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馨国学故事一:心怀善念,常善救己救人

在《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七章讲到“常善救人”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为无法打开;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他的眼里绝对不会有无用之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在他眼里不会有无用之物。所有这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因此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老师。

常馨国学故事一:心怀善念,常善救己救人

常馨国学故事


在这一章里总共讲到五善,

第一种善:善行

善于行动 的人,绝对不会留下对自己不利的迹象,这类人擅长把自己的行动掩盖起来,已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种善;善言

人经常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被别人揪住不放,成为别人非议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说话都能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说话是能说到点子上并且不被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种善:善数

这种人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无误的计算出结果。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事物的发展运动和变化规律。并且能够从各种变化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的理想状态、

第四种善:善闭

对善于封闭的人来说是不需要门闩的,善闭是善于避免伤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第五种善:善结

善结之人是不用绳索就能牢固的捆绑起来的人。指的是对事物的掌控能力。就是大道行事

老子讲的五善通常应用于企业管理,为人处世的每一个细节。这里的五善都是指生存的技能和优势。

常馨国学故事一:心怀善念,常善救己救人

常馨国学故事


企业管理之道:

春秋时期众叛亲离的楚灵王

楚灵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王,他本是楚国的公子,因为一直不服自己的侄子当楚王,于是与大臣里应外合杀了楚王,自立为王。楚灵王刚即位的时候确实干了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先是于诸侯和好,再是杀了鲁国的奸臣庆幸。

但是时间不长楚王就变得忘乎所以,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楚灵王有一个独特的癖好,那就是喜欢腰细,楚灵王不管男女,只要看到腰粗的他就讨厌。正因为如此,楚灵王在选择美女进宫时的第一个标准就是看谁的腰细,后宫的嫔妃相互争宠,甚至因此而饿死。

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楚灵王修建了一座章化台,用于向臣民及诸侯展示自己的威严,章华台刚建成的时候,楚王邀请各国诸侯前来观赏,结果除了鲁昭公之外,其他各国诸侯都没有来到楚国,楚灵王为此表示谢意,特意把一把宝弓赠送给了鲁昭公,但是很快就后悔了,于是派一名大臣到鲁昭公居住的驿馆要回了这把宝弓,伍举听到这件事之后,摇头叹道,“看来楚王快要灭亡了”。

楚灵王不但喜欢向诸侯炫耀,还喜欢恃强凌弱,导致积怨甚多,楚灵王七年率领楚军灭陈,楚灵王十年,引诱蔡灵候到申城,称其喝醉以服兵将其杀死,随后让自己的弟弟公子弃疾去围攻,不久便攻下蔡国,事后弃疾被撤离,为蔡国失去祖国的蔡人痛恨楚灵王,偿还报仇复国之志,蔡国的大夫观从便无时无刻不想着报仇。

常馨国学故事一:心怀善念,常善救己救人

常馨国学故事


楚灵王十一年冬天,楚国攻打徐国,灵王率领大军屯于乾谿游猎,这时,大父观从与流亡国外的楚国公子比,公子黑肱串联起来,观从让公子比去胁迫已被楚灵王分为“蔡公灵王”的公子弃疾一起举事,由于楚灵王不在国内,所以郢都空虚,观从等人便从郢都举事,没费多大力气便占领了都城,观小等人杀死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拥立公子比为楚王,史称“初王”。

灵王听说太子禄被杀,自己坠到车的下面,说道:“一半的人疼爱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吗"?

两旁侍奉的人回答道:“不知是这样”。

灵王说:“我杀别人家的儿子已经够多了,能不落的这样的下场吗?

右尹说:请大王您回到成都的郊区,听听国人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灵王说:众人的愤怒是不可侵犯的啊。

右尹说:暂且躲避到大县去,然后请求诸侯派援兵吧。

灵王说:所有的人都背叛了我。

右尹说:暂且逃到别的诸侯,听从大国安排吧。

灵王说:大的福祉不会再来了,只会自取其辱。

灵王在山中对折彷徨,乡野的老百姓都不敢收留他。

楚灵王在位期间。不但修建章华台炫耀自己的功劳,还肆意发动战争,结果是自己众叛亲离,不得善终。

楚灵王的一生演绎的何尝不是我们在职场,和商场的权术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