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人们虽然开垦了土地,慢慢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但总免不了要奔波。不管走多远,身后都有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在桂林会仙镇的圩上,他们这个群体实在容易引人注意。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一般会仙赶圩的时间是在上午,到了下午两三点,人就逐渐少了。直到五六点钟,摊位基本都收完了。


这个时候,宽大的圩场成了他们活动的场所。围绕着圩场,停了一辆辆大卡车,卡车上装着自动化的水稻收割机。收割机的底部沾满了泥土,前面还留着没被清理掉的稻子,看样子刚刚从田地里忙完回来。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再一看车牌,清一色的“豫Q”和“豫R”字牌,也就是河南驻马店和南阳的车牌。这个闲下来的圩场,俨然已经成了他们的根据地。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一辆卡车边的空地,两个人正坐在台阶上聊天。旁边摆着一些锅碗瓢盆,还有几个装着菜的塑料袋,煤气罐和炉子已经准备好了,看来是准备做晚饭了。


两个大男人就在这晚饭前的空当聚在一起,说一些白天的经历,女人则在一边准备晚饭。她看上去比较年轻,大概30多的样子,穿了一件迷彩服,配上一条牛仔裤,看上去相当干练。她时常带着清爽的笑容,似乎对男人们的谈话很感兴趣。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在另一辆卡车边,一个中年女人提着刚洗完的衣服回来,用衣架一件件把衣服晾在了卡车后边的架子上(也有的把衣服晾在卡车前边后视镜的架子上)。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在一些大一点的卡车上,后面除了载一辆收割机,还有空间能够搭出一个小棚子,里面可以放东西,他们的衣服也晾在棚子下面。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至于睡觉的问题,他们也有办法,晚上在圩场的台子上搭一顶蚊帐,用绳子绑在某处,里面垫上一床薄一点的被子或床单就行了,这个时节的晚上并不是很冷。


他们的个人生活就在一个没有遮蔽的圩场里上演:吃饭、洗漱、睡觉……他们大概已经习惯了。等天一亮,他们就要收拾好东西,开始一天的劳作。


宽大的圩场不仅承载着本地人的生计,也承载了外来人的梦想。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我想起来了,我不止一次碰到他们这样的人。几年前,有很多次:在二塘乡,在永福镇,在那些宽阔的田野里。他们总是两个人一起,一人负责开收割机,一人在旁边负责把收割后的稻子装好袋。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每当我过去问他们:“这是你们的田吗?”他们总回答:“不是的。”后来,我了解到他们收割一亩地的价格大概是100,只要几十分钟就可以搞定。


在一大片金黄的田野里,只要出现一台收割机,村里的人就都知道了。有的是提前预约好的,有的是看到了收割机高速的效率于是下了决定,还有的早早就在等收割机来。


碰上运气好,一台收割机要连续工作到傍晚。村民们等在一边,看着自己田里的稻子一会功夫就装好袋,虽然花了钱,在当时却有一种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的快感。


南下的“稻客”:在桂林的河南人


那时,我并不知道他们是哪里人,现在看来,他们很可能就是河南人。


在会仙的圩场里,由于不是赶圩的日子,并没有多少人。他们在圩场里搭好的床还没拆掉,被子衣服还在里面,人和卡车已经不见了踪影,可能正在某个田野里忙碌吧。


等他们忙完这一阵,他们又会回到河南的老家。带着奔波千里获得的收入给孩子报个补习班,给家里添几件新家具,给亲人买几件新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