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狗血、拉長音、跺樓板,戲曲現場演出三大弊端為何屢見不鮮?

我們過去曾經批評過一種用“塑造人物”來遮掩“技術不足”的演員,從文後的評論中看,很多讀者對“技術不足”頗為不滿,對以“塑造人物”為藉口更加不屑,“承認水平不高不丟人,至少還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要臉就還能進步”。

然而有位朋友私下問我,有沒有見過“技術過量”的演員,仔細想想,這種情況在舞臺上還經常見到,甚至比“技術不足”更讓人討厭。

有位青年生角演員在同齡同行中算是技術水平較高的,為凸顯自己的技術,在演出過程中不根據人物的實際情況和劇情發展,水袖一定要玩兒出花子,臺步一定要走出架子。即使在沒有水袖沒有厚底的現代戲中,仍然端出傳統戲的底子,就為了讓觀眾感覺到“我們不一樣”。

撒狗血、拉長音、跺樓板,戲曲現場演出三大弊端為何屢見不鮮?

老前輩總結出現場演出三大弊端:撒狗血、拉長音、跺樓板,語言精煉形象的描摹出當下某些演員的特徵。

“撒狗血”是說一定要給的多、給的足、給的紮實,完全不顧及劇情到底需不需要,只顧展示自己的功夫。本來一搭袖就能說明的事情,一定要左右各來幾下水袖,前後各晃幾下肩膀,陸文龍在馬上來個“三落三起”,就不怕從馬背上摔下來嗎?

“拉長音”是說發揮自己氣息足、音質好的特點,只顧展示自己的嗓音,完全不顧唱腔到底合不合適。有位京劇名家,是把耳熟能詳的二六板唱得跟慢板一樣,和前後的板式脫節,觀眾聽他的唱會直接“恍如隔世”,完全不記得自己剛才看了個啥。

“跺樓板”是說賣力氣,在臺上聲嘶力竭、手舞足蹈,完全不顧劇中人是柔弱少女或文弱書生,甚至乾脆沒有劇中人,舞臺上只剩下自己。特別是伴隨著跺樓板的動作或者搖手的動作,吸引來掌聲才肯罷休。

撒狗血、拉長音、跺樓板,戲曲現場演出三大弊端為何屢見不鮮?

基層演出受音響條件不足、場地開闊、觀眾較多的影響,表演上稍微放開一點,觀眾覺得過癮,演員覺得舒坦,當然也無可厚非。但並非是讓演員在臺上玩兒命,以過火甚至過激的技術換取廉價的掌聲。

曾聽某位遊走於郊縣的演員回憶,說演出費有個保底,每獲得一次掌聲就能給一點獎勵,於是全團演員鉚足了勁兒,主演恨不得把去年的年夜飯都唱出來,龍套上臺就翻跟頭,丫鬟出場先來幾個“手帕飛上天”的戲碼,這樣才能多掙錢。

而觀眾面對一個長音唱到快斷氣的演員,自覺不自覺的趕緊鼓掌,“再不拍拍手就把娃憋暈過去了”。於是臺上賣命演出,臺下賣力鼓掌,觀眾覺得“他給咱賣力氣”,演員沾沾自喜“我有號召力”。

撒狗血、拉長音、跺樓板,戲曲現場演出三大弊端為何屢見不鮮?

可是,也有很多前輩名家印象最深的是觀眾的“靜”。當演員規矩而謹慎的用技術表現人物時,觀眾屏息凝神看他的做表,演員通過自己的表演,將觀眾帶入到“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兩者處在同樣的氣場情緒中,這時候全場靜悄悄。待到表演告一段落,觀眾才回過神來,報以熱烈的掌聲。

包括演現代戲,其實不一定需要強行展示“我有傳統戲功底”,演員往臺上一戳一站,舉手投足就能讓觀眾看出功底何在;而在傳統戲裡,有沒有功底也都不用強行普及,《貴妃醉酒》裡梅蘭芳先生從上場門簡單幾步走出來,一點也不賣弄技巧,他就在人物之中。

撒狗血、拉長音、跺樓板,戲曲現場演出三大弊端為何屢見不鮮?

還是那句話,“只有術而沒有藝,演員在臺上把自己會的各種程式都拿出來展現一遍,完全不顧角色是否需要這些動作,把戲曲變成十樣雜耍”,不但毫無必要而且喧賓奪主,長此以往還會傷害戲曲的藝術性,真真要不得。

吃不飽容易餓肚子,吃撐了容易膩歪,還影響消化吸收。藝術是藝和術的結合,戲曲尤其如此,技術過量和技術不足一樣,都不符合藝術規律。演員在“炫技”的時候還是要謹慎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