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另一首離別詩,與“天涯若比鄰”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王勃的另一首離別詩,與“天涯若比鄰”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麼?有的人說是失戀,有的人說是與親友生死兩隔。但不論是哪一種形式,其實都是離別的一種,只不過一種是生離,一種是死別罷了,因而杜老夫子才會留下了“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這樣令人痛斷肝腸的詩句。

相較於死別而言,生離或許更加溫和一些,但帶給人心的折磨和痛苦卻絲毫不會減弱。正是因為離別為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帶來了深深地震撼,所以從古至今才會有無數的文人墨客從中醞釀出濃郁的離愁別緒,也才會出現無數感人至深的,描述離別之情的詩詞作品。譬如王勃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其中的翹楚。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雖然不如上述那首詩有名,但其中的點睛之筆絲毫不遜色於“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的另一首離別詩,與“天涯若比鄰”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別薛華

王勃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本詩題目中的薛華,據說是初唐時期的詩人薛曜,他的祖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親傳弟子。因此王薛兩家世代交好,而薛華也就成為了王勃最親密的好朋友,本詩所描述的正是這對至交好友難捨難分的離別場景。


王勃的另一首離別詩,與“天涯若比鄰”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詩歌開頭就直接點題,即“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送了一程又一程,卻無法陪伴著你走完前面所有艱難的旅途。我甚至可以想象到,你蹣跚而行,沿途問路時惶惶不安的神色!本句中的“窮路”其實是藉助窮途末路的寓意,來暗示離別後道路的荒寂和艱難。

王勃藉助上半句的送別,表現出兩人難捨難分的深厚情誼。後半句則用一個“獨”字,描繪出好友隻身上路的淒涼和心酸。而此時形單影隻的好友又何嘗不是王勃自身的真實寫照呢!


王勃的另一首離別詩,與“天涯若比鄰”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一別之後,兩地相思,所以王勃通過兩個方面,刻畫出自己內心的苦悶,即“悲涼千里道,悽斷百年身”。離別後,千里迢迢的行程是多麼的艱辛與淒涼,而悲痛則是你我今後共同的心聲!

在頷聯裡,王勃緊承上聯的“窮路”,用空間詞彙“千里”表現出路途的遙遠,“百年”則是從時間上把因離別而產生的痛苦無限加劇。所以在這兩個詞的前面,王勃用“悲涼”和“悽斷”來形容自己此時的內心感受,進一步渲染出離別時的悽風冷雨。


王勃的另一首離別詩,與“天涯若比鄰”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離別之所以會產生痛苦,是因為彼此之間的牽掛,即“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你在天涯漂泊,而我的心也隨之萬里。今後在你我的生涯中,只要一天沒有重逢,就無時無刻不在體會著相同的苦楚!

在頸聯中,王勃用“同漂泊”表現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樣萬里相隨的真摯願望;而後面的“共苦辛”則表達了兩位好友之間生死與共,同甘共苦的深厚友誼,令讀者不禁聞之落淚。


王勃的另一首離別詩,與“天涯若比鄰”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無論情誼如何深厚,天南地北難相見,已經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了。所以王勃在尾聯裡只能用“夢”把兩個人再次緊密聯繫在一起,即“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無論是離去的你,還是留下的我,我們都是彼此夢中的常客!

既然在現實中無法實現歡聚一堂的願望,王勃只能寄希望於夢幻,而一個“俱”字則表現出這樣的夢想並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兩個人共同的願望。既表達了內心的思念之情,又展現出自己與好友彼此牽掛的現實狀況。


王勃的另一首離別詩,與“天涯若比鄰”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


靜閱閒話

縱觀全詩,這是一首抒發離愁別緒的詩歌。王勃在首聯中以送別作為開端,描繪了分別在即,前途未卜時的憂傷與忐忑。而中間兩聯著重描寫離別後的悲苦。頷聯通過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把離別的痛苦向縱深發展,將自己因離別而鮮血淋漓的內心展現出來。頸聯則通過“同”與“共”兩個字,把兩位好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刻畫出他們休慼與共的深厚友誼。

尾聯用“夢中人”作為結尾,借夢幻的方式彌補了現實中的遺憾,並表現出兩個人彼此間的牽腸掛肚,與後輩詩人元稹的名句“念君憐我夢相聞”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