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这些天小编看了一部电视剧《战雷》,该影视剧主要讲述了由于一次突发的边境地震,让多处深埋地下的雷场重见天日,一个堰塞湖的形成,直接威胁到下游十万百姓的生命安全。由于时间紧迫,为了全面开展扫雷炸湖任务,某集团军立刻着手筹备组建扫雷队进行排雷作战任务,通过新兵和老兵的组合经历了重重磨难完成了扫雷任务。而影片中令小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首长说过的话

“地雷,是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疤,但是这些地雷却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我们手中发出去的,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它们的使命也该结束了”。从这段话中小编看到了军人身上的担当,在任务正式下达后,哪怕地雷很危险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军人们义无反顾的奔向雷场。这就让小编对地雷这个东西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地雷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地雷

地雷的发展

地雷,作为一种廉价的防御性武器,在战争中经常被使用,是一种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由于极高的隐蔽性战争时,各国纷纷在敌方士兵的必经之路上埋下大量的地雷以达到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最早的地雷发源于我,后来的防步兵地雷于1903年左右由俄国研制。该地雷也是最早的制式化生产的地雷,在日俄战争中进行了首次实战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防坦克地雷于1918年由德国人研制,防步兵跳雷是1938年前后由德国人发明,火箭布雷系统是1970年由联邦德国研制成功。由于地雷的强大杀伤力以及隐蔽性士兵只要挨上了就很难生还,即便是生还也常常会是残疾的后果。为此,国际公约现在已经全面禁止使用地雷了。

关于地雷的快速布雷方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最初的人工布雷已经很难满足各国的作战要求。为此,飞机布雷这种新颖的方式很快就进入了世界各国的眼中。飞机布雷最早的应用是在二战时期的非洲战场,当时德军就使用飞机空投了许多的防步兵地雷。由于飞机布雷具有速度快、空投距离远、布设数量大、不受地形限制等优点,因此便成为了快速布雷的首项选择,受到各国青睐。

飞机布雷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飞机的机舱内安装一个滑轨,飞机的飞行高度距离地面3到4米时,将地雷顺着滑轨放到地面上。但是这种方式对于飞机的机动性有着很大的限制也很容易被敌人击落因此一般不使用这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在飞机之上安装抛撒布雷器,将地雷抛撒到地面即可。由于这种方式限制性较小,因此飞机布雷一般都会采用该种方式。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进行空中布雷的直升机

对于高度现代化的美军来说,飞机布雷也是美军最重要的空军作战任务之一。目前,美军的机载布雷系统已经有很多种,并且技术新,数量大。此外,地雷已经实现了小型化和微型化,单机即可布置出大面积的雷场。比如美军在越南战争时就利用了ZM47飞机布雷系统,一架次就可以撒出去7680个蝙蝠雷,构成10平方千米的防步兵雷场。而现在,美军所有的战斗机、攻击机、直升机都可以进行布雷作业;同时,美军装备的集束炸弹也可以被看作是抛撒布雷系统,只不过是把弹体内的炸弹换成了地雷而已。因为美军的集束子炸弹本身就有着地雷的性质,“空中是弹,落地成雷”。

除了美国之外,欧洲的许多国家也非常重视机载抛撒布雷系统,英国军队就曾在海湾战争中利用了“狂风”战斗机上的JP233多用途撒布器抛撒了大量的地雷来封锁伊拉克的机场。苏军在阿富汗战争中,也曾经利用过苏-25攻击机、米-8直升机等抛撒了大量的防步兵地雷和诡雷,以杀伤和狙击阿富汗游击队人员。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美国在叙利亚战争中所使用的集束炸弹

