厚的矛盾,你認為他們會想統一在一起嗎?所以,統一文字,意義非常重大,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給華夏各地的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避免了產生文化交流的障礙。可以說,統一文字,是中國"大一統"情節的基礎。想要"大一統",其實就是想"文化一統"。如果沒有秦始皇,以秦國的國力,還是很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也依然可能會統一文字。只要文字可以統一,統一天下就有文化思想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