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礼器——簠、簋


《祭孔礼乐》| 祭孔礼器——簠、簋


簠(fǔ),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

《周礼·舍人》曰:“凡祭祀共簠簋。”郑玄注:“方曰簠,圆为簋,盛黍、稷、稻、粱器。”所述器与孔庙实物相同。《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膳稻于粱西。”郑玄注:“进稻粱者以簠。”出土和传世的西周簠上已有自铭,“用盛稻粱”。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后段,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有的学者认为“簠”就是文献记载中的礼器“瑚”。《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左传》哀公十一年:“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瑚、胡皆从古声,古相通用。《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样的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是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体,棱角突折,壁直而底平坦,是为方圈或矩形组成的方圈。盖和器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起来成为一体,分开则为两个器皿。春秋中期以后,腹壁和耳足有了一些变化。

簠是祭祀时不可缺少的器物,它与酒器同样重要。因为先秦时期的簠是用来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实用青铜器具。簠内盛放的黍、稷、稻、粱等粮食,皆是先秦时期人们食用的主食,也是当时鲁国的主要农作物。器内盛放着热的饭食,要求保温,所以簠都是有盖的。


《祭孔礼乐》| 祭孔礼器——簠、簋


簋(guǐ),古代用以盛饭的食器,圆形,有圆口、圆腹、圈足,足在腹底,呈圈状,无耳或有两耳,也有四耳,方座,或带盖。盛行于商、周时期,多为青铜制。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簋的形制,从商周至春秋战国,屡有变化,有的纹饰繁缛、有的较为简单、有的双耳或四耳、有的圈足或三足。

《圣门礼志》对簠、簋器物在祭孔礼仪中的应用,作了相应的解释和规定:“祭器也,夏曰瑚,商曰琏,周曰簠、簋。簠方簋圆,刻木为之,尚质也。方座圆体,口小而腹大,穴其中,以实稻粱黍稷。”


选自济宁历史文化丛书《祭孔礼乐》:孔德平 彭庆涛 孟继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