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將名著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文學真的可以自由解讀嗎?

韓惜憶


莎士比亞創造了哈姆雷特這個人物,但他是這樣說的: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無獨有偶,同樣作為作家,魯迅是這樣說的:“《紅樓夢》是中國許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這名目的書。誰是作者和續者姑且勿論,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莎士比亞自然是希望讀者、觀眾像他那樣去認識和評價哈姆雷特的,魯迅作為對於《紅樓夢》主旨有著深刻理解的作家、思想家自然也希望讀者如他一樣去把握《紅樓夢》的“命意”。

可寫作和閱讀是不同的兩件事。

首先,不是所有讀者都具備作者的價值觀和思想水平。林黛玉是曹雪芹極力同情歌頌的,卻是一些務實和粗野的人膩煩的,如魯迅所言,焦大是不愛林妹妹的。

其次,讀者的人生閱歷千差萬別,對於世界對於作品的理解千差萬別。務實的人們會覺得賈寶玉就是一個廢物,大觀園裡的吟詩作畫就是不務正業。

第三,幾乎沒有讀者是抱著接受思想教育的目的去閱讀的,同時也不可能先看作品分析再去讀書,或者看完作品又去看作品分析。

因此,能夠統一認識的,僅剩下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和作家。

事實上這類人的認識也很難統一。

就是達成共識載入書籍的結論也有被推翻的時候。

愚以為,讀者對於名著的解讀,很難規範,但求不違揹人性和人類共同的價值觀。

在後工業社會、信息化的今天,認識多樣化多元化是後現代文學的特徵,窄化淺化名著或許出於價值解構,應該允許對於傳統價值的再認識,因為思想和文學的繁榮,最有害的就是因循守舊和強求一律。

當然,對於目的僅在標新立異引人注目以取得名利的奇談怪論和淺薄乖謬的無知妄說,應該加以反對。

作為著書立說向大眾解讀名著和編寫教材向學生解讀名著的文學家、教育家和學者們,當然不能任意窄化和淺化名著,但如題主所謂“淺顯化”和“淺化”是兩個概念,“淺顯化”應該是做普及工作,普及與提高,都是必要的工作。

如果擴大範圍,“名著”不僅指文學作品,還包括文化著作,則題主可能指某些雞湯化的現象,但愚以為只要沒有歪曲原著,對於文化的普及,還是有益的。


大悔憶智冰


隨著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近些年來提倡“全民閱讀”,愛讀書、讀好書的人越愛越多了。針對提出的問題:如何看待將名著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文化真的可以自由解讀嗎?我想談一談我自己的看法。

有一句話大家都知道;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一部名著,不同的讀者,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這跟讀者的文化水平、生活閱歷、社會身份等因素有關。比如《紅樓夢》,大多數人看故事,一般的年輕讀者可能關注的是寶黛愛情,有的人卻從中看出對企業管理有啟示的內容,紅學家們對《紅樓夢》從各個角度的解讀更為專業。所謂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般讀者對名著的理解,跟專業的文學評論家對名著的理解相比,視野肯定逼仄,見解肯定淺顯。但對一部名著再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你不能說讀者沒有從閱讀中獲益。就如同做生意,你一天賺十萬元是賺,他一天賺一百元依然是賺。不能因為他賺的少,就說他的生意有問題。所以說,對名著解讀的寬窄深淺,是讀者個人的事情。對名著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反映出一個讀者的閱讀能力尚需提高。一般讀者對名著的解讀儘管現在很淺顯,但在專業文學評論家對名著的解讀的引領下,相信他們的鑑賞能力會越來越高。

對“文化真的可以自由解讀嗎”這個問題,我認為在國家、民族、社會、倫理等因素認可的框架之內,可以多角度解讀。突破了框架,隨意解讀文化很容易出現錯誤的思想。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個人看法,請多批評![來看我]


滿目皆琳琅


自從網絡的出現,文化的傳播力與普及性更廣泛了,幾乎只要你願意讀書,就幾乎都能找到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來閱讀。全民普及文化,網絡功不可沒。如今的名著,對於受眾者眾多,看了都想就如今的名著作一番自己的解讀,這是好事。不能單純的說文學作品的深度與廣度被窄化,閱讀的受眾群體多元化,是全民文化素質的提升,無論文學作品多麼富有哲理,影響,都是來之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產物,是作家深入生活再進行藝術創作的作品,來之於民更應該福澤於民。對於文學作品的解讀,其實就是對自身文學作品欣賞的檢驗與提升,是自我提高的主動表現。或許受自身學識的影響,可能偏於一隅,流於膚淺,但這是小小的瑕疵。但是文學作品的解讀並不是信馬由韁的自我解讀,一定要符合作品的思想性與欣賞性,能抓住文學作品的靈魂人物,客觀,而實際的進行分析,做出有深度的解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全民讀書,全民思考,才是中國崛起的文化保障,也是民族騰飛的力量。


