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的經濟政策與融資趨勢電話會議(華泰證券&億翰智庫)

2020年2月12日 15:30

主持人:

張化東 億翰智庫 地產首席分析師

主講人:張繼強 華泰證券 研究所副所長

無論是疫情還是其他事件,短期的衝擊一般來講更多的是情緒方面的衝擊,中期來說,還是會重新回到原有的軌道上去,所以我們會看到均值回覆,長期對我們的商業模式等各個方面有很大的影響,就會有一些新的模式的變化。今天主要說說短期和中期的影響。


一、疫情與2003年的情況有很大不同

首先跟大家說幾個東西:第一、像疫情這種比較低頻的不確定性衝擊,我們還是傾向於從歷史上找一下經驗,大家可以去看看相關的書籍,比如《大流感》;第二、人類進入城市化之後,疫情已經取代戰爭成為人類第一殺手;第三、一旦疫情出現,短期只能靠隔離,沒有準備好的藥物去治療,對於經濟方面就是一個休克式的療法,中期靠理療為主,當然有些藥物可以作為輔助;第四、疫情具有一個普遍性,內生有個基因,它不太容易出現,是一個長期現象,原因也很簡單,像這種流行病,尤其是現代社會,一旦長期存在,它就具有商業價值,然後藥物能開發,可能大家就活躍起來。比如說非洲的埃博拉,它長期存在,首先它傳播並不廣;在非洲的話,可能商業價值不明顯;當前的制度來看,開發疫苗還是比以前的速度快的多,所以還是個中短期的影響。

疫情一般有個普遍規律,從潛伏期到擴散期到爆發期遏制期再到平息期,我們現在處在哪個階段很重要,整好是爆發期到遏制這個階段,這是我們需要提到的一點,大家對這此疫情的基本判斷就是低配版的SARS加上加強版的流感,基本上它的流行和傳染的情況像加強版的流感,然後它的殺傷力和致病力像低配版的SARS。

我們再看第二點,就是大家還是不可避免的跟03年非典做一個對比,對經濟的衝擊也好,其他的也好,其實03年就是最好的樣本。它對經濟的衝擊主要包含這麼幾個方面,最主要是對消費的強烈的壓制作用。在這個過程當中,交通運輸、旅遊、住宿、餐飲基本上都是一片蕭條,然後我們這次採用的是物理隔離,所以在這過程中,經濟對應上就是一個休克療法,它不僅僅對消費有影響,對生產活動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2003年跟現在還不太一樣,2003年的時候,其實到3、4月份恐慌時,那時候大家都在工作崗位上,只不過出現之後大家都很累、很謹慎、很恐慌,所以就是大家以何種方式工作的問題,現在返工的環節還沒有完成,所以今年跟2003年還是非常不一樣,它現在的傳播範圍比2003年要廣。現在整個產業鏈跟2003年也不一樣,比2003年複雜的多。現在整個產業鏈可能串成串,以汽車製造來說,比如說中國的零部件如果不出來,韓國的很多整車廠商沒法開工,其實這也是現在整個產業鏈越來越複雜導致的一個結果,所以我們這種人為的隔離制度之下的話,就導致了整個第二產業也受到很大的衝擊,所以今年跟2003年還是非常不一樣,相比2003年,今年需求端的消費,供給端的生產,外貿都會有影響,大家知道自從世貿宣佈警告之後,很多國外的國家和文化對中國也有一定的限制,包括人流、物流。所以總體來看,相比2003年的SARS,今年疫情的影響範圍更大一點,我們只能期待時間上能不能更短一些。

2003年還有一些經驗教訓可以吸取。2003年的轉折點的出現也很有意思。當時3月份、4月份進入恐慌階段,但真正的轉折點其實有這麼三個事件,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第一個天氣轉暖,算是天時;第二個是人和;第三個地利,小湯山建成,那時候物理隔離還是個很好的辦法。現在天氣也開始轉暖了,強烈的政策動能也開始了,物理隔離也已經在做。

