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隔離分開的14天,她用這幾招緩解自身恐慌,幫孩子克服焦慮

她被隔離了

今天是她和女兒分開的第14天,她對我說:“從女兒出生到現在,除了孩子去幼兒園,我們從來沒有分開過一天,這一次真的是對我們母女的考驗。”

說這話的是我的朋友,明天她和女兒就能見面了,14天的隔離期漫長的就像14個月,每天晚上都是一個個難眠之夜。經過這14天,小姑娘不僅沒有和她生疏,反而懂事了,甚至會擔心自己媽媽過得好不好。她說她非常欣慰,14天的煎熬等待終於等來了屬於她們的“春暖花開”。

朋友是14天前被隔離的,原因就是她去看了剛從外地回來的表哥,因為住得不遠,準備2個小時之內往返。剛坐下,居委會就上門來登記資料,一聽表哥剛從武漢出差回來,立馬就不讓全家人出去。同事對著居委會同志說,我只是這家主人的親戚,家裡還有4歲的小孩子在等我回去。好說歹說,人家也不放她回去,讓她安心待14天,過了以後立馬就可以走人。就這樣,她被“禁足”了。

剛開始,她異常地焦慮,這種焦慮就像心頭的一把火,隨時都有騰空而起的苗頭。每天都是她陪著女兒睡覺,她不在女兒怎麼入睡,誰給她講故事。女兒的頭髮都是她梳,她會給女兒編好看的小辮子,她不在誰給女兒梳頭髮。還有女兒的吃飯問題,洗澡問題,玩的遊戲,畫的畫。她一個頭兩個大,甚至想不顧一切地衝出去。


母女隔離分開的14天,她用這幾招緩解自身恐慌,幫孩子克服焦慮

被迫分開的母女

“冷靜下來”她對自己說,如果自己的情緒失控,她又怎麼去安慰電話那頭的女兒,又怎麼去承接女兒的情緒。深呼吸一口氣,她在心裡打起了腹稿,想著如何去和一個4歲的小朋友解釋,要和自己的媽媽分開14天。

良久,她終於想好了怎麼說。她首先給孩子爸爸打了電話,囑咐他等下打電話一定要陪在女兒身邊,然後她打開了視頻,女兒稚氣十足的臉蛋一下子映入眼簾。她感覺喉嚨發緊,心裡酸酸的,眼睛裡有一層薄霧快要漫上來。“冷靜下來”她在心裡和自己說,一定不能哭。

“馨馨”她叫女兒,“媽媽”女兒回答她,“你什麼時候回來啊,天都已經黑了”。“馨馨,媽媽和你說件事。現在有一種新的病毒,叫新型冠狀病毒,它很厲害讓很多人都生病了。為了安全,這幾天媽媽都要住在舅舅這裡,兩個星期後才能回家。”

孩子一下子沒反應過來,但是她聽懂了最後那句。小姑娘“哇”的一聲就哭了,“媽媽你是不是不喜歡馨馨了?”她努力壓抑心頭的酸澀,“不是的,媽媽最愛馨馨了,媽媽也很想回來,但是沒有辦法。”她說不下去了,在眼淚掉下來之前,她趕緊掛了視頻。

怎麼辦呢?她不能讓女兒看到自己難過的樣子,那樣小朋友心裡更難過,但是讓她平靜地說她又做不到。為了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從孩子出生後,她就一直辭職在家。今年孩子4歲,第一次去幼兒園孩子表現得很好,很快就融入了集體。但那次她提前給孩子做了很多鋪墊,這次的突然分離又會怎麼樣呢?


母女隔離分開的14天,她用這幾招緩解自身恐慌,幫孩子克服焦慮

如何幫助女兒克服分離焦慮?

她覺得靠視頻說會情緒失控,於是她找來小侄子的蠟筆,用畫畫的方式告訴女兒。她總共畫了六張畫,把病毒畫成一個醜不拉幾的怪獸,把自己畫在了女兒面前,而自己面前則畫上了一個盾牌。在最後,她畫了一個大人牽著一個小孩,她相信女兒可以看懂的。“媽媽不是不要你,媽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你。”

作為分別14天的預告和準備,畫完之後,她用手機拍下來傳給了孩子的爸爸。讓他慢慢地說給孩子聽,媽媽在哪裡在幹什麼,最後一定要對她說“媽媽很愛她”,不能讓孩子有被媽媽忽視的感覺。想了一會兒,她又讓老公找了一條她經常戴的圍巾。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過渡性客體”的說法。當媽媽不得不和孩子分離時,給孩子一個媽媽常用的小物件,孩子想媽媽的時候,就拿出來看一看,這個就是媽媽。心理學把這個稱為“過渡性客體”,用一個東西先代替和媽媽的感覺。

