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致航司損失70億美元 ,“新冠”影響或更嚴重

全球民航訊2月12日消息: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取消了往返中國的航班,全球航空業面臨著巨大的經濟損失。此次疫情衝擊造成的行業損失很有可能比2003年“非典”更為嚴重。


  新冠肺炎在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的死亡病例數已達到492人,其中大部分為中國人。包括中國在內,受疫情感染國家已達25個,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24,500人。(譯者按:截至2020.2.12,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達1,116人,疫情感染國家達25個,全球確診病例達45,201人。)


  鑑於疫情影響,當前已有十幾家大型航司取消了往返中國大陸的航班。一些國家相繼採取管制措施,禁止曾經到訪中國的非本國人入境,還有一些國家則告知本國公民不要到中國去,如果可以的話也不要從中國離開。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數據,航空業上一次遭遇這種重創還要追溯到2003年。當時,“非典”爆發給亞太地區的航司造成了約60億美元的收入損失,北美航司損失約10億美元,歐洲航司遭受影響較小。全球航空客運徹底恢復花了九個月。


  來自權威評級機構Morningstar的分析師Ivan Su認為,此次新冠疫情造成的行業損失“必然”會超過“非典”時期的70億美元。


  全球航空業在去年的總收入為8,380億美元,相較於非典時期,今年預計會產生更多虧損,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2003年以後,選擇乘飛機出行的中國旅客數量激增。無論是中國航司,還是中國航空業,都得到了空前發展。另一方面,此次疫情造成的航班停飛和旅行警告的持續時間可能會超過非典,這也給國際航空公司帶來壓力。


  龐大的航空市場


  根據新華社和惠譽國際評級(Fitch Ratings)的數據,2019年中國民航完成旅客運輸量6.6億人次,是2003年的7倍多,其中絕大多數為境內旅行。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民航的客運量增長幅度遠遠超過全球水平,後者從2003年的17億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42億人次。


  惠譽國際評級的一份報告顯示,2003年4月非典期間,全球民航客運量同比下降18.5%,亞太地區同比下降了將近45%。


  而這一次,情況可能會更糟。此次疫情爆發恰逢中國農曆新年。為遏制疫情蔓延,中央政府採取了強硬措施封鎖城市,數百萬中國人民因此取消了假期旅行計劃。據官方透露,春節首日的民航客運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1%以上。


  拋開農曆新年的因素,中國市場在全球航空業中也佔據著愈發重要的地位。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目前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場,2019年全行業營收達到1.06萬億元(1,510億美元)。


  Shukor Yusof是馬來西亞航空顧問公司Endau Analytics的主管,他表示,如今的中國三大航(國航、南航、東航),其規模較2003年輕鬆增長了5至6倍。而在2003年,這三家航司則遠遠敵不過當時國際上的大型航司。


  中國最大的航司南方航空去年第三季度的營收為人民幣437億元(合62億美元)。與之對標的美國最大的航司達美航空同期的營收為126億美元。


  旅行限制&航班停飛


  多國發布旅行限制令也給國際航空公司帶來壓力。


  Shukor認為,由於中國是世界經濟的引擎,航空公司在如今受到的衝擊要大得多。他還表示,這次美航、加航、英航等航司取消航班的規模是“前所未有的”。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鑑於此次旅行禁令很早就開始實施,並且似乎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這一次的疫情應該會更加嚴重。”


  “非典”時期,世衛組織在2003年3月中旬第一次發出了緊急旅行警報,當時距離首例病例報告已過去將近5個月。同年的5月和6月,香港和北京的疫情分別得到了控制,世衛組織也相繼解除了針對兩地的旅行警報。


  Ivan Su透露,“非典”期間多數航班都持續停飛了兩個月左右。


  香港國泰航空是受到影響最嚴重的航空公司之一。在非典疫情高峰期,該航取消了42%的航班,日客運量從3.3萬人次降至約1萬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