我們看到目前整個疫情從爆發到遏制,後面當然可能也會有一些小的反覆,但總體的趨勢來講,從這兩天數據可以看出已經開始有一定的效果。當然現在跟03年還是有很多不同的,第一點,第三產業的佔比已經提升到54%了,當年才34%,第三產業現在一片蕭條,影響也比當年大很多。第二產業剛才提到的一些,也比當年衝擊都要更大。第二點,現在的經濟週期跟當時不一樣,當時是上行週期,正好走出了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02年的時候美聯儲開始降息了,所以到03年的時候,中國的外需極其強勁,而且國內重工業化的過程已經開始了。所以當年肺炎之後經濟很快就好了,而現在的狀況只是一個企穩的初期。當下,我們打了兩年的貿易戰,之前還做了供給側改革,就好比一個人剛做完手術,然後處於比較疲憊的時候,剛剛有所好轉,但又遭遇了這次比較不幸的疫情。這就有點像比較疲憊的中年人還有點併發症,這時候又得了肺炎,所以這個疾病好了之後,他的復甦的過程也是會比較漫長。


二、政策的走向及趨勢

剛才講了跟03年的很多區別,我相信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疫情對整個經濟的殺傷力還是比較大的。現在政策的方面,大家也會特別關注,當然我們主要關注的是財政和貨幣政策。總體來講,我覺得現在政策也是在防疫和穩增長之間做權衡。從中央的角度來講,兩邊可能更平衡一點,但從地方政府角度,每個區域大家想法就不一樣,有的區域壓力比較大的時候,它可能就是把防疫作為重點政策,因為一旦擴散了,那就都完蛋。但從民眾的角度來講,我相信復工的衝動可能是越來越強,對於很多沒有現金流的人,壓力還是很大的。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這種矛盾隨著時間推移肯定是愈演愈烈,當然慢慢向復工傾斜。最極端的情況就是疫情控制不住了,最終伴隨人類成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了,就像流感一樣。這樣對整個市場來講,就會有比較大的衝擊,但不管怎麼說,隨著時間推移,大家復工的衝動一定會壓過防疫的衝動,我們也是希望能儘快的好轉。

在政策方面,財政方面已經開始有些動作了。03年的時候有一些政策,比如說當時成立了一個20億的叫非典防治基金,然後開始用專項資金用於防治疫情;包括對很多受影響的企業,採取了稅收減免、補貼等等,然後對民航、農業、鐵路都免徵了營業稅。當時那一年基建的話也做了一些,但沒有像今年這麼多。現在這些措施各地方也都在做,昨天財政部也發佈了一個消息,提前下達今年的地方專項債的額度,現在是1.29萬億額度,比去年還是要多不少的。估計在3月份之前就能發完。

在穩定就業、穩定增長的層面,可能財政政策基本上是以這種思路來做。但是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講,光做這些肯定是不夠的,因為現在地方的財政壓力應該巨大無比,同時稅收也會減少,收入在減少。我相信它對房地產的依賴度肯定是有增無減。

第2個貨幣政策,當然大家做二級市場的和做房地產的理解不太一樣,但總體來講,貨幣政策還是比較積極的,而且比較果斷和及時的。然後這次上週投放的資金還是比較多的,下週LPR的下調應該沒有任何的懸念,我估計這次可能長短端的LPR或者貸款基準利率都會下調10個點左右或者10個點以上。

很多人期待會不會有降準?那麼降準目前沒有出來,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一個就是現在降準不太合時宜,因為大家沒有開工,降準之後,錢也流不到企業的手中。第2點,一般來講春節之後有很多資金會迴流到銀行體系,這個時候不需要央行去投放。當然也要看疫情的情況,我估計三四月份啟動降準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像推動LPR繼續往下降的概率比較大,貸款等方面的利率還是往下調的。


現在從債券利率角度來看的話,二級市場缺資產的現象還是非常突出的,房地產企業比較倒黴,現在很難融資,但債券的投資者是嗷嗷待哺的,高收益資產現在非常稀缺。所以只要數據還可以,其實現在融資對公司都不是任何問題。只不過房地產企業因為行政的干預就導致不能放寬,反而其他的企業現在融資的難度極小,成本極低。目前來講,融資這方面除了房地產企業、民營企業外,其他的企業利率都已經很低了,並且是非常低的一個過程。我覺得繼續下降的空間不大,但是低利率的環境還是會保持。