這樣睡覺的時候,孩子可以抱著,她就可以從必須要看到你,過渡到可以用一個東西替代。這個時候她就會知道,即使這個時候媽媽不在我身邊,但感覺還在,媽媽對我的愛還在。

這天晚上,直到老公告訴她孩子的情緒平復了,並且抱著她的圍巾睡著了之後,她才終於安心睡了,她知道最艱難的一步總算邁出去了。


母女隔離分開的14天,她用這幾招緩解自身恐慌,幫孩子克服焦慮

第二天,她很早就醒了,在群裡和我們報了平安之後。她就開始考慮要如何遠程遙控老公,合理安排女兒的生活。首先,要先教會老公怎麼防治病毒,這可是現在的頭等大事。孩子的口罩是一直戴的,但是孩子的爸爸不知道放在哪裡。她老公一直是佛繫帶娃,如果找不到孩子的專用口罩,很可能會給女兒戴成人口罩。這可不行。

然後就是給家裡消毒,消毒並不用太頻繁,否則會使微生物產生抵抗性,以後滅菌作用就不好了。家裡囤積已久的84終於粉墨登場了,以前都是隨便倒倒,誰管它多少劑量。現在仔細查了之後才知道,給孩子玩具和傢俱消毒,只需要礦泉水瓶4瓶的水量+2瓶蓋的84消毒液就行了,苦難總是令人成長啊。


母女隔離分開的14天,她用這幾招緩解自身恐慌,幫孩子克服焦慮

如何幫助自己克服恐慌和焦慮?

關心完了家裡的一大一小,她重新把目光轉回自己身上。現在,如何平安渡過這14天,如何把自己的心理建設好才是當務之急。沒有孩子的時候,她覺得自己沒心沒肺,工作不滿意了隨時可以爆炒老闆魷魚,看中喜歡的名牌總是沒思考多久就買了。但是有了孩子後,她希望可以牽著孩子去看最美的風景。前提是,先克服自己恐慌、焦慮的心情。

當人處於一個封閉的環境,隨時有感染的風險,接收到的消息都是來源於新聞、微博和朋友圈,一定會有恐慌的情緒。為了消除自己的恐慌心理,她屏蔽了朋友圈,只看關於肺炎的科普知識,以及關注鍾南山院士所發佈的於疫情相關的信息。


母女隔離分開的14天,她用這幾招緩解自身恐慌,幫孩子克服焦慮

朋友平時很喜歡研究心理學,她知道這個時候,身體上的一些小問題會被無限放大。比如喉嚨有點癢、肌肉有點痠痛,擔心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變成現實,這就是身體的“應激反應”。 而化解的最好方法就是採用積極的行為去對抗焦慮。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實驗人員咬一根筷子,這時人的面容是微笑的。雖然說人是被迫做了微笑的表情,但去測量生理反應時,意外地發現這些人的心率、脾電、呼吸都跟情緒愉悅時的生理反應是一樣的。所以說,積極的行為是可以改變情緒的,情緒又可以影響行為。

當我們不得不選擇在家自我封閉14天時,家庭一日遊、在自己魚缸釣魚、給桔子做手術等自嗨方式,比起指責、抱怨,在網絡上當鍵盤俠抨擊別人,或者發一些負面的東西,前者積極的行為會讓心情隨之改變,即使身處封閉的家中,也可以擁有“小確幸”。


母女隔離分開的14天,她用這幾招緩解自身恐慌,幫孩子克服焦慮

“重出江湖”

每天睡覺之前的一個小時,是她和女兒的固定視頻時間。在這短暫的一個小時裡,她會和女兒聊聊今天做了什麼,問問女兒今天做了什麼,然後給女兒唱個歌,或者講個簡短的故事。原本擔心女兒會大哭大鬧,想不到女兒適應得還不錯。每天她都在用自己的積極心理影響著孩子,讓孩子覺得媽媽只是去出差了,等自己睡醒了十三次就能再看見了。

雖然孩子觸碰不到媽媽,但是隔著手機屏幕,她仍然能感覺到媽媽給予她的愛,每天都在溫暖著她。孩子的爸爸也在手機那頭給她加油鼓勁,這一切都讓她有種錯覺,比起平時下班就想平躺,各自忙各自的生活。這段時間雖然不能見面,但是一家人比平日更緊密地連接在了一起。

豐子愷說:“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遭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個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國家、民族的事也如此。”等春暖花開、繁花似錦的時候,我們一起出去踏青啊,這是她在群裡最後回我們的一句,很高興她終於要重出江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