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有责 守土尽责 吉林法院将同各级人大代表一起同心抗疫 共克时艰


守土有责 守土尽责 吉林法院将同各级人大代表一起同心抗疫 共克时艰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吉林省各级人大代表迅速行动,带头增强防控意识、积极建言献策、强化法治保障、落实防范措施,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兑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铿锵承诺。


吉林法院感谢各级人大代表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对法院各项工作的支持和建议,尤其是在立足审判职能,发挥智慧法院作用,妥善安排疫情期间审判执行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方面;在强化法治保障,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趁火打劫、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违法行为方面;在进一步落实服务企业发展“十条措施”,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更好服务吉林振兴大局方面;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的普法宣传方面给予各级法院很多有益建议和鼎力支持。吉林法院对各级人大代表疫情期间不忘代表职责、积极建言献策、勇于担当作为、爱心捐款捐物的做法表示由衷的尊敬和敬佩,全省法院将认真接受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并同吉林各级人大代表一起,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决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全国人大代表方燕:

强化应对疫情的法治保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采取延长假期、推迟复工、进行隔离等一系列举措有力应对疫情。由于此次疫情发生突然、来势凶猛、波及面广,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都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比如,企业停产停工后合同订单不能履行造成的违约如何认定,推迟复工期间工人工资如何发放等,社会关注度较高。对此,法律法规和制度应该予以回应。


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期间,最高人民法院曾出台司法解释,对疫情引发的各类纠纷提出原则性的审判指导意见,对减少经济纠纷、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出台制度规范,用法治手段明确规则、稳定预期,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同时,运用法治手段和法治思维,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完善防范利用疫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趁火打劫、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扰乱经济、社会秩序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度,织牢公共卫生法治之网。

全国人大代表谷凤杰

给生产生活场所来次大扫除

当前,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公共卫生环境堪忧。比如有些海鲜市场以海鲜交易为名,实际充斥着大量活禽和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市场拥挤、污水横流、空气混浊、人员密集,极易滋生病毒和细菌。这样的场所在一些城市、乡村还很常见。


应对此次疫情的过程,也是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过程。应该以应对疫情为机会,加强公共卫生环境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应该加强对海鲜市场、农贸市场、活禽交易市场的排查整治,加强对人员密集的工厂、社区、商场、学校、车站等场所的卫生清理,加强对城乡卫生环境的综合治理,对生产生活场所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清除病毒细菌滋生的土壤。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新媒体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公众的公共卫生教育,让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捂住口鼻、到医院就诊戴口罩、不乱扔垃圾、遵守传染病隔离观察规定等意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要推广应对此次疫情过程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让公众的防病意识、防病能力来一次大提高,构筑起预防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铜墙铁壁。


谷凤杰,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延边州敦化市大石头镇三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主任。

全国人大代表耿福能

建议禁食野生动物


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可能是野生动物。食用野生动物,非法买卖野生动物,是滋生病毒感染的危险源。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应该下决心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


对此,我建议:立法机关建立更严格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从立法层面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将动物用药归入药品监管机构监管,实行规范的价格管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明确责任主体部门和职责,加大处罚力度。在全国范围加强联合执法,摸排野生动物交易市场情况、餐饮或电商平台的非法经营情况,重罚违规的责任主体。严格禁止以野生动物研究、繁殖保护为名,实际为非法生产药品、化妆品、服装、食品等行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对濒危野生动物的救治和基因研究,对野生动物寄生病毒和疾病进行分析,预防人类感染相应疾病。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还要从大众认知上加强教育,积极宣传“动物是人类共处的朋友”,禁食野生动物,让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深入人心。

全国人大代表章锋

提升关键物资供给效能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物资储备体系、产业结构及区域分布和市场监管还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对此,我建议:建立健全关键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公共卫生、地质灾害、洪涝干旱等事件频发,应该根据这一国情特点系统梳理、分类分级建立包括医疗防疫、地震救援、防洪抢险等关键物资储备体系,并进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提升储备效能。做到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有效供给,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一线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同时,还应系统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当前,包括医疗防疫物资在内的许多重点物资生产配置主要决定因素是市场,生产能力布局和企业生产销售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市场。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生产调配难度大。对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全面梳理,对关键物资的生产能力进行优化布局,分区域布局,储备一批战时生产厂商进行登记备案,采用常态产能和“战时”产能相结合进行布局管理,解决物资应急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