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為啥那麼多黃金,都是千斤黃金?

ben15119


一、據考古挖掘古文物介紹:銀錠(圖1、2、3)是熔鑄成錠的白銀。目前出土銀錠中年代最早的,是漢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鑄。漢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銀) 三品。王莽鑄有銀貨二品。其後歷代皆有鑄造,惟流通不廣。

二、展品漢代文物【金餅(圖4、5、6)】介紹:

(一)【金餅】直徑6.3釐米,兩件總重401.65克。漢代金餅其形如圓餅狀,面略凸起,有滴鑄而就產生的不規則空洞,背為凹下,素面有冰裂紋現象。金餅在當時,一般不作流通使用,只是作為貯藏、賞賜、饋贈、進貢、贖罪等用途。現收藏於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

(二)兩枚漢代金餅金餅(圖7),含金量在98%以上,重250克。按當年的情況,一枚250克的金餅,相當於一萬枚五銖錢,也就是當時一百畝良田的年收入,而且,這種金餅可能算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金幣,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三、漢代流通的【五銖錢(圖8、9)】:五銖錢是中國古銅幣名。錢上有“五銖”二篆字,故名。漢武帝於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燬,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 (鍾官、辨銅、技巧三官) 負責鑄錢。鍾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範。面文“五銖”二字的錢最初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稱為五銖錢。

四、《漢書》記載:“(衛青)捕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大將軍驃騎大出擊胡,賞賜五十萬金”。漢武帝一次賜給衛青黃金二十餘萬斤的例子,在《漢中》、《史記》中還有很多。根據衛青帶兵打仗,需把皇帝賞賜的五十萬金分發給有功士卒的實際需求,在朝堂上,皇帝賜予衛青五十萬金,應是用金餅50個做為獎品交付;衛青到國庫領軍餉,需用金餅50個,兌換成【五銖錢】五十萬枚,才具備把皇帝賞金髮給出徵勝利還朝士卒,撫卹烈士遺孤的需求。











黃金時代當家


漢朝時期記載的黃金並不一定都是我們今天意義上認為的黃金,很多時候是指與黃金顏色高度類似的銅。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同樣作為貴金屬的黃金和銅,為何黃金的價值要比銅的價值高很多,主要還是因為黃金的產量比較低,所以顯得比較珍貴。

據史書記載,漢朝的皇帝再賞賜大臣的時候動輒以千金萬金計。而漢朝時期主要的貨幣流通形式主要還是銅錢,比如漢武帝劉徹曾經改革幣制,鑄五銖錢。


假如漢朝時期流通的貨幣真的是黃金的話,那麼除了少數上層貴族把黃金作為奢侈消費品之外,社會上黃金的流通數量是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的。也就是說後世的朝代也會繼續把黃金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

事實上,後世的王朝並沒有把黃金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價值相對比較低產量相對比較高的白銀曾經在在一段時間內作為主要流通貨幣。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商品貿易的不斷髮展,白銀也無法作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了,白銀也像黃金一樣變得稀有珍貴,逐漸退出了流通貨幣的舞臺。


到了北宋時期,商品貿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社會經濟繁榮也對流通貨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於是當時的人們發明了一種紙質的流通貨幣,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由此可見,漢朝時期的金並不一定是我們普遍意義上認為的黃金,還可能是白銀和銅。


亙古懷念說史


漢朝黃金如此之多,其來原有三點

  第一,來源於春秋戰國以及秦朝時期的積累。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國貨幣尚未統一,但金銀作為貴金屬,一直是硬通貨,因此,各國無不盡力蒐羅。《戰國策》有“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的記載,《管子》中有“楚有汝漢之金”的記載,這均證明當時的楚國就是其中一個盛產黃金的地方。

  而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又將六國的幾百年間聚斂的財物統統搬到了咸陽。秦滅以後,它們自然也落到了漢朝的腰包之內。

  第二,絲綢之路帶來的貿易順差。當時,西漢與西域甚至遠及羅馬在內的絲綢之路各國進行國際貿易。絲綢給漢朝帶來了巨大的貿易順差,以至於讓各國大量的黃金流入了西漢。羅馬學者老普林尼統計,羅馬每年約有5噸以上的黃金,向中國採購絲綢等物。

  第三,漢武帝發明“酎金律”,從各諸侯國收斂黃金。漢武帝當年為了削藩,發明了“酎金律”,要求各諸侯國按照人口數量向西漢朝廷交納黃金,稱之為“酎金”。據統計,僅此一項,每年西漢就能從諸侯國得到黃金1600斤以上,這還排除了諸侯國為了自保,主動獻金的情況。





玖柒先生


黃金是按純度來區分的,金無赤足,純金幾乎沒有,現在生活中裝飾品用的黃金一般純度為75%,即18K。一般將純度在96%以上的黃金等同於純金,即24K。

古代的冶金技術並不發達,黃金的純度也參差不齊,而且古代通用貨幣為銅錢,銅的顏色,與純度不高的金的顏色類似,因此,古代也以銅為金。甚至一些白銀在當時也被成為金,所以皇帝動不動就能賞千金,萬金!