第3個房地產政策,目前沒有了解到太多這方面的動向,我們的感覺就是房地產政策也在調整的邊緣,但總體基調也不會變,就是房住不炒。2003年房地產是一個偏過熱的階段,所以當時政策上沒有太多的跟進,後來整個房地產的銷量也沒受到太多的影響。投資和開工的話,在那一年的三季度還有所修復。這一次我們覺得打擊比較大,因為時點特別不好,返鄉置業這個環節基本上沒有了,對三四線的房地產銷量影響很大。短期來看一季度,我覺得房地產的銷量基本上處於枯竭、休克的狀態。這種情況下對房地產現金流來講,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不過2003年的經驗就是買房子這種需求,不太容易出現大的改變,後面還會回補回來的,但總體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我覺得放在現在這個時點,從中央來講,今年是比較關鍵的一年,對增長的層面,求穩的心態還是比較重的,所以我估計不太允許經濟斷崖式下降,對房地產來講,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不會再加碼。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講,財政支出在增加,財政收入又不行。這種情況下,對房地產的依賴度,尤其是賣地收入的依賴度還是比較強的。所以我覺得今年局部的微調可能會更多。從金融的角度來講,我估計LPR後面就不太會區分短、中、長,到長期基本上都降,不會再歧視房地產總體來講,我覺得房地產需求在二季度還有所修復,房企需要把握去化這一個階段,尤其是修復性的去化還是有可能的。但剛才也提到了,大的房住不炒的概念基本不會有太大動作,尤其疫情沒有嚴重擴散的情況之下,我覺得還是局部調整


三、對經濟和行業的衝擊及投資機會


對經濟衝擊的程度,還有行業怎麼判斷,稍微給大家鋪墊一下。我們也不是專門做這個的,也要看看科研機構怎麼講,比如具有代表性的鐘南山等這些專家,他們的看法是短期看到了成效,但還不能高興的過早,因為整體數量還是增加的,至少要等到2月底。2月底過去之後,整個情況可能會好一點,現在看到一些好的跡象,還不能掉以輕心。如果按照這個時間段來判斷的話,第三產業在一季度肯定沒戲,大家現在已經沒有太多分歧了,現在的關注點都在第二產業,所以大家對復工的關注度都很高。通過我們跟蹤的高頻數據來看,復工的情況不理想,從人口的流動來看的話,只有往年的18%,是非常低的水平,說明可能很多人還沒有回來。

當然,如果只看這個數據有點太悲觀了,但從很多企業的實際開工情況看,企業是在分批有序的復工。現在真正復工的主要是重大工程民生的項目,還有一些對經濟貢獻度比較高的企業,其實已經在復產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像學生這種經濟附加比較低的,且聚集效應比較強的最晚開工,這部分人現在完全沒有回來。所以說往年人流伴隨著很多學生返校潮,所以如果把學生、第三產業等排除在外,我認為這次復工大概率應該在40-50%,這可能是比較公允的判斷,也沒有悲觀到說只有18%。下週的情況特別重要,因為這個數據不好,我估計下週返工的壓力就會明顯增大,可能會迅速攀升到40-50%,整個開工就變成60-70%,這樣的開工情況可能性比較大。我們主要通過跟蹤鐵路運輸的情況、微觀調研等路徑得到對開工情況的判斷。

對經濟來講,今年基本上是低開,一季度挖個大坑,挖坑的幅度至少在1.5個點以上。就目前的復工情況而言,我估計一季度GDP增速在4-4.5%之間。如果下週復工以後還不好,可能影響就非常大了。我們認為二季度基本上可能會反彈到偏正常的狀態,但第三產業還會有點小影響。因為現在市場很多行為習慣一旦形成之後很難逆轉,所以可能在三四季度才會真正恢復到正常狀態。所以我們認為二季度基本會恢復到正常狀態,甚至有一點壓抑性需求在二季度或三季度還能表現出來。四季度略微的再小回落一下,我們認為今年GDP增速的基本結構就是低開、反彈、再回落全年大概能維持5.5-5.7%,應該說就非常不錯。

