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狗血、拉长音、跺楼板,戏曲现场演出三大弊端为何屡见不鲜?

我们过去曾经批评过一种用“塑造人物”来遮掩“技术不足”的演员,从文后的评论中看,很多读者对“技术不足”颇为不满,对以“塑造人物”为借口更加不屑,“承认水平不高不丢人,至少还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要脸就还能进步”。

然而有位朋友私下问我,有没有见过“技术过量”的演员,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在舞台上还经常见到,甚至比“技术不足”更让人讨厌。

有位青年生角演员在同龄同行中算是技术水平较高的,为凸显自己的技术,在演出过程中不根据人物的实际情况和剧情发展,水袖一定要玩儿出花子,台步一定要走出架子。即使在没有水袖没有厚底的现代戏中,仍然端出传统戏的底子,就为了让观众感觉到“我们不一样”。

撒狗血、拉长音、跺楼板,戏曲现场演出三大弊端为何屡见不鲜?

老前辈总结出现场演出三大弊端:撒狗血、拉长音、跺楼板,语言精炼形象的描摹出当下某些演员的特征。

“撒狗血”是说一定要给的多、给的足、给的扎实,完全不顾及剧情到底需不需要,只顾展示自己的功夫。本来一搭袖就能说明的事情,一定要左右各来几下水袖,前后各晃几下肩膀,陆文龙在马上来个“三落三起”,就不怕从马背上摔下来吗?

“拉长音”是说发挥自己气息足、音质好的特点,只顾展示自己的嗓音,完全不顾唱腔到底合不合适。有位京剧名家,是把耳熟能详的二六板唱得跟慢板一样,和前后的板式脱节,观众听他的唱会直接“恍如隔世”,完全不记得自己刚才看了个啥。

“跺楼板”是说卖力气,在台上声嘶力竭、手舞足蹈,完全不顾剧中人是柔弱少女或文弱书生,甚至干脆没有剧中人,舞台上只剩下自己。特别是伴随着跺楼板的动作或者摇手的动作,吸引来掌声才肯罢休。

撒狗血、拉长音、跺楼板,戏曲现场演出三大弊端为何屡见不鲜?

基层演出受音响条件不足、场地开阔、观众较多的影响,表演上稍微放开一点,观众觉得过瘾,演员觉得舒坦,当然也无可厚非。但并非是让演员在台上玩儿命,以过火甚至过激的技术换取廉价的掌声。

曾听某位游走于郊县的演员回忆,说演出费有个保底,每获得一次掌声就能给一点奖励,于是全团演员铆足了劲儿,主演恨不得把去年的年夜饭都唱出来,龙套上台就翻跟头,丫鬟出场先来几个“手帕飞上天”的戏码,这样才能多挣钱。

而观众面对一个长音唱到快断气的演员,自觉不自觉的赶紧鼓掌,“再不拍拍手就把娃憋晕过去了”。于是台上卖命演出,台下卖力鼓掌,观众觉得“他给咱卖力气”,演员沾沾自喜“我有号召力”。

撒狗血、拉长音、跺楼板,戏曲现场演出三大弊端为何屡见不鲜?

可是,也有很多前辈名家印象最深的是观众的“静”。当演员规矩而谨慎的用技术表现人物时,观众屏息凝神看他的做表,演员通过自己的表演,将观众带入到“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两者处在同样的气场情绪中,这时候全场静悄悄。待到表演告一段落,观众才回过神来,报以热烈的掌声。

包括演现代戏,其实不一定需要强行展示“我有传统戏功底”,演员往台上一戳一站,举手投足就能让观众看出功底何在;而在传统戏里,有没有功底也都不用强行普及,《贵妃醉酒》里梅兰芳先生从上场门简单几步走出来,一点也不卖弄技巧,他就在人物之中。

撒狗血、拉长音、跺楼板,戏曲现场演出三大弊端为何屡见不鲜?

还是那句话,“只有术而没有艺,演员在台上把自己会的各种程式都拿出来展现一遍,完全不顾角色是否需要这些动作,把戏曲变成十样杂耍”,不但毫无必要而且喧宾夺主,长此以往还会伤害戏曲的艺术性,真真要不得。

吃不饱容易饿肚子,吃撑了容易腻歪,还影响消化吸收。艺术是艺和术的结合,戏曲尤其如此,技术过量和技术不足一样,都不符合艺术规律。演员在“炫技”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