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传世佳作!这位徒孙却给经典“另类保鲜”


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传世佳作!这位徒孙却给经典“另类保鲜”

  传统相声《吃元宵》是段久演不衰的文哏活,如今的相声艺人多以马三立大师的表演为范本。怹演绎的孔圣人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表演始终以一本正经的态度去描述一段荒诞不经的杜撰故事。段子中孔圣人的语言 、行动、神态符合应有的人物气质。先得让观众觉得可信,才能可笑。就连少马爷都坦言:“我们家老头的活我都会,但我不敢使。”

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传世佳作!这位徒孙却给经典“另类保鲜”

  中国有句老话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马氏相声的再传弟子中有这么一位年轻人,把马三爷的这本“教科书”大拆大改,二度创作后重新搬上舞台。虽说与师爷演的《吃元宵》没法相提并论,但在当时的观众中却着实反响强烈。他就是姜宝林的爱徒裘英俊,一个从小学开始就唱快板说相声的天津娃娃。马志明和师胜杰两位名家前辈都曾对他的表演给予过高度评价。在马志明眼中,天津说相声的青年人里最看好的就是裘英俊。

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传世佳作!这位徒孙却给经典“另类保鲜”

  裘英俊的加工创作整体保留了传统相声《吃元宵》的梁子。从孔子师徒周游六国到改价目表、白吃元宵,最后“十字头上加一撇,吃一千了”为底,但其中又穿插着大量歪批歪讲的新包袱。比如:孔子是“如家”代表人物。相比起马三爷温文尔雅的舞台风格,裘英俊在表演时更多了几分火爆,也算是文活武使的一次创新性尝试。这回就来讲讲“校园版”的《吃元宵》。

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传世佳作!这位徒孙却给经典“另类保鲜”

  裘英俊和搭档于丹说这段时还都是南开大学的学生,首演的观众也是自己同学。为了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他们在作品中适度加入了贴近生活的校园元素。例如孔圣人在南大有个朋友叫艾跃进(南大教授)、下榻在“七宿”、在“三食”门口卖电话卡、走到西南村看见茶食点等等。这些包袱对台下的南大学子来说显然是“吃”的。

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传世佳作!这位徒孙却给经典“另类保鲜”

  马三爷的《吃元宵》使法是典型的“一头沉”。裘英俊在表演时,则给于丹留有更多翻包袱的余地。比如其中有这么一段,裘:“老板娘来了,一开口就是,‘哎呀妈呀!大爷,你咋这么抠呢?’”于:“小沈阳哪个活里都有,你学他倒有先天条件!”这“二起楼”的包袱一出来,台下立刻就炸粘子了。

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传世佳作!这位徒孙却给经典“另类保鲜”

  天津观众听相声都是内行,故而裘英俊在塑造孔圣人蒙元宵吃时加了不少吊坎儿,同样效果火爆,因为观众能听懂春典说的是什么。举个例子,孔圣人要给价目表上一字加一竖时,冲着徒弟说“把和着点,为师我要戳朵了”。师徒进店后圣人告诉伙计要十个元宵,子路拦着不让。圣人赶紧压着说:“念短”。别看是行话吊坎儿,这包袱照相能响。

马三立把《吃元宵》演成传世佳作!这位徒孙却给经典“另类保鲜”

  相声界历来就有一遍拆洗一遍新的说法。传统相声的确经典,这个毋庸置疑。但如何让传统活真正活起来就需要演员狠下一番心思琢磨。用新包袱让老活“保鲜”,才是每个相声演员都该思考的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