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隔离分开的14天,她用这几招缓解自身恐慌,帮孩子克服焦虑

她被隔离了

今天是她和女儿分开的第14天,她对我说:“从女儿出生到现在,除了孩子去幼儿园,我们从来没有分开过一天,这一次真的是对我们母女的考验。”

说这话的是我的朋友,明天她和女儿就能见面了,14天的隔离期漫长的就像14个月,每天晚上都是一个个难眠之夜。经过这14天,小姑娘不仅没有和她生疏,反而懂事了,甚至会担心自己妈妈过得好不好。她说她非常欣慰,14天的煎熬等待终于等来了属于她们的“春暖花开”。

朋友是14天前被隔离的,原因就是她去看了刚从外地回来的表哥,因为住得不远,准备2个小时之内往返。刚坐下,居委会就上门来登记资料,一听表哥刚从武汉出差回来,立马就不让全家人出去。同事对着居委会同志说,我只是这家主人的亲戚,家里还有4岁的小孩子在等我回去。好说歹说,人家也不放她回去,让她安心待14天,过了以后立马就可以走人。就这样,她被“禁足”了。

刚开始,她异常地焦虑,这种焦虑就像心头的一把火,随时都有腾空而起的苗头。每天都是她陪着女儿睡觉,她不在女儿怎么入睡,谁给她讲故事。女儿的头发都是她梳,她会给女儿编好看的小辫子,她不在谁给女儿梳头发。还有女儿的吃饭问题,洗澡问题,玩的游戏,画的画。她一个头两个大,甚至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


母女隔离分开的14天,她用这几招缓解自身恐慌,帮孩子克服焦虑

被迫分开的母女

“冷静下来”她对自己说,如果自己的情绪失控,她又怎么去安慰电话那头的女儿,又怎么去承接女儿的情绪。深呼吸一口气,她在心里打起了腹稿,想着如何去和一个4岁的小朋友解释,要和自己的妈妈分开14天。

良久,她终于想好了怎么说。她首先给孩子爸爸打了电话,嘱咐他等下打电话一定要陪在女儿身边,然后她打开了视频,女儿稚气十足的脸蛋一下子映入眼帘。她感觉喉咙发紧,心里酸酸的,眼睛里有一层薄雾快要漫上来。“冷静下来”她在心里和自己说,一定不能哭。

“馨馨”她叫女儿,“妈妈”女儿回答她,“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天都已经黑了”。“馨馨,妈妈和你说件事。现在有一种新的病毒,叫新型冠状病毒,它很厉害让很多人都生病了。为了安全,这几天妈妈都要住在舅舅这里,两个星期后才能回家。”

孩子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但是她听懂了最后那句。小姑娘“哇”的一声就哭了,“妈妈你是不是不喜欢馨馨了?”她努力压抑心头的酸涩,“不是的,妈妈最爱馨馨了,妈妈也很想回来,但是没有办法。”她说不下去了,在眼泪掉下来之前,她赶紧挂了视频。

怎么办呢?她不能让女儿看到自己难过的样子,那样小朋友心里更难过,但是让她平静地说她又做不到。为了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从孩子出生后,她就一直辞职在家。今年孩子4岁,第一次去幼儿园孩子表现得很好,很快就融入了集体。但那次她提前给孩子做了很多铺垫,这次的突然分离又会怎么样呢?


母女隔离分开的14天,她用这几招缓解自身恐慌,帮孩子克服焦虑

如何帮助女儿克服分离焦虑?

她觉得靠视频说会情绪失控,于是她找来小侄子的蜡笔,用画画的方式告诉女儿。她总共画了六张画,把病毒画成一个丑不拉几的怪兽,把自己画在了女儿面前,而自己面前则画上了一个盾牌。在最后,她画了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她相信女儿可以看懂的。“妈妈不是不要你,妈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你。”

作为分别14天的预告和准备,画完之后,她用手机拍下来传给了孩子的爸爸。让他慢慢地说给孩子听,妈妈在哪里在干什么,最后一定要对她说“妈妈很爱她”,不能让孩子有被妈妈忽视的感觉。想了一会儿,她又让老公找了一条她经常戴的围巾。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过渡性客体”的说法。当妈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时,给孩子一个妈妈常用的小物件,孩子想妈妈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这个就是妈妈。心理学把这个称为“过渡性客体”,用一个东西先代替和妈妈的感觉。

