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紙上的鉅艦——“超大和”級戰列艦


圖紙上的鉅艦——“超大和”級戰列艦

戰列艦,憑藉重甲巨炮一度稱雄於海上,在航空母艦出現之前堪稱大洋上的頭號霸主,吸引了無數鋼鐵直男。不少有著“大艦巨炮”情懷的軍迷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上列強裝備的各級戰列艦的性能都能“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若問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強大的戰列艦是哪一個級別,相信很多軍迷都會選擇日本帝國海軍裝備的“大和”級戰列艦。誠然,這種標準排水量高達64000噸,裝備有9門460毫米口徑巨炮的超級戰列艦在紙面性能上確實超越了同時代的對手,但實際上,日本海軍還曾構想過一級比“大和”級更強大的戰列艦,相關技術參數只能用瘋狂來形容,這就是本文所要闡述的“超大和”級戰列艦。

一,夢的開始:

1905年5月27日,對馬海峽,浪濤洶湧,一艘軍艦上飄揚的Z字旗昭示著艦隊全體官兵,"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全體將士加倍擔當!"。是役,由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指揮的日本聯合艦隊在此地一舉擊潰了由羅捷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率領的沙俄波羅的海艦隊.這場人類進入蒸汽鋼鐵時代以來最大規模的海戰,對後世日本海軍的發展產生了深遠長久的影響,海戰中鉅艦大炮再次展示了其無與倫比的威力。對馬海戰結束後不

圖紙上的鉅艦——“超大和”級戰列艦

反映對馬海戰的藝術畫,對馬海戰對日本海軍走上大艦巨炮道路提供了巨大的推力

久,隨著英國“無畏”艦的下水,各國又展開了一場海軍軍備競賽.對此有最直接體會的日本更是抓住每一個機會擴充其主力艦實力,先後提出了“八四”、“八六”及“八八”艦隊計劃,主力艦噸位越來越大,主炮炮管越來越粗。即便是1922年簽定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和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也同樣沒能阻擋日本的擴軍步伐。1937年,日本海軍便在丸三計劃中秘密確定建造裝備460毫米重炮,標準排水量達64000噸"大和"級戰列艦,以此來抵消日本主力艦對美英在數量上的劣勢,因為在《華盛頓條約》中,美,日,英三國的主力艦噸位比為5:3:5,日本雖然竭盡全力強調其國家對於海軍的特殊需要,但仍然只分配到了相當於英美六成的比例,雖較法國和意大利要多些,但這顯然不能讓日本滿足。

就在“大和”號秘密建造之時, 軍令部獲知了美國海軍將開發新一代戰艦的計劃,預計新戰艦將裝備460毫米重炮,這讓日本海軍如坐針氈,處心積慮建造的“大和級”難道未完工就要落伍?為了避免這種嚴重事

圖紙上的鉅艦——“超大和”級戰列艦

建造中的”大和“號,”大和“號是日本海軍傾盡心血建造的制勝兵器

態的發生,日本海軍開始對“大和”級的後續建造計劃開始初步研究。1940年末,另一個讓日本人坐立不安的消息傳來,由於美國派遣了間諜,嚴格保密中的“大和”級戰列艦主炮的口徑(日本此前一直慌稱新開發的主炮是三年式406毫米四十五倍炮)暴露了(其實是個訛傳,實際上美海軍到戰爭結束時才知道這一事實)。已經敏感過度的日本人為了再次壓倒美英,立即責成時任軍令部第二部第三科科長的柳本柳作,(後任"蒼龍"號艦長)向艦政本部提出研發510毫米主炮的計劃,時稱“五號計劃案”。1941年初,海軍高