除了飞机布雷方式之外,快速布雷还有最新的火箭布雷系统。火箭技术在布雷中的应用,使地雷的攻击性呈倍数性的增长。而最早的火箭布雷系统,是德国于1970年秋研制成功的“拉尔斯”110毫米36管火箭炮及其装备的布雷弹。“拉尔斯”火箭炮可以将地雷撒布到8到14.8公里左右。一个8门制的火箭炮连一次齐射,在18秒之内就可以撒布2304枚反坦克地雷,构成2300公里正面、300米纵深的雷场;美国的M270式273毫米火箭炮,可将地雷撒布到40公里左右的地方,单车一次齐射可以撒布336枚德制“黛娜”反坦克地雷,形成1000公里正面、400米纵深的雷场。俄制BM-27式16管220毫米火箭炮,一次齐射可以在35到40公里的距离上撒布368枚反坦克地雷。除此之外,法制的“哈法勒”火箭炮、西班牙制的“特鲁埃尔”火箭炮、意大利制的“菲洛斯”25式和30式火箭炮等,也拥有着强悍的布雷能力。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德国的“拉尔斯”110毫米36管火箭炮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四管式273mm火箭炮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BM-27式16管220毫米火箭炮

还有火炮布雷,这种布雷方式主要是将地雷放置于普通炮弹中,制成布雷弹,由身管火炮发射出去形成雷场。这种布雷方式相比于飞机布雷和火箭技术布雷的优点在于这种方式不需要使用专用的布雷设备,只需要增加一种布雷弹即可。这样既节省了军费,又不用占据太多的战争资源,还将攻防结合了起来,灵活度非常高。根据美军的最新实验显示,用火炮对进攻的敌人进行拦阻布雷,要比拦阻射击少用一半的火炮,并且赢得的拦阻时间要多出几十到几百倍。英国和德国将GH70式布雷弹,配发给AS-90、M109等155毫米自行火炮;美军也将一种M718式布雷弹,配发给M198、M109式155毫米榴弹炮,6门齐射可在17公里距离上形成面积可达15万平方米的雷场。

最后一种快速布雷方式为机器人布雷,这种方式主要是由智能机器人按照使用者指定的计划进行布雷,机器人可以给地雷加装引信、打开保险、埋雷、标识雷场和绘制雷场图。由于机器人可以进行批量生产,可以在高危险的地区执行布雷任务,工作效率还高,可以减小士兵的伤亡,这种方式也是世界各国目前正在进行高度研发的项目,因为现在的机器人智能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对于一些复杂的任务可能执行的不是很好。

最原始的也是现代的排雷方式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正在进行排雷的解放军

战争中,由于斗争需要我们不得不埋设地雷这种杀伤威力巨大的武器以达到作战目标。但是,为了使部队在战争中快速通过雷区,排雷兵就成为了最重要的兵种。而最初的方式就是依靠对地雷熟悉的士兵来排除雷区中的地雷,即便是在科技发展了很多年的今天,人工排雷依然是现代排雷的主要方式。但是,相比起之前简陋的排雷工具,现代士兵的条件比以前能好一点,各种探雷设备以及防爆服的发明使士兵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一定保障,即便这样排雷依然是最危险的工作,稍有差错就会受伤或是失去生命。相比起布雷方便快捷,排雷就是一场漫长浩大且艰巨的任务而且成本很高。比如,制造和布设一枚防步兵地雷只需要数十美元左右,但是要想扫除它却要花费上千美元。所以,在前期布雷技术一直在压制着排雷技术,但是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的缩小。

单兵排雷既是最原始的也是现代的排雷方式,其优点是在任何的地形条件之下、大多数气候条件之下对几乎所有类型的地雷进行探测和排除,并且破坏性小、隐蔽性好,而缺点就是速度慢、效率低,容易造成探排人员的伤亡。单兵探排不适合在雷场快速开辟通道,满足不了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作战要求。所以,这种排雷方式只是在一战和二战初期时作为主要的扫雷方式,现在主要被用于秘密搜排、特殊地形的搜排和战后扫雷。

