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全部線下店,劉強東是如何跑贏“非典”的?

關閉全部線下店,劉強東是如何跑贏“非典”的?

文| 李偉龍

來源| Dolphin海豚智庫(ID:haitunzhiku )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線下零售業造成了巨大沖擊。原本日進斗金的購物商場也出現門可羅雀情景。除了關係到民生必需食品、生鮮超市外,絕大多數的實體零售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

服裝線下門店壓力倍增,優衣庫、H&M、無印良品、GAP等多個品牌都表示此次疫情對線下銷售產生影響,採取了暫時關店、縮短營業時間等“自救”措施;

在餐飲行業,西貝莜麵村,賬上現金流扛不過3個月,2萬多名員工待業;老鄉雞,因為疫情,從初一到初七6天左右,保守預測損失可能有2000多萬;樂凱撒披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目前已有近30%的門店暫停營業,銷售額下滑一半以上,現有銷售額中80%為外賣訂單,以上信息來源投中網。外婆家,天一亮就要支付250萬元,信息來源新京報。這些餐飲線下連鎖,也都面臨成本壓力大、現金流週轉難的生死存亡困境。

事實上,17年前的京東,作為中國最大的光磁產品線下代理商,在全國各地有十多家分公司,也曾經歷過這樣的至暗時刻。

如果說當時很多線下店是靠熬度過非典的,劉強東的京東則是主動跑贏非典的。

►非典下的劉強東困境

2003年,當劉強東正埋頭苦幹,準備沿著專業的大型連鎖店發展。按照當時的規劃,2003年要開到18家店,未來要開500家店,然而,非典來了。這一年的3月6日,北京接報第一起非典病例,3月13日,由於非典病情的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先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發出SARS警報。

關閉全部線下店,劉強東是如何跑贏“非典”的?

一時間,令人恐懼的陰影籠罩著大江南北,街頭行人稀少,依靠人流量聚集的線下零售業遭受重創。當時的中關村所有電腦都在降價,幅度已經達到30%~40%。

而就在中關村中,劉強東的門店一個顧客都沒有。短短21天,他虧損了800多萬。怎麼把貨賣出去成為了劉強東的難題。

關閉全部線下店,劉強東是如何跑贏“非典”的?

我們來看下當時劉強東手裡的牌和麵臨的困境:

經營規模:12家連鎖店,中國最大的光磁產品代理商。

主營產品:京東多媒體主營雅馬哈刻錄機,1000多元一臺,市面上主流產品400多元一臺。還有光磁產品和錄像帶轉制系統。

現金流:公司賬上不足三千萬人民幣。按劉強東的說法,只能支撐6個月,每月虧損近500萬。

盈利模式:薄利多銷,拿代理商返點;靠正品低價服務好引流,帶動其他有利潤的光盤商品。

面臨三大問題:

劉強東的刻錄機等產品不斷貶值。因為IT產品積壓越久降價幅度越大;

由於非典影響,線下店沒了買家,貨物全部積壓在辦公室賣不出去,無法靠薄利多銷拿返點;

不知道非典什麼時候結束,當時傳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結束。而京東多媒體的現金流只能支撐6個月。

面對這樣的困境,劉強東會如何做呢?

對於線下店,由於劉強東害怕員工感染,很快就把京東多媒體的12個櫃檯全部關閉。員工則有一部分在高速公路封閉前離開北京,另一部分則留在辦公室。

劉強東他自己則跑到人大西門超市,買了一堆火腿腸、方便麵、礦泉水,和6名員工留守銀豐大廈辦公室。隨後每天給大家做飯吃,吃完大家就在那裡發愁。想著再虧損幾個月,公司就撐不下去了。

當時劉強東想繼續下去,僅有兩個選擇,要麼賭一把,被動等待疫情結束;要麼想辦法主動出擊。

在大多數線下門店都選擇逼迫員工開店或者關店熬日子的時候,劉強東則選擇了主動出擊,他們開始開會討論如何才能把貨賣出去。

在這種大腦風暴下,有一天的飯飽午後,一位同事靈光一閃說,為什麼不通過互聯網交易呢?這樣就不用面對面了。

►試水網絡銷售

事不宜遲。劉強東動員員工開始在網絡上各個相關論壇發帖子,推銷光盤。當推銷帖子發到一個當時知名的CDbest論壇時,京東多媒體和劉強東的命運就此改變。

當時的CDbest版主在劉強東的推廣帖子下留言說,京東多媒體是他認識的唯一一家不賣假光盤的公司。正是劉強東5年的正品堅持和積累,換來了當日危機中的一句良言。

因為這句話換來了21名網友對京東多媒體的信任,從而讓京東邁出了線上零售的第一步。

就在京東成為線上零售巨頭之後,劉強東曾回憶道,“沒有那個總版主說的一句話,絕不會有京東電商。”

關閉全部線下店,劉強東是如何跑贏“非典”的?

營銷推廣是怎麼鋪開的?

劉強東與CDbest論壇達成一份協議:由CDbest幫助推廣拿提成。

隨後,團隊在論壇裡發起團購活動,還有通過 QQ 向有興趣的客戶推銷產品。當客戶下單後,最早負責京東多媒體線上銷售的李梅就筆錄客戶名單,等收到匯款,就按照客戶要求到倉庫找貨、打包,再通過郵政快遞發貨。最後還有一步,發短信告知客戶快遞單號。

這些在我們看來最簡單不過的營銷方式和線上交易發貨流程,在當時其實是不容易想到的。儘管當時已經有了亞馬遜,eBay,阿里巴巴,噹噹網。因為對於始終沒有邁出第一步的人來說,永遠都是不容易想到和做到的。

在網絡論壇和QQ上做團購,劉強東採取的依舊是低價戰術。通過不賺錢或者賠本來賣刻錄機引流,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流量款,然後設置利潤款,光盤按市場價賣來獲得利潤空間。這一現在電商人都熟悉的玩法,沒想到在03年劉強東就使用過了。

這些做法效果如何呢?