这样睡觉的时候,孩子可以抱着,她就可以从必须要看到你,过渡到可以用一个东西替代。这个时候她就会知道,即使这个时候妈妈不在我身边,但感觉还在,妈妈对我的爱还在。

这天晚上,直到老公告诉她孩子的情绪平复了,并且抱着她的围巾睡着了之后,她才终于安心睡了,她知道最艰难的一步总算迈出去了。


母女隔离分开的14天,她用这几招缓解自身恐慌,帮孩子克服焦虑

第二天,她很早就醒了,在群里和我们报了平安之后。她就开始考虑要如何远程遥控老公,合理安排女儿的生活。首先,要先教会老公怎么防治病毒,这可是现在的头等大事。孩子的口罩是一直戴的,但是孩子的爸爸不知道放在哪里。她老公一直是佛系带娃,如果找不到孩子的专用口罩,很可能会给女儿戴成人口罩。这可不行。

然后就是给家里消毒,消毒并不用太频繁,否则会使微生物产生抵抗性,以后灭菌作用就不好了。家里囤积已久的84终于粉墨登场了,以前都是随便倒倒,谁管它多少剂量。现在仔细查了之后才知道,给孩子玩具和家具消毒,只需要矿泉水瓶4瓶的水量+2瓶盖的84消毒液就行了,苦难总是令人成长啊。


母女隔离分开的14天,她用这几招缓解自身恐慌,帮孩子克服焦虑

如何帮助自己克服恐慌和焦虑?

关心完了家里的一大一小,她重新把目光转回自己身上。现在,如何平安渡过这14天,如何把自己的心理建设好才是当务之急。没有孩子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没心没肺,工作不满意了随时可以爆炒老板鱿鱼,看中喜欢的名牌总是没思考多久就买了。但是有了孩子后,她希望可以牵着孩子去看最美的风景。前提是,先克服自己恐慌、焦虑的心情。

当人处于一个封闭的环境,随时有感染的风险,接收到的消息都是来源于新闻、微博和朋友圈,一定会有恐慌的情绪。为了消除自己的恐慌心理,她屏蔽了朋友圈,只看关于肺炎的科普知识,以及关注钟南山院士所发布的于疫情相关的信息。


母女隔离分开的14天,她用这几招缓解自身恐慌,帮孩子克服焦虑

朋友平时很喜欢研究心理学,她知道这个时候,身体上的一些小问题会被无限放大。比如喉咙有点痒、肌肉有点酸痛,担心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变成现实,这就是身体的“应激反应”。 而化解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积极的行为去对抗焦虑。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实验人员咬一根筷子,这时人的面容是微笑的。虽然说人是被迫做了微笑的表情,但去测量生理反应时,意外地发现这些人的心率、脾电、呼吸都跟情绪愉悦时的生理反应是一样的。所以说,积极的行为是可以改变情绪的,情绪又可以影响行为。

当我们不得不选择在家自我封闭14天时,家庭一日游、在自己鱼缸钓鱼、给桔子做手术等自嗨方式,比起指责、抱怨,在网络上当键盘侠抨击别人,或者发一些负面的东西,前者积极的行为会让心情随之改变,即使身处封闭的家中,也可以拥有“小确幸”。


母女隔离分开的14天,她用这几招缓解自身恐慌,帮孩子克服焦虑

“重出江湖”

每天睡觉之前的一个小时,是她和女儿的固定视频时间。在这短暂的一个小时里,她会和女儿聊聊今天做了什么,问问女儿今天做了什么,然后给女儿唱个歌,或者讲个简短的故事。原本担心女儿会大哭大闹,想不到女儿适应得还不错。每天她都在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影响着孩子,让孩子觉得妈妈只是去出差了,等自己睡醒了十三次就能再看见了。

虽然孩子触碰不到妈妈,但是隔着手机屏幕,她仍然能感觉到妈妈给予她的爱,每天都在温暖着她。孩子的爸爸也在手机那头给她加油鼓劲,这一切都让她有种错觉,比起平时下班就想平躺,各自忙各自的生活。这段时间虽然不能见面,但是一家人比平日更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

丰子恺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等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的时候,我们一起出去踏青啊,这是她在群里最后回我们的一句,很高兴她终于要重出江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