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滅亡,人為其次,主要是天災

歷史上關於明朝覆滅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閹黨禍國魏忠賢折騰光了大明朝的底子,導致崇禎皇帝無力迴天;有人說是東林黨敗家,一頓窮折騰把大明踹進了懸崖;還有人說是農民起義奮起,李自成勢如破竹,吳三桂臨陣倒戈,引多爾袞入關將大明朝葬送。

其實這些原因都或多或少與明朝覆滅有一些關係,但這一些最多佔三成,剩下的七成,是遠比人禍恐怖無數倍的天災。

眾所周知,明朝是在1644年農曆三月份,隨著李自成佔領北京城,崇禎帝吊死煤山從而結束。

而當時的清朝還叫做後金,它當時雖然對明朝虎視眈眈,但是卻始終無法攻破大明王朝的寧遠防線,甚至清軍還在明軍火炮攻擊之下傷亡慘重。


明朝之滅亡,人為其次,主要是天災


可以說,壓倒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是國內的起義軍。

但是崇禎皇帝如此勤政,明末為何會起義軍層出不窮呢?因為天災!

封建王朝但凡有起義軍出現,一般就是老百姓吃不上飯了,所以才走上這一條路,李自成等人也是如此。

很少有人知道,李自成帶著自己的大順軍攻入北京的時候,北京城已經十室九空,猶如鬼蜮一般,這都是天災惹的禍。

據中國近代氣象學家竺可楨在《中國歷史上的旱災》曾說過:“除晉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別少者為明代,當時旱災之總數各世紀之冠。”


明朝之滅亡,人為其次,主要是天災


因為當時的明朝正處於“明清小冰期”,關於“明清小冰期”的時間,一直都有爭議,不過比較確切的時間,是從1550年開始1850年前後結束,在明末這段時間正好發展到了頂峰。

寒冷

也許很多人覺得,天氣變冷多穿一些衣服就是了,但是農作物而言,這是一場重大災難,農作物收成不好,人們就吃不上飯。

尤其是那些少數民族們,天氣嚴寒對他們造成的影響更是巨大的,就拿後金來說,他們賴以為生的是草原和牧場,氣候寒冷會導致牧草枯竭,水源乾涸,而喪失了生存環境的少數民族們,必然會揮師南下,尋找適宜生存的地方。


明朝之滅亡,人為其次,主要是天災


乾旱

古人云“大旱之後必有蝗災”,乾旱天氣不僅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更導致了蝗災的出現,無數的蝗蟲掠奪了人們僅剩的一點物資,以至於出現“地不能容人”的現象。

在《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中,就對崇禎年間的氣象變異情況有過詳細的記載:1635年“北旱南水,飛蝗遍野,多地大飢”,1640年“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1641年,全國“大旱、大蝗、大飢、大亂,人相食”。

瘟疫


明朝之滅亡,人為其次,主要是天災


崇禎十四年時,發生過一場歷時四年的大旱,而伴隨著大旱的,是一場席捲全國的鼠疫。

因為天氣的嚴寒與乾旱,導致百姓們沒有東西吃,所以就有人去挖老鼠洞,吃老鼠在早前盜下的糧食,甚至是有人直接吃老鼠的屍體,甚至是“人吃人”!這就導致病毒進入人體,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鼠疫。

據《明史》記載: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贅肉隆起,數刻立死,謂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間又有嘔血者,或一家數人病死。

這種被稱為“疙瘩病”的鼠疫,在崇禎十四年,傳到了北京,這就相當於開始摧毀明朝的根基,崇禎十六年時,開始大面積爆發。


明朝之滅亡,人為其次,主要是天災


人抱陽生在《甲申朝事小計》卷6中提到崇禎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錯雜。薄暮人屏不行。貿易者多得紙錢,置水投之,有聲則錢,無聲則紙。甚至白日成陣,牆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李自成率軍來京時,卻發現這北京城差點成為了一座鬼城。

可以說,崇禎當皇帝的時間裡,老天爺一直在和他作對,如果沒有天災的話,任憑那些東林黨人折騰,只要不把百姓逼到絕路上,就不會出現無數的起義軍,甚至是清人恐怕也不會這麼快南下,大明的戰鬥力也不會削弱這麼嚴重。


明朝之滅亡,人為其次,主要是天災


所以說,明朝覆滅,人禍最多佔了三成,剩下的都是天災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