圖紙上的鉅艦——“超大和”級戰列艦

"五號計劃案”的制訂者——柳本柳作

等技術會議召開,會上正式提出了建造裝備有510毫米巨炮的新戰艦計劃,該計劃案載明:新戰艦標準排水量85000噸,航速30節,裝備510毫米/45倍雙聯裝主炮8門,配備四座雙聯裝炮塔,200毫米副炮(一說採用155毫米副炮)若干,新型高射炮20門,防空機關炮80門以上。防護方面要求主裝甲帶厚度達到500毫米,採用和“大和”級一樣的特種鋼材,要求理論上能防禦敵方460-500毫米口徑主炮的轟擊....。該案一經提出,與會者便吵成了一團,因為按當時日本的經濟技術實力,完成這樣的戰艦簡直是天方夜譚。經過激烈的爭論,日本軍艦建造史上最常見的一幕又一次出現了,即雙方各退一步,達成所謂的妥協案。新艦的建造計劃因此被修改為:艦型沿用“大和”級,全長263米,全寬37米,標準排水量64000噸(一說70000噸),航速30節,輪機功率19萬馬力,主裝甲帶400毫米(特種鋼建造,傾斜佈置),能防禦美軍裝備的406毫米主炮轟擊,舷側副炮設計取消,高炮則採用九八式100毫米炮,共裝備16門(一說20門),機關炮數目待定,計劃編號為A150。新艦的建造被列入丸五造船計劃(部分資料稱丸六計劃中也列入了4艘),預定建造2艘,即798號和799號計劃艦,預計於1943年開工, 1948年完工。其中798號在吳海軍工廠建造,799號則在大分縣新建的大神海軍工廠建造,工期約為5年。

二,狂國迷夢

本級艦在建造之初就要求具備超越“大和”級的整體性能,全長263米,寬37米,標準排水量64000噸(一說70000噸)的鋼鐵戰艦堪稱理論上能夠實現的世界頂級戰艦。其採用與 “大和”級相同的特種鋼材建造保證了船體的強度,另外為了解決施工場地問題還特別計劃在大分縣特設一個新船鎢,並調集大量工人和優秀的造船工程師在極端機密的情況下建造。由於“超大和”級的相關資料於日本戰敗時基本被毀殆盡,以下只能結合部分殘存至今的材料從防護、火力、動力等關係戰艦性能的三個基本方面來為大家闡述一下“超大和”級的性能概要。

圖紙上的鉅艦——“超大和”級戰列艦

模型愛好者製作的“超大和”級戰列艦模型,可以看到軍艦的整體佈局與”大和“級類似

1、動力系統

雖然此前的“大和”級戰列艦可以達到27節的航速,但軍方對此並不滿意。因此要求本級艦的動力系統能夠達到19萬馬力,使艦船的最高航速可以達到30節。但由於此前日本的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只能達到最高溫度350度,蒸汽壓力30公斤/平方釐米的水平,因此如果配備這種鍋爐在理論上新艦是無法實現該技術要求的。不過,輪機制造部門於1940年10月開發出了新的試驗型高溫高壓鍋爐,通過在“陽炎”級驅逐艦“天津風”號上的實際測試,該鍋爐的最高溫度達到了400度,蒸汽壓力也達到了40公斤/平方釐米的水平,還比較節省燃料。如獲至寶的軍方不待進一步的驗證就立即要求安裝到本級艦上,這樣,理論上勉強可以達到29節的最大航速。.

2、裝甲防護

日本海軍在建造戰列艦時一直有個不成文的習慣,就是要求本艦的裝甲一定要能抵擋住本艦主炮的轟擊,採用特殊鋼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達到了驚人的410毫米(帶20度內傾),理論上可以在30千米距離上抵抗460毫米重炮的轟擊。據此,本級艦在設計之初被要求安裝500毫米左右的裝甲,但這樣一來全艦裝甲所佔的噸位就將大大超出了理論上能承受的水平,加上得知其主要對手美國並沒有開發460毫米重炮的計劃,因此將裝甲削減到400毫米(建造用材料不變,傾斜佈置),理論上可以對抗美國海軍的406毫米主炮。

