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工藝廠早期(荊溪惠孟臣制)款小掇只紫砂壺,請紫砂愛好者鑑賞,怎麼樣?

五福軒


★一,"荊溪惠孟臣制"款小掇只紫砂壺製作年代應在1955年10月所成立的《宜興蜀業紫砂陶業生產合作社》期間製作的。當時國家的號召、建廠宗旨是:"保傳統培育新人",當時該廠招收61名藝徒,培育了一大批新人。

★二,建該廠七人小組成員:

朱可心、顧景舟、蔣蓉、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根、任淦庭。後來這七人都是中國紫砂藝術界的工藝大師、泰斗。

★三,1958年10月該廠更名成為《宜興紫砂工藝廠》,並招收青年工藝人三百多名。

★四,該壺用泥純正自然屬″紅棕泥"。位於礦層中部,呈紫紅色,間有微小的雲母閃爍。現該泥礦已枯!

★五,"荊溪惠孟臣制"款,是當時紫砂藝人仿造清朝藝人惠孟臣製作的壺藝工藝水平而制,成為當時紫砂界流行的代名詞。

以上是本人淺評,敬請各位大家關注!今附七大藝人顧景舟、蔣蓉、朱可心、任淦庭、王寅春五位

大師紫砂作品,供欣賞!


金藏寄喻


題主給的圖片太少了,就這兩張圖片實在看不準確,如果有時間可以補拍幾張細節圖發上來,特別是紫砂壺內壁的一些細節照片,目前看壺整體的造型結構不是很好,壺嘴略高,壺把上粗下細;從壺底的印章看,多為現代工藝的普通商品壺。

另外給大家補充一些孟臣掇只壺的一些知識:

何為掇只壺

“掇只”是紫砂壺造型中特有的一種壺型,最早出自宜興制壺大師邵大亨之手,後續也有很多名家臨摹製作。其造型像是把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到一起,由於掇在漢語裡有連綴堆疊的意思,因此,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掇只壺。

掇只壺的特點

掇只壺形狀奇特,掇只壺身是圓形,在我們古代圓代表的就是太極,代表包容乃大,就是可以包容萬物,他還有一種包容性在裡邊。

那麼掇只壺的壺身為什麼不是一個標準的圓的呢?這就是柔中有剛、剛柔互濟。紫砂壺表現得是精、氣、神,看一把壺我們看的是他的內在,有沒有給我們一種“精神美”的表現,如果一把壺看起來有氣無力、軟踏踏、病懨懨的,誰會喜歡?

孟臣壺的由來

臣壺,名冠天下,婦孺皆知,是個不解之謎,卻不得不去細究。惠孟臣到底是誰?順治元年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只記錄了從宜興壺創始至明末的三十位陶工,其中,並沒有關於惠孟臣的點滴記載。乾隆五十一年,吳騫的《陽羨名陶錄》載家溯雲:(惠孟臣)“不詳何時人”。家溯稍後吳騫曰:“餘得一壺,底有唐詩‘雲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制’,十字皆行書,制渾樸而筆法絕類褚河南,知孟臣大彬後一名手也。”民國的《陽羨砂壺圖考別傳》,記載孟臣壺:“制壺渾樸工緻兼而有之,泥質硃砂者多。出品則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所制大壺渾樸,小壺精妙,各擅勝場,亦大彬後一名手也。”“尤以所制梨形壺最具影響。”

關於孟臣的記載

《江蘇省志·陶藝人名錄》記載:“惠孟臣,不詳何時人。精製茗壺,形制渾樸,為時大彬之後一大名手。據考孟臣大約為明萬曆至清康熙年間著名壺藝名家,以擅制小壺馳名於世,小壺造型精妙、簡潔洗練、移人心目,色多朱紫,後世稱為“孟臣壺”。


紫砂壺良心說


器型看著還可以,但是款打的不好,而且看著這個壺噴了一層漿應該是現在仿的。這是養出來的可以看一下




小欣呢


本來看圖片評論很是極限了!你這圖只能看出是把壺


戲子聽雨


這壺架構達不到當時的水準。不是大廠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