從我們目前的微觀調研情況來看,現在企業復工面臨四個問題:第一是工人回不來;第二是缺必要的物資;第三是整個產業鏈可能一個環節跟不上,大家都無法復工,其他的領域沒法恢復;第四主要在流動性層面,或者資金層面的一些壓力。

從目前瞭解的情況來看,疫情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是第三產業,像住宿、餐飲和旅遊等行業。現在第三產業裡中小企業的壓力非常大,而且這個行業是吸納勞動力最多的一個行業。目前來講,中小微企業第三產業肯定是重災區,包括房地產也是受傷比較重的行業,尤其佈局三四線城市或者佈局商業地產的企業,估計壓力都非常大。

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有一些受益的行業,疫情加速了這類行業的趨勢,比如說線上教育、雲視頻、在線辦公、醫藥或者相關器材、物流和線上娛樂。當然我們自己也非常擔心,千萬不要產生一些次生風險,什麼是次生風險?就是本來危機來自於疫情,最後你發現真正的危機不是核心的疫情,而是出現在其他方面。

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是現在全球產業鏈中本來就有一部分想轉移出中國,這次疫情之後,這類企業就有更強的動力,即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樣的話會導致我們很多產業的流出、產業鏈流出。尤其像中低端的產業,可能真的就去尋找印尼、印度或者越南等等替代品了。第二是在這過程中失業率的風險非常大,因為中小企業包括第三產業都是就業壓力特別大的行業,所以在這過程當中,我們特別擔心出現失業潮。第三是失業潮如果真的演繹出來的話,對整個社會的穩定,尤其對我們房地產甚至債務的危機都有可能會引爆,比如說居民部門或者企業部門真的還不起債了,現金流斷了,這時候債務的風險就會暴露出來。

所以不管怎麼說,今年的整個宏觀經濟還是會面臨非常大的一個挑戰。不僅僅是中小企業、第三產業,包括我們房地產在內,都面臨非常大的一個挑戰。所以我們也希望疫情越早控制越好。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一是疫情本身,疫情在2月底會不會因為返工又帶來一波小的反彈或者高峰,這個值得關注。第二個是從中央到地方到民眾,大家的訴求是不一樣的,中央是兩者要兼顧,而地方的側重點可能就是防禦,短期來講民眾可能更傾向於復工,這三者之間如何權衡?

整個經濟下行壓力越大,房地產的政策方面做微調的可能性就越大,這是一個好消息,希望都能渡過難關,才能享受後面政策的變化,至少利率在衝擊之下預計會往下走。

因為全民在家炒股,大家對整個股市的關注度各方面還是不錯的。但其實就當下的環境來看,還是需要衡量一下,等基本面更明朗之後,會有一個新的變化。所以相對來講,如科技、基建、新能源汽車等,還有一些個別的板塊,如醫藥、線上教育等。總體來講,我覺得還是可能會有持續表現的一個源頭,所以經濟雖然不好,但是從市場的角度,從股和債的角度來講,流動性非常好,這個過程當中有些機會可以挖掘。

問答環節

Q1:整個政策空間和有效性是不是足夠的?也就是說,如果繼續變化的情況下,是不是有足夠的政策或者有效的政策能夠把這個局面給扭轉過來?

A1:第一,看政策的目標是什麼,因為今年是比較關鍵的一年,年底GDP翻番,要求GDP增速要達到5.6%-5.7%,所以在疫情的過程當中肯定也要兼顧,從領導人的角度來講,不能說疫情出現之後,年底就可以不達標,肯定還有這個訴求。

第二,逆週期的調節,政策方面也需要發力。所以我覺得要看疫情對經濟衝擊有多大,偏離目標越遠,政策的力度肯定越大。目前就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房地產政策這三大政策,現在能看到的就是,財政政策存在調控的空間,且效果立竿見影。比如在貿易戰的過程,儲備了一些備選的東西,如特別國債等,在必要的時候,我估計有可能出來,當然現在說不好,我覺得還沒有逼到這個份上,但是我覺得逆週期的調節,包括財政數據的增加,地方專項債的提前下發,財政政策肯定是衝在前面的,貨幣政策起到很強的配合作用,包括利率已經調整,流動性總體來講非常穩定,如果再加上一點房地產的政策微調,