還有一點就是古代不同階層用的黃金純度是不同的,諸侯上供給天子的黃金對純度是有要求的,如果達不到要求,是要受到處罰的。皇帝只有賞賜給皇族才會給純度很高的金,如海昏侯墓中的馬蹄金,就是漢武帝賞賜的!屬於皇家用品,普通官員百姓,即使有能力,有財力鑄造這樣的黃金,也是不允許的!

PS:黃金純度單位K,我國建國開始每K為4.166%,24K表示純金100%,依此類推,18K純度約為75%.


竹杖芒鞋4444


《資治通鑑》:“賜甲第,僮千人,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又以衛長公主妻之,齎金十萬斤。”說的是漢武帝嫁女兒長衛公主給欒大的陪嫁。十萬斤這個數字是不會有錯的,《漢書》中也有同樣的記載。以此為由頭,在漢代史籍裡,人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漢朝的皇帝動不動就拿萬斤金“送人”,而漢朝哪來那麼多黃金呢?漢朝的黃金會不會不是我們今天所指的黃金。漢代有純黃金是一定的:黃金在貿易中是流通的,但不一定會被作為貨幣。

在讀漢代史籍時,除了漢武帝嫁女兒陪嫁十萬斤金外,人們會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漢朝的皇帝動不動就拿萬斤金“送人”。如《史記·平準書》記載,劉邦一次就交給陳平四萬斤黃金,讓他收買項羽部下;還有《漢書·王莽傳》中說,王莽娶媳婦出彩禮二萬萬錢,“聘皇后黃金萬斤,為錢二萬萬”等等。為此,有人懷疑漢代的“黃金”是指黃銅,也有人說,漢朝通行的“金”分為三個等級:

一等是黃金,二等白金,三等赤金;赤金是丹陽銅,白金就是銀子,黃金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

(海昏侯劉賀墓出土)

這些說法我們不能輕易就下對與錯的結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當時,人們把金與銅在某些時候的叫法是混淆甚至等同的

賈誼《過秦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說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金人像,《史記》中也有記載此事。但秦始皇鑄造的明明是銅人,為什麼在這裡被稱為金人呢?

另外,《漢書·王莽傳》中說,公元21年,新朝王莽有迴夢見長樂宮的五個金人站起來,他很厭惡此事,因為金人銘文中有“皇帝初兼天下”的話,便派人銷燬所夢見的金人胸前的字。(莽夢長樂宮金人五枚起立,莽惡之,念金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金人膺文)。

據說,王莽夢到的五個金人與秦始皇十二個大金人不是一回事,為漢武帝在漢元鼎二年以後鑄造,它實際上也是銅人,但被漢代人“硬”叫成了金人。因此,有人說,漢代是不會有那麼多真正的黃金的,漢代皇帝說賞萬金有可能是一萬吊錢的意思。據此說者列舉漢武帝嫁女兒陪嫁十萬斤金,《漢書·律曆志》記載,漢時“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每漢斤約等於現代0.34市斤,這樣的黃金儲備在當時的國力應該做不到!

(五銖錢)

所以,漢時的“金”應該是有水分的,漢以後在賞賜裡“井噴”的黃金突然就消失了,也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牧荑


先秦乃至漢代,金經常是指銅。

桓公問曰:“夫軍令則寄諸內政矣,齊國寡甲兵,為之若何?”管子對曰:“輕過而移諸甲兵。”桓公曰:“為之若何?”管子對曰:“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贖以鞼盾一戟,小罪讁以金分,宥間罪。索訟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試諸壤土。”甲兵大足。《齊語·管仲教桓公足甲兵》

顯然不可能用金子去鑄造武器農具,因此所謂千金,絕大多數時候是指一千斤銅(純銅或青銅)。


真正鱷魚不哭


很多是黃銅


風光2915


那時黃金指的是銅


zdwhly


任何時代黃金都是稀缺資源。說是那麼多但只是個數字,並不是真的要兌現那麼多黃金。真正發放時大部分留在賬面上供慢慢支取。支取時只有一少部分黃金,其餘要折算成白銀,糧食布料等物品。


讀書班


當時的金非黃金也。乃青銅或鐵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