最初的单兵探排,主要用单兵随身携带的刺刀、木杆等在雷场一点一点戳,如果戳到了坚硬物体再小心地投开层看是不是地雷并进行相应处理。一战时期,人们发明了以插入覆盖物中接触雷体的方式发现地雷的专用针状探雷器材(探雷针)。为携带及使用方便,制式探雷针通常做成伸缩式或组合式。伸缩式探雷针由金属针和套简组成,虽然其作业方式比刺刀效率高不了多少,但在一战中还是得到广泛应用。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正在进行排雷的我国官兵

1934年,苏联军事工程师库德莫克率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便携式电子探雷器,也称低频电磁感应金属探雷器,以探测地雷的金属外壳或金属零部件为目的。1940年后,其他各交战国开始借鉴该探雷器的原理,研制出各种便携式低频连续波电磁感应探雷器并大量装备部队。在电影《地雷战》中,我们看到的日军工兵探测我抗日军民埋设的地雷,用的就是便携式低频电磁感应金属探雷器。但这些探雷器对炮弹破片、金属瓶等也会产生响应,存在一定的虚警率,而且对木壳、石壳、纸壳、陶瓷壳等非金属地雷探测能力很差。

二战后,大量塑料壳地雷开始取代金属壳地雷,金属探雷器效能急剧下降,于是人们一方面推出了低频脉冲电磁感应探雷器,另一方面则研制出便携式非金属探雷器,即高频探雷器后者利用地雷与周用土壤的介电常数等物理特性的差异,引起探雷器辐射的微波电磁场发生畸变,通过检测畸变场信号来判断地雷的位置,并能有效克服金属小碎片对探雷器的干扰。但土壤中的非地雷异物(如石块、树根)、土壤密度的突变、土壤中的空腔以及湿度的不均匀等,都可能引起虚假信号。

由于便携式金属和非金属探雷器都存在一定的虚警干扰,所以在作业时都要用探雷针进行辅助。此外,考虑到金属和非金属探雷器的两种虚警干扰性质完全不同,人们还发明了复合探雷技术,就是将金属与非金属探雷技术有机复合在一起,只对既有一定金属含量,又有一定截面积的地雷目标报警,大大降低了单一探雷技术引起的虚警信号,提高了探测性能。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探雷器的技术水平,人们还对便携式金属、非金属、复合探雷器引入了微处理器,大大提高了它们对地雷的识别能力。

技术的进步,车载扫雷和机载扫雷的诞生

由于单兵探雷效率低,无法满足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作战需要,车载探雷技术在二战中应运而生。车载探雷技术的发展基础是单兵探雷技术,也可以说,车载探雷系统是放大了的便携式探雷器。因此,最早的车载探雷系统就是低频电磁感应探雷系统,之后是高频探雷系统。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美军哈奇士车载探雷系统

由于车载探雷系统不像便携式探雷器那样受体积及重量限制,因此车上还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探测更快速有效。人们相继发展出了车载谐波雷达探雷技术,红外成像探雷技术。其中谐波雷达是以发射波在物体上的谐波再辐射功率作为其回波信号的雷达,又可称为非线性雷达或金属再辐射雷达。谐波雷达可探测地下各种具有半导体元件或金属接触点的地雷,但其对传统的金属外壳地雷无能为力,发展受到局限:红外成像探雷技术指的是采用被动红外技术,以探测埋设地雷与土壤背景不同热惯量而造成的温差为原理,用红外热图的方式来显示探测结果。车载探雷系统采用的被动红外成像技术,在探头视场内的红外热图可实时显示在车内显示屏上,人工或自动识别地雷目标。

