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靖康之变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

前言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优秀、最持久的诗歌文化,特别是我国的古典诗歌,从《诗经》开始,绵延数千年而不绝。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时代的体裁交相辉映,为整个人类的文学艺术宝库贡献了一串最耀眼的明珠。这其中,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唐诗又尤为杰出,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然盈不可久,高峰后不可避免会迎来滑坡,这也正是宋人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唐人已经把诗写得尽善尽美了,那我们该写什么呢?

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宋人自不甘屈居唐人之后,因此除另辟蹊径将“词”发扬光大之外,于诗之一道,也别开生面,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宋诗风格。宋诗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江西诗派,正如无李杜不唐诗一样,言宋诗则必言江西诗派,但历来对江西诗派的研究大都围绕“点铁成金”这一理论以及江西诗派的影响力而展开,较少涉及江西诗派自身前后风格的嬗变。今天,笔者便从靖康之变这一历史事件入手,试论靖康之变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

论靖康之变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

靖康之变发生前繁华的汴京

江西诗派诞生原因——摆脱被唐诗统治的恐惧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曾说:“前人之述备矣”,说的是关于岳阳楼的诗词文章已经很完美了。此言不仅可用于形容当时的岳阳楼,亦可用于描述北宋诗坛的尴尬处境:唐人之诗备矣!唐诗不仅写得好,还写得广,闺怨、边塞、沙场、山水、咏物、游仙、送别、爱情……等等等等,凡能想到的题材,唐人都写过,还写得特别好,这导致宋人几乎无诗可写,于是北宋初期,矫揉造作、情感僵硬的“西昆体”大行其道,虽然不乏王禹偁、寇准、林逋等较为出色的诗人,但整个北宋诗坛大有倒退到六朝时的迹象。

时势造英雄,就在眼看宋诗要彻底沦为笑柄的时候,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文学大家相继出现,把宋诗从坠往深渊的路上给拖了回来。但他们能写出好诗,主要依赖于他们各自的才华,这种才华是天生的,别人学不来的,一旦没了他们,宋诗还会继续坠落。那有没有一种作诗的方法,能够让更多的人学习效仿、从而让宋人摆脱被唐诗统治的恐惧呢?正是在这种需求之下,江西诗派应运而生。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二十余人于其上,而这些人作诗皆与黄庭坚一脉相承,此外陈与义、曾几、吕本中等人也被归为江西诗派。后来,因江西诗派成员皆效仿杜甫,因此将杜甫视为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则称三宗,乃有一祖三宗之说。

论靖康之变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

江西诗派一祖三宗

黄庭坚为了突破唐诗窠臼,创造了一套自己的作诗理论和方法。首先是追求用典,力争做到“子美作诗,无一字无来处”。但同时他又指出,用典不是原样照搬,而是要化用成自己的语言,注入自己的才华和思想,使原来的字句焕发新的活力,这便是所谓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意即要么借用前人的字句,要么借用前人的内涵,把它们化用成自己的东西。同时,黄庭坚特别讲究作诗的章法,整个创作过程和思路都有固定的套路,其他人能够轻松效仿。

靖康之变前后,不同诗人诗作风格区别

经黄庭坚开创,由陈师道、陈与义等为首的人加以发扬,北宋文人突然发现,虽然他们学不来天纵奇才的苏东坡,但可以学黄庭坚呀!虽然这样写诗不敢说一定能与唐诗并肩,但至少其下限有保障,再不济也比天天拾唐人牙慧或者无病呻吟的西昆体好得多,于是许多人开始争相效仿,江西诗派的诗风顿时蔚然成风。但就在江西诗派开始席卷整个北宋诗坛的时候,靖康之变发生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非常巨大

,我们先来看一看靖康之变前的江西诗派诗人和靖康之变后的江西诗派诗人作诗风格。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寄黄几复》——黄庭坚


史载黄庭坚卒于1105年,在靖康之变发生20多年前就去世了,这首《寄黄几复》是他的代表作,也非常能体现他的作诗理论和风格。首句便用《左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之典故,后面更是连用寄雁传书、家徒四壁、三折肱而为良医等多个典故,正应了他“夺胎换骨”的理论。