一臺市面價值上千的刻錄機,卻只要不到一千,甚至幾百塊就能買到。這大大給了網購用戶驚喜,一下子京東的口碑就傳開了。與CDbest的合作也異常順利,光磁產品銷量大增,而且用戶紛紛向京東訂購其它電子產品,例如 CPU、硬盤和 CD 機。公司的士氣慢慢恢復,“非典”造成的庫存也逐漸清空。

時間轉瞬即逝,8月份中國衛生部宣佈中國非典零案例。京東和劉強東終於在主動出擊中,跑贏了“非典”。京東多媒體線下店也陸續開業迎接客戶。

在這起死回生的效果之下,互聯網的力量第一次讓劉強東感受到了震撼。他開始對互聯網產生極大興趣。從那天后,劉強東就沒日沒夜地泡在網上,經常到了半夜還在發帖回帖。

隨著線上生意做大,2003年京東多媒體已經做到八千萬左右的銷售額,想要進一步發展客源一定得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個原因則是CDbest要的提成越來越高。

接受互聯網半年薰陶後,劉強東的想法也確實改變了,他決定做獨立網站。2004年1月1日,京東多媒體網站正式上線。

然而隨之而來的,劉強東又要面臨一次大的選擇。

►壯士斷腕,關閉線下實體店

1月15日,CNNIC發佈了截至2003年12月31日的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達7950萬人。這人數是什麼概念?已經快要突破8000萬人,也就是很快就能接近03年整個廣東省的人口。可見中國互聯網發展之快速。

然而,電商的熱鬧終歸是小部分人的熱鬧,線下零售巨頭對電商的態度依舊是看不起。當時的蘇寧和國美,依舊在搞開店競賽,全國跑馬圈地,線下連鎖的勢頭迅猛,讓人看不出半點放緩的意思。

京東多媒體線上線下的佔比,也是線上最猛。當時,京東12家連鎖店佔到公司銷售額的90%,利潤的95%。按照這個發展趨勢,京東有著清晰的商業模式,只要按照原有的計劃走,開設500家門店指日可待。

但在2004年年底,劉強東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關閉實體店,All in電子商務。這種轉型可以稱之為壯士斷腕,因為這意味著要放棄95%的成熟市場,去爭取5%的不確定市場。

關閉全部線下店,劉強東是如何跑贏“非典”的?

當他向京東六個部門經理徵求意見時,兩個支持,四個反對。網絡市場到底有多大?增速還能保持多久?沒有人知道。但劉強東就是這麼堅持,他們討論到凌晨3點,劉強東才說服4個手下。

在劉強東的一言堂和專注下,京東正式進軍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就這樣堅持到了2005年,中國電商的行情真正來了,京東才順勢起飛,成為國內的B2C電商巨頭。

而這一切,就起源於那個“非典”時期。如果當時的京東選擇繼續熬下去,而非主動出擊,如果……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只留下了劉強東的一句話:是非典成就了我,成就了京東。

►京東給我們的兩個啟示

第一個啟示,邁出第一步。

京東和劉強東是如何跑贏“非典”的?他沒有坐等結果,去賭一把、去熬,而是選擇主動出擊,邁出第一步尋求機會。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下,受到創傷的線上線下零售商,都不應該想著去賭一把疫情會很快結束,去等扶持政策,而是應該邁出第一步。這第一步對於線下零售商而言可能是嘗試線上微信群賣貨,可能是直播賣貨,這些之前從沒接觸過的新事物。

我們瞭解到,一些線下零售商,品牌商已經開始在微信群賣貨,“粉絲群”、“親友特賣群”、“VIP福利群”、“內購群”紛紛建立起來。一些商城還推出了“雲逛街”服務,集合了所有店鋪導購的微信名片。除了私域流量,一些零售商也開始嘗試直播賣貨,開啟了第一場抖音直播,快手直播。

據瞭解,鄂爾多斯集團旗下一品牌要求線下各個門店都建立自己的銷售群,每天安排幾場秒殺活動,日均銷量能達到平時店鋪的一半以上;太平鳥則是通過微信群、小程序和直播帶貨三管齊下,日均零售額超800萬。

正如他們所說,“我們想先動起來,再看效果,邊做邊改。”邁出第一步最重要。

第二個啟示,專注。

有人說,劉強東實際可以兩手抓,一手線上,一手線下。但現實告訴我們,劉強東之所以能把京東做起來,就是因為足夠專注在一件事上。線下業務很重,佔比很大,兩手抓的話絕對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動力再去摸索線上的玩法。

曾比京東還火的新蛋網的隕落就告訴了我們,一邊想要做國外電商,一邊想要做國內電商,讓創始人和員工的精神處於紛亂的狀態,沒有戰略定力的公司一定成不了事。

現如今,由於疫情導致的線下實體店無法開業。很多大牌線下店也紛紛湧進線上,做起了區域性的微信群秒殺活動。

但是,大多數只是把線上當成了避風港,等疫情風暴結束後,他們終歸會迴歸線下。問題在於,對線上的市場戀戀不捨,但又由於線下市場佔比太大,不願放棄。最後很有可能線上線下都做的馬馬虎虎。

京東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十多年來,房地產、外貿,賺錢的機會非常多,但京東依然選擇與零售相關,與電商相關的來拓展業務。這兩年的拓展B2B業務,也是以零售為基礎進行拓展。

總而言之,在自己實力不夠卻有志於把公司做大做強時,那一定要學會放棄,做出抉擇。要知道,選擇即放棄,專注才能成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