目前來講,比如這周能穩住,2月底疫情不要再出現大的反覆,我估計達到年底5.6%-5.7%的目標還是有希望的。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主要的手段可能是,政策方面增加一點點力度,地方專項債多發、提前發,然後再配合貨幣政策。如果疫情繼續下去,後面的壓力會更大,因為財政政策的調控力度畢竟有限,不能無限的擴張,而且有效性也不強,這個時候房地產政策會更有效,當然房地產也許是政策層面就不願意放鬆的,無奈之下,限購、限貸、利率等都可能會做出調整。


Q2:本次疫情對居民收入或者居民收入的預期會不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A2:我們覺得影響還挺大的,但是我們沒有專門預測。第一,這次復工的時間比較晚,尤其是越低端的工種,如臨時工的問題可能越大,因為這個過程中他沒有工作,還得找工作,他的收入會受影響。第二,大量的勞動力的需求都是在第三產業和中小企業,如果一直不開工,可能沒有收入,很多企業可能就倒下了,這不僅僅是一兩個月沒有工作的問題了,這個對大家關於收入的預期也會有影響。

第三,如果消費功能比較弱,所有行業都會受損,而盈利都在下降,或者說收益率在下降,對農民工、臨時工這種影響是最大的,然後慢慢向其他領域擴散,所以大家對整個對收入的預期都是負面的。當然要看疫情演繹的時間,如果比較短,3月份平息、4月份結束的話,影響可能會小一點,如果拖的時間比較久,衝擊也會更大。但收入的增長與GDP相關度較高,但我估計今年GDP增速已經放慢很多了,一般來講差不多8%左右,今年估計接近7%~8%,但是收入我覺得可能就要單位數了,很可能導致這樣一個水平。

Q3:如果一旦出現了比較壞的影響,那還有什麼相關的手段嗎?除了剛才說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房地產政策之外,能不能說的稍微具體一點?

A3:這種問題可能也具體不了,可能很多領導人也都不知道怎麼做。大家都是遇到事情之後去討論,然後最後更換建議,當然地方政府政府也會出很多建議。比如說最壞的情況,發現傳染率特別高,比如日本的農場,現在已經傳染超過170多人了。有個段子我覺得寫的挺好,以前我們知道誰是鬼,哪個地方出來的我們要嚴控,後面我們就不知道了,都潛伏在人民群眾中了,這個時候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我們之前說4、5月份天氣好轉之後疫情會有下降,但是就像新加坡一樣,那裡天氣比我們熱多了,可是還是有。可能到後面又發現致死率沒有那麼高了,最後就只能接受了。逼著你去做一個權衡,到最後就只能去接受它。現在防控動員已經做起來了,很長時間我們都會在防控之間做一個權衡,從地方政府來講,流轉起來就更難,而且從中央的威信來講,不輕易的撤除。從個人的行為偏好來講,避險的情緒也會比較強。從全球產業鏈來講,加速離開中國的可能性也會比較大。如果這種情況開始出現的話,那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了,那就是社會穩定問題了。這個時候整個取向就不同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可能包括房地產都會在放鬆,這個之前也是做過。比如在金融危機的時候,社會穩定是最重要的,主要讓大家能穩定住,先把經濟和社會穩定住,那就夠了。在那種極端的情況下,就不要談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在那種情況之下,貨幣政策持續放鬆,房地產政策把該取消的都取消了,因為那時候再不取消都要崩掉了。

可能社會穩定的政策,比如就業的政策,補貼方面的政策,這種比較微觀的政策,出的更多一點。目前我們只能談到這裡,確實談不了特別細。我們整理了一張表,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另外,北京、郴州、深圳等等各地也都在出一些具體的地方政策,那個也可能更細一點。


Q4:這幾年棚改政策逐步撤出了,會不會由於今年整個經濟環境的政策目標是小康年,從而加強地方債?但是實際上地方債可投放的領域又相對來說比較少。有沒有可能棚改政策會繼續重起,您覺得可能性大嗎?