论靖康之变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

黄庭坚雕像

这首诗构思精巧,拥有极高的语言文字艺术造诣,尤其是颔联历来被奉为名篇佳句,有一种清丽脱俗的韵味。但这首诗整体上看依然人一种拗峭峻拔之感,尤其是尾联和颈联,模仿杜甫风格的痕迹非常明显,虽已有杜诗的八成韵味,却略显晦涩。总体而言,这首诗更多的体现了诗人的“学识”而非“才华”。这也正是江西诗派乃至整个宋诗有别于唐诗的地方:学识有余而才华略逊。我们再来看另一首江西诗派诗人在靖康之变之后所写的诗: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寓居吴兴》—— 曾几

曾几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之师,亦是江西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此诗作于靖康之变发生后、诗人寄居于浙江湖州之时。与前文的《寄黄几复》类似,开篇第一句变用到了《左传》中楚囚之典,第二句又引《世说新语》中王导“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语。颔联、颈联、尾联亦各有出处,是很典型的按照黄庭坚那套理论所写出来的诗。

但同时,这首诗又与黄庭坚不同,缺少了黄庭坚刻意追求“奇崛”的味道,显得更加平淡、自然,仔细品读,不再给人冷峻、峭拔之感,平铺直述,道尽了乡愁和哀思。仔细品味两首诗的差别,可以很明显体会到,经历了靖康之变这一重大变故,虽然同样是采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作诗方式,但诗人作诗时少了那么一点一定要在字句先声夺人的感觉,更倾向于通过平淡的语句让人耳目一新。

论靖康之变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

黄庭坚书法作品

同一诗人在靖康之变前后诗风的变化

比较了江西诗派内不同诗人在靖康之变前后所作之诗的风格差异,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同一位诗人在靖康之变之前和之后所写之诗的风格变化。先来看这一首: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以事走郊外示友》——陈与义

陈与义是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一,生活于两宋之交。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认为不应该将他划为江西诗派,但亦承认陈与义非常推崇苏轼、黄庭坚与陈师道,可见,陈与义位列江西诗派“一祖三宗”还是有一定道理。陈与义生于公元1090年,此诗当作于1119年,离靖康之变发生尚有将近十年时间。

论靖康之变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

钱钟书先生与《宋诗选注》

此诗与前文黄庭坚《寄黄几复》风格类似,首联与颔联偏于平淡清丽,至颈联则突然转向峭拔冷峻,颇有一种崎岖不平的质感。但这也正好与此诗想表达的意思相贴合,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抱负难酬的怅惘愤然。此诗也先后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令狐楚《塞下曲》、杜甫《太平寺泉眼》、《后汉书·王良传》等多个典故,综合来看,是一首典型的受了江西诗派法度影响写出来的诗。我们再来看另一首:

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伤春》——陈与义

此诗作于建炎年间,彼时宋人已将长江以北拱手让于金人,宋金交战正酣。此诗几乎句句用典,正应了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之言,但整首诗的风格却显得慷慨悲凉、雄阔壮浑,读起来更加大气磅礴,不再有江西诗派那种晦涩硬拙的小家子气。陈与义虽是学江西诗派之诗,但此诗已经有了一丝唐诗的韵味。

概而言之,像陈与义这样的江西诗派诗人,在经历了靖康之变以后,其作诗方法仍然没有脱离江西诗派理论的藩篱,但在风格上,已经开始“去奇”“去崛”,转而追求“平淡”和“自然”,因此也就少了一份矫揉造作,多了一丝真情实感。

论靖康之变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

陈与义作诗

结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我国古代许多文人所背负的一种使命感,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客观规律。国家动荡、山河破碎之时,诗人身处乱世,其诗作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靖康之变作为我国宋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整个汉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此言不假,唐人造就了诗文化的万千气象,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佳模板,却也逼得所有后世诗人向唐诗低头。

宋人不甘俯首,于是有了宋词,有了江西诗派。可以说,江西诗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能不落唐诗窠臼的作诗思路,但也因此留下了“学识有余而才华不足”的弊病。靖康之变的到来,一定程度上给江西诗派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江西诗派终究还是被人所抛弃,于是出现了四灵诗派、江湖诗派等。但江西诗派对两宋诗坛、对中国古代诗歌以及艺术审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钱钟书《宋诗选注》

张百山《宋诗散论》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