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纳兰词》中总是饱含愁思呢?

《纳兰词》是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作品,是他对短暂的生命历程的体验和感悟。他是大学士明珠之子,自幼便文武双全,聪明过人。他的一生虽然十分短暂,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却十分丰富,后世统称为《纳兰词》。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这样评价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词萌芽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繁盛于宋朝,到元代时期衰落,整个明朝时期更是找不出多少优秀的作品,清朝时期,词坛自宋朝后,又一次达到巅峰,呈现出中兴盛世。当时的诗词派别十分丰富,但纳兰容若却自成一派,遗世而独立。在纳兰容若看来,“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他的作品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真”字,看似出身名门,官高位重,可他的诗中却为何饱含着愁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词》。

如何看待《纳兰词》中总是饱含愁思呢?

一、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的作品风格与他的性格和身世背景是密切联系的,纳兰性德生活在清初的一个特殊的词人。明清易代之际,兽性高涨的清兵在中原、山东、江南大肆屠杀,“扬州十日” ,杀百姓八十万。然而刀枪历来杀不死文化,有着千年历史的楚国被强秦灭掉了,楚辞却风靡北方,强势引领了汉晋唐。南唐灭,李煜的词开启了北宋士大夫词的先河。金兵马踏洛阳、汴梁,烧杀抢奸,北宋变南宋,却有一批文化精英成长起来,接上了北宋文脉。

说他特殊,不单因为他是八旗子弟,他有显赫的父亲,是康熙皇帝的表弟,名列御前一等侍卫,却被汉文化彻底征服。更是因为他身处荣华,拥有别人一生都达不到的地位,却拥有多愁善感的性格,他善良而忧郁、忧郁而孤独,纳兰名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诗人为什么总是惆怅呢?惆怅是积郁的一种结果,是在漫长的时光中成形的情绪。一旦成形,便难消失,其他的生存情态会受它牵引,关于纳兰容若的早年心境,在他的诗词中体现的淋漓极致,可见,惆绪满怀、多情善感是词人性格当中非常突出的一点。 不仅如此,纳兰自小就体弱多病,19岁那年顺利通过会试后,他正要在殿试中大展才华时,却在考前突然患上了寒疾这一严重的疾病,身体被彻底打垮以致一度卧床不起了,对此他曾有两句诗描述这种由年轻气盛瞬间跌入低谷的失意心情:“紫陌无游非隔面,玉阶有梦镇愁眉。”他只能失落、痛苦地看着别人功成名就,万丈豪情、勃勃雄心第一次受到了深深的打击。其实比名落孙山更要命的是这次寒疾暴露了纳兰非常病弱的体质,这种体质也成为他日后成功路上的巨大障碍。

如何看待《纳兰词》中总是饱含愁思呢?

二、一身还被浮名束

纳兰17岁入最高学府国子监,18 岁应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9岁通过会试,22 岁通过殿试成为进士,这样的人生道路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可是正当他要施展自己的雄心抱负之时,却被安排做了康熙帝的贴身侍卫,大家都认为他深得圣宠,前途不可限量,可是伴君如伴虎,康熙帝为了限制明珠的权利,又岂会给予容若实权。容若的理想并不是这个看似位高、实则权虚的职位,而是在战场杀敌立功,他在《金缕曲》中就曾写道“竞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在随康熙出征的时候,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皇上,外人看来,他深的圣心,可实际上他觉得自己做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并没有价值的繁杂小事。这也是为何他的边塞诗别具一种风格的原因。眼前这虚华的浮名就像一把枷锁禁锢着他,使他一生都不能有所作为。

纳兰性德也深知统治阶级的荣华富贵的地位是不可能永远稳固不衰的。他曾感慨地说:“荣华及三春,长恐秋天至。”1676 年10月他随从康熙帝到过昌平,经过前明十三陵时写下的《好事近.马首望青山》言道:“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目睹曾经香烟缭绕的十三陵映照在衰草寒烟的秋日夕阳里,纳兰发出了“零落繁华如此”的慨叹,曾经这借大的明王朝,现在不也只剩下残垣断壁,那么而今繁华正盛的清王朝的“新丰猎骑”是否也会如前朝一样零落殆尽呢?在这样一个感伤的封建末世,哀婉凄凉之叹几乎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奋发的盛唐之音,这一点纳兰词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何看待《纳兰词》中总是饱含愁思呢?

三、自古忠孝两难全

另一方面,纳兰的父亲纳兰明珠是一个充满野心、利欲熏心之人,为了在朝廷中笼络人心、巩固地位,自然不少做一些贪赃贿赂之事,纳兰虽有心建功立业,却对父亲很多以权谋私的做法非常不满。但他又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天性,他明白侍奉父亲是他的责任。由此以来在他们父子之间存在着一道隐性而又不可逾越的鸿沟。自古忠孝两难全,在自己的内心和传统的孝道之间,纳兰努力平衡,内心必然有着巨大的隐忍和痛苦。

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写道:“就纳兰词的作者本人来说,皇室根苗,贵胄公子,少年得志,世代荣华,生为满人,根本不应有任何家国哀、人生恨。然而其作品却是极其哀怨沉痛的....这反映的不正是由于处在一个没有斗争,没有激情,没有前景的时代和社会里,处在一个表面繁荣平静实际开始颓唐没落的社会阶级命运的哀伤吗?”

如何看待《纳兰词》中总是饱含愁思呢?

四、当时只道是寻常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得意时可以作诗,失意时亦可作诗,《纳兰词》中描写最多的就是感情。与纳兰性德有关的女子大约有四位,一是他婚前的恋人,二是早逝的妻子卢氏,三位续弦官是,四是江南才女沈宛。世间只有颠倒配,哪有才子配家人?这四段爱情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这句词引用“韩凭”的典故,讲述了自己与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故事,这无疑是为婚前的恋人所作。

后来的纳兰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份单纯美好、令人倾羡的爱情,他的妻子国色天香,知书达理,更是他的知己。“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月明枕边看”是对他们美满爱情的真实写照。及时虽康熙出征沙场,千里之外的容若也时常将妻子放在心头,“遥想碧纱红烛畔,玉纤时为数归程”,远方的妻子也一定在每日计算着他的归程吧。可是好景不长,他们结婚后的第三年,卢氏死于难产。自此他便用诗词诉说着对亡妻的悼念,“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斯人已逝,以前看似是一件寻常不过的小事,如今回忆起来却令人寸寸断肠。

后来的容若与官氏是一种相敬如宾的状态,经过了前两段爱情的无疾而终、刻骨铭心,可能他的心里很难再住进第三个人。直到遇见了沈宛,容若才又接受了这样一个知己的陪伴,可是天妒英才,在两人相识的一年后,容若病逝,他的爱情故事也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如何看待《纳兰词》中总是饱含愁思呢?

结言

所幸,在清代这样一个相对停滞的时代里,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却未受到烂熟的汉文化过多的负面影响,依然以赤子之心感受天地万物,写出了那么多真挚纯净深沉的优秀词作。纳兰容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是清初词坛世上一颗别具一格的新星,短暂却又耀眼,时代、经历、性格造就了他别样的人生和独特的词风。王国维言“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他是一位真性情之人,他的作品都是个人真挚情感的迸发。纳兰容若在词史上,尤其是在清朝诗词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无法取代的。他的清丽婉转、他的自怜自殇、他的多愁善感、他的浓愁悲绪,都值得后人慢慢品读。“断肠声里忆平生”,感谢他在如此短暂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