A4:我們認為棚改並沒有停,棚改現在是和老舊小區改造放在一塊。現在不怎麼單獨提棚改,棚改整個量也少。這也不光是一些政策傾向問題,現在好做的棚改也不多了,所以自然它的動力也就弱。我們聽說,基本上棚改和老舊小區放在一塊,儘可能一起來做。我覺得目前政策重心,都還是以老舊小區改造為總體重心來提的。因為畢竟總理剛剛提了一個新的說法,所以大家都很重視。但是老舊小區改造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它不像棚改,最後賣地至少還能還本。老舊小區改造往往它就更像一種財政的支出,他沒有現金流回流機制,所以難度特別大。

怎麼辦呢?我估計做還是要做,第一,地方專項債會不會在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時候,適度的放開投向要求?因為現在財政部和發改委管的都很嚴,必須要投到基建當中去。但是現在扶貧的是可以做的。所以我估計後面防疫也可能列入這個投向當中。這樣的話以防疫的名義能夠做一些類似的,如老舊小區改造,這個可能性是比較大的。我們也建議地方專項債門檻放低。

第二,官方智囊也在提,能不能說以國開或者政策性金融為依託或者平臺,來做一些類財政或者公益性的一些事情,比如像老舊小區改造、棚改等。類似當年棚改,央行提供PSL,然後以國開的名義去做。這也是一個思路。反正能增加就業,還能拖住經濟,還能改善民生,所以我估計棚改是一部分,但可能很難恢復當年的狀態,基本上跟老舊小區一起做,這種可能性挺大的。


Q5:新冠疫情發生後,境外投資者對中國投資的信心是怎樣的態度?

A5:這個是國內投資者特別關心的一個話題。尤其是上週第1天開盤的時候,大家都特別關注北上的資金會不會大幅撤出,低開的時候大家都很擔心,覺得好像外資要跑。其實沒有,後來發現還是有比較大的外資巨頭流入。但上週後半段的話,北上資金的確又流出了。第一,據說這次為什麼股市沒有推遲開盤,是因為中國加入了很多MSCI指數。如果任意地調整交易日的話,對海外資金影響比較大,綜合權衡,或者說這至少是其中一個原因,最後就沒有推遲開盤。所以我們復工都是不早於2月9號,但股市在上週一就開盤了。第二,從頭兩天跌得最慘的情況來看,外資是流入的,而且從我們客戶銷售反饋的情況來看,外資機構對國內的疫情的看法沒有我們悲觀,至少沒有我們朋友圈裡悲觀。

從上週的後半段來看,就不太影響外資流入了,甚至創業板還創新高。一般來講都會很忐忑,因為畢竟疫情還是偏負面為主的。還有第4個角度,你也可以看一下匯率,總體來講還好,沒有看到比較惡劣的情況,本來我個人都覺得有可能會衝到7以上,但這次還好,在7附近基本上就穩住了。所以我覺得疫情對外資肯定是負面的影響,但是外資總體來講沒有看到大量流出,甚至階段性流入,所以目前來看情緒還算比較穩定,這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情況。


Q6:京津冀區域目前受疫情影響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A6:這波疫情的衝擊它跟2003年不一樣,因為2003年主要是在廣東、北京還有山西這幾個區域,所以在這幾個區域影響比較大。這一次基本上都圍繞著武漢,然後向外輻射的,當然有幾個區域是比較特殊的,比如像黑龍江等等,但基本是圍繞著這個區域來轉的。所以我們覺得如果從區域角度來講,影響相對大一點的還是武漢周邊的幾個。

但是後面的話,我們覺得下一步相對風險大一點的,主要還是珠三角和上海。因為每個區域它的連接程度是不同的,京津冀這一帶相對來講,聯繫還是松一點。為什麼廣東、深圳、上海壓力要大一點?廣東這塊主要就是人口流動,湖北還是向這個區域流動的稍微多一點。湖北限制解除之後的話,下一步關心的就是疫情稍微重一點,像河南,這個區域它可能流向上海和深圳的要多一點。上海相對好一點,因為上海的醫療條件等各方面,總體來講相對發達,北京也是一樣。但是反倒是深圳壓力更大,因為深圳真正醫療條件本身相對較差,這麼多年來一直供不應求,也沒有特別出色的醫院等等地方。當然每個專家的看法都不一樣,但我們心目當中認為深圳的壓力是最大的,其次是上海,最後是北京。因為武漢或者周邊的區域,對京津冀的輻射程度是要弱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