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李時珍就把野味的真相說透了,可惜不聽老人言

400多年前,李時珍就把野味的真相說透了,可惜不聽老人言

400多年前,李時珍就把野味的真相說透了,可惜不聽老人言

來自藥聖李時珍的警告:

對於吃野生動物肉類容易染上疾病這件事,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就已經被他詳細記載於《本草綱目》之中了,可惜,時至今日,有人不聽老人言!

鳥類

“諸鳥有毒”,“凡鳥自死目不閉,自死足不伸,白鳥玄首,玄鳥白首,三足、四距、六指、四翼,異形異色,皆不可食,食之殺人”;

孔雀: “肉性味鹹、涼,有小毒,人食其肉者,食後服藥必無效”;

烏鴉: “肉澀臭不可食,食其肉及卵,令人昏忘”;啄木鳥,“因食百蟲,肉有毒,不可食”;

水禽類

鴻鵝: “肉性味鹹,平,有小毒,食之腹脹腹瀉”;

鴛鴦: “肉性味鹹,平,有小毒,食後頭痛、頭暈,可成為終身疾病”;

鳧(俗稱野鴨): “性味甘、涼,身體虛弱者不宜食;

鶩(野鴨的一種): “肉性味甘,有小毒,尤以黑鶩肉毒重,滑中、發冷痢、腳氣,不可食”;

蝸牛: “性味鹹、寒,有小毒,肉不可食,食之捲縮抽筋”;

山蛤蟆 : “性味辛、寒,有毒,食之自然生火,出現狂熱”;

蚯蚓: “性味鹹、寒,有小毒,食之發熱起風疹”;

天螺: “性味鹹、寒,有毒,不可食”;

400多年前,李时珍就把野味的真相说透了,可惜不听老人言

獸類

豪豬(山豬): “肉性味甘,大寒,有毒不可食,否則傷頭傷身”;

野馬: “肉性味辛、苦、冷,有毒,煮食難消,多食生瘡患痢”;

豺: “肉性味酸、熱,有毒,食之,損人精神,消人脂肉,令人瘦”;

助鼠(黃鼠狼): “肉性味甘、臭、溫,有小毒,心、肝有臭味”;

熊: “肉性味甘、平,雖無毒,但有痛疾者不可食”;

水獺: “肉性味甘、寒,雖無毒,但食之引起血熱,消男子陽氣”;

鱗蟲類

鱗鯉(穿山甲): “性味鹹、寒,有毒,其肉甘、澀,味酸,食後慢性腹瀉,繼而驚風狂熱”;

石龍子(豬婆蛇): “性味鹹、寒,有小毒,食之可出現腹痛腹瀉”;

蚺蛇(又名南蛇、埋頭蛇)、白花蛇(又名薪蛇)、烏蛇(又名烏梢蛇、黑花蛇)、金蛇(又名銀蛇、錫蛇)、蝮蛇(又名反鼻蛇)、天蛇(又名四足蛇)等均為有毒蛇,“蛇膽性味甘、微寒,有毒;

蛇肉味性甘、澀,有毒;蛇頭毒人至死,不宜鮮品煮食,藥用也要經過去毒”;能鱉(又名三足鱉),“肉性味大寒,有毒,食之殺”。

400多年前,李时珍就把野味的真相说透了,可惜不听老人言

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說來源於野生動物。

儘量少養,更不能去吃!

對於大自然,我們需要多一些敬畏之心。

放野生動物一條生路,也給人類自己留一條生路。

來源:HH智庫(ID:HHzhiku)

400多年前,李时珍就把野味的真相说透了,可惜不听老人言

復工後一“罩”難求怎麼破?送你五個建議

全程錄像:外科醫生超市買菜,看他如何做到避免交叉感染

新冠肺炎可通過氣溶膠傳播?我們該如何預防?

病毒可否在超市裡的蔬菜、肉上存活?醫生解答來了

或為新冠病毒潛在宿主的穿山甲,到底是怎樣的動物?

3個案例告訴你,宅在家還有這些細節要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