厚德載物健行天下


名著的問世和流傳,是作者對社會對生活情感集中的反映。文學源於生活、來自生活。名著問世以及得以流傳更是如此,如吳承恩所著《西遊記》正是根據唐朝和尚玄娤前往天竺國(印度)取經所創,文中分別反映西行風土人情以及艱難險阻和力克九九八十一難而獲得真經。《紅樓夢》在曹雪芹筆下也展盡了封建官僚大家庭和地主階級世態百象。對於讀者瞭解和認識當時社會及民生,分別在書中呈現出強實的細節。網絡遍佈的今天,人們瞭解社會,認知世界雖很便捷,但名著中的感情積累以及對生活認知的彙總都給世人留下豐富的智慧飽囊。因此將名著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既反映出無知,更表示不睿智。

文學根據文化高低之人,解讀也會參差不一,不盡相同的,普通百姓解讀足限表面,而文化水平高深之人解讀全面深刻而富有寓意。世界各地洐生的紅學會,就是解讀和研究《紅樓夢》的學術平臺,其聲音各出一韻,解讀藝術各持己見。當一部名著能夠形成廣泛的學術研究,可見藝朮之非凡。 由此不難看出,名著真的可以自由解讀。


巧看世間


首先回答:文學不能憑自己的意識觀念、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理想信念,不能憑自己的臆斷、臆測、臆想等自由解讀。所謂自由解讀只是相對而言,不是“絕對”而論。如果一些人“亂”解讀、“瞎”解讀等,很容易誤導讀者的思想與思維,很容易嚴重影響讀者的誤判、曲解甚至歪曲、攻擊、詆譭、侮辱、偏激、偏離等文學作品原有的思想內容、文學作品原有的價值和意義。

將名著窄化和淺顯化的解讀:具體要看因人而異,還要看是在什麼情況、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場境等的狀態下解讀,不能千篇一律,一概而論,不能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要分別區分對待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每個人的文化水平、水準,文化程度不一樣,對名著的理解、認知程度、層次、層面有高低;每個人的思想意識觀念、綜合素質、三觀態度、層次和境界等各種因素和原由,導致對名著或者同一名著的解讀,各有千秋、千差萬別、天壤之隔,有窄化,有顯淺化,這完全是一種正常現象,沒有什麼大聲小怪的,只能見怪不怪,習以為常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人家只有哪個水準對名著窄化、顯淺化解讀,怎麼能嘖怪人家呢…………

但是,不排除有些文化水平高的人,有意、惡意、肆意、故意對名著進行歪曲、窄化、顯淺化的偏激、偏見解讀。對於這樣一些人,不僅嘖怪,而且還要聲討,進行批評教育;完全是不人道的做法,完全是傷風敗俗的錯誤行為,敗壞文風、有失廉恥可惡…………


袁聰


此問題中,名著是主人公。解讀可以,窄化和淺顯化解讀兩種方式都可以,但是根本是要解讀哪一本名著?時代不同,所衍生的名著也不盡相同,所以並沒有一個具體的形式去解讀一本名著。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QMY秦銘宇


文學分為無數種,如果真是屬於名著,那就不能隨便解讀,因為其之所以會成為名著,是因為其中充分潤涵了作者的個人感情和靈魂,哪怕有一點點偏差,都有可能與作者的本意南轅北轍。

所以,想要解讀一篇好文,就必須先與作者產生共鳴,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看待問題,評論問題…

正如我的本段評論內容配圖一樣,也是充分包含了我的很多想要表達的東西及思想主張





醫國醫民醫世界


窄化和淺顯化名著只能使讀者粗知故事情節,對於深刻理解其主題,表達的思想,學習佈局謀篇,欣賞語言文字毫無益處。比如《聊齋志異》,譯成現代漢語就毫無可觀之處了!


東華舊夢


誰規定名著只給專家解讀?有書大家讀。曹雪芹也沒說《紅樓夢》只讓紅學家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