可撒布地雷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战场上地雷场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突然性。而现代战争要求部队快速机动、迫切要求具有对较大区域内雷达的快速探测手段。这样一来,机载探雷技术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但其发展难度比单兵便携式和车载探雷技术大得多。冷战时期,苏联的直升机地雷探测器,将探测装置悬吊在直升机机身下方,发现雷场后用无线电台通知地面部队,再用便携式或车载探雷系统进行地面探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机载探雷技术处于停滞状态。美国则在直升机上装有机载谐波雷达探雷系统,巨大的发射、接收天线向地面发射高频无线电波,地雷中半导体元器件和金属连接件的非线性特性会产生谐波回波,被系统检测到而发现地雷的存在。此外,美国还发展了机载远距离雷场探测技术,主要是采用主动激光与被动红外技术,系统通常安装在直升机上,可探测地面上和埋设在土壤里的各种地雷。目前,美国还在发展无人机载雷场探测与侦察系统,主要是采用被动红外技术。无人机隐蔽性好,适合对前沿及敌方纵深区域的雷场实施探测。但机载雷场探测系统所获取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处理算法也异常复杂,雷场信息显示不可能做到实时显示,一般使用时机是战役战术行动前的区域雷场探测,为指挥员确定作战方案提供依据。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加装了扫雷滚的坦克

在探雷技术发展的同时,用于在地雷场中开辟通路的扫雷器材也得到快速发展。按作用原理,扫雷器材可分为机械扫雷器和爆破扫雷器两大类。机械扫雷器主要有滚压式、打击式和挖掘式三种,挂装在坦克和专用扫雷车辆的前面。滚压式扫雷器,依靠滚轮的重力引爆地雷;打击式扫雷器,依靠高速旋转的辊甩动链条对地面的打击引爆地雷;挖掘式扫雷器,依靠犁刀将地雷犁出地面并推至通路以外。爆破扫雷器有两种,分别用于开辟步兵通路和坦克通路,都是依靠炸药的爆炸作用引爆地雷或使其失效。装药形式有刚性直列装药、柔性直列装药、集团装药和串联集团装药等,并多以火箭将其拖带或推送至地雷场中开辟通路。

未来地雷的发展

由于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中,地雷的滥布、滥用给平民造成了严重的伤亡,为减少人道主义灾难,国际上关于禁止地雷的呼声日益高涨。1996年和1997年,分别产生了《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所附的修订的《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水雷)、诱杀装置和其它装置的议定书》和《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地雷的公约》以此限制一些杀伤性过强的地雷及诡雷的应用。但全面禁止地雷将很艰难。世界主要大国都未签署《渥太华全面禁雷公约》,许多国家都认为地雷是一种廉价而高效的武器,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武器的费效比能与地雷相媲美。尤其对于那些国力不强的国家来说,地雷更是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王牌武器。甚至可以说,只要人类有战争存在,地雷就不会退出战争舞台。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各国会大力的发展地雷,未来的地雷也会趋向于标准化、系列化和多功能化;智能化;耐爆炸、抗扫除;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威力更大。总而言之,未来的地雷威力会更大,也更难扫除,更加防不胜防。

未来排雷技术的发展

地雷的发展我们没有办法阻止,毕竟这样廉价威力强大的武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轻易地放弃。既然无法阻止,那么相应的排雷技术也应该不断地提升,否则地雷一旦蔓延开来无法拆除就会导致巨大的伤亡。目前国际上最看好的相关探雷技术主要有三种:冲击脉冲雷达技术、被动红外与多光谱探雷技术、核电四极矩共振探雷技术。随着雷达技术、红外技术、电子技术的日益发展,这三种方式在未来都会得到飞跃式发展,届时探雷技术会更加的成熟。

新时代的担当,排雷英雄杜富国

地雷,战争遗留下来的伤痕,需要时间才能平复

勇于担当的时代楷模 ,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

由于战争结束后,处于我国边境地区埋设的地雷随时会对群众的安全造成威胁,于是解放军决定开展大规模的扫雷行动还边境百姓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杜富国,是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的一名战士。2018年10月11日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后退了几步。正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而杜富国也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当危险到来时,我们看到了解放军官兵没有任何的退缩,为了保护战友杜富国甘愿自己去面对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这就是我们的子弟兵,我们的守护神。

地雷,战争遗留下的伤痕。为了抚平这些伤痕,解放军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扫雷运动。即便是这些地雷很危险,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拆除地雷,为了能够给边境人民一个幸福的生活环境,解放军官兵采取了最危险的人