3、大艦巨炮

新艦的火力系統主要由大口徑主炮、副炮及新式高射炮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510毫米45倍徑主炮,實際上,這種炮並沒有進入量產,甚至連官方正式名稱都沒有。通過留存至今的殘缺資料發現,1940年6月,吳海軍工廠以“試製甲跑”的名義開始研製,至1941年底完成了一具無炮栓的炮身,但炮架、及制退器等部分均未完成。有資料顯示後續至少生產了一門完整的火炮並佈置在豐後水道沿岸作為岸炮使用。依據留存資料,510毫米重炮全重227噸,身管長23.4米,四十五倍口徑,配備雙聯裝全封閉式炮塔(前裝甲厚800毫米,頂部厚295毫米),炮塔重2780噸,最大射程50千米,火炮俯仰角度為負5度至正45度,俯仰速率為10度/秒。射界為負120度至正120度,旋迴速率為2度/秒。配用的彈種主要包括穿甲彈和高爆彈(通常彈),穿甲彈重1980千克,高爆彈(0式通常彈)彈重1858千克。戰鬥射速為1-1.5發/分。由於沒有實際測試數據,因此該炮的穿深不得而知,推測應該超過“大和”級的水平,在25—30千米的交戰距離上可以擊穿世界上任何一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

圖紙上的鉅艦——“超大和”級戰列艦

模型愛好者製作的“超大和”級戰列艦模型,可以看到巨大的510毫米主炮塔

副炮方面,通常的說法是配備有二座三聯裝155毫米主炮塔,這些主炮塔與“大和”級所配備的副炮塔性能基本一致,但也有資料稱由於“大和”級(計劃建造4艘)的副炮塔及“大澱”級(計劃建造2艘)的主炮塔均為“最上”級巡洋艦換裝下來的炮塔,因此,沒有多餘的炮塔可以供給新戰艦,所以,新艦裝備的副炮口徑很有可能是200毫米的三年式50倍徑炮。由於取消了舷側副炮配置,因此新戰艦的副炮配置位置為上層結構的前後位置各配備一座三聯裝炮塔。

防空火力方面為對抗日益嚴重的空中威脅而採用了新開發的九八式高射炮,防空性能較此前的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提高不少。該炮為100毫米65倍徑,彈丸重13公斤,炮口初速1000米/秒,火炮俯仰角負10度至正90度,最大射程14000米,最大射高11000米,戰鬥射速15發/分。另外,按照新戰艦預計開工的時間,“超大和”級很可能被追加安裝21號雷達及13號雷達等對空搜索設備,以進一步加強對空作戰能力。

圖紙上的鉅艦——“超大和”級戰列艦

九八式100毫米高射炮較之前日本海軍裝備的防空炮性能提高不少

4、艦載機

由於“超大和”是可以伴隨航母編隊行動的戰列艦,因而可以得到航母艦載機的支持,所以,本級艦計劃搭載7架水上飛機,主要用於為主炮校射.預計搭載的機型為零式水偵和零式觀測機。

圖紙上的鉅艦——“超大和”級戰列艦

"超大和“級擬搭載的水上飛機之一——”零式水偵“。

三、夢的終結

1942年6月爆發的中途島海戰使得日本海軍一下子損失了四艘航空母艦,並充分領教了航空戰的威力,說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大規模使用海航力量的先行者正是日本。因此海軍對航母的需求大增,“超大和”級計劃便暫時停頓下來,直到1944年底,由於戰局的嚴重惡化加之設計案一直無法定稿,迷夢般的“超大和”級戰艦終於下馬,胎死腹中。實際上,如果強行建造“超大和”級很可能使日本的造船體系提早限入崩潰。縱觀當時日本實力最強的二家造船廠,即,吳海軍工廠與橫須賀海軍工廠,沒有一家擁有2座大型船塢可以同時開工2艘“大和”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的工期已經超過了4年,而新戰艦的工期預計將達到5年,更長的工期意味著更久地佔用造船廠的相關資源,而所謂新建的大神海軍工廠更是遲遲看不到進展。因此,在戰時條件下建造“超大和”級這樣的戰艦對於需要承擔更多造修任務的造船廠而言幾乎是毀滅性的衝擊,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幻夢。

圖紙上的鉅艦——“超大和”級戰列艦

藝術家筆下的“超大和”級戰列艦,圖紙上鉅艦的最終形態只能在藝術家的筆下得到再現了

PS:承蒙各位支持,不到半年時間,本菜的粉絲即將突破2000,為了紀念一下,我鄭重決定推出新的系列——圖紙上的鉅艦(皮太厚了,編不下去了,而且2000粉真不算啥的,原諒小的沒見過啥世面),希望大家繼續支持,如果大家喜歡,記得關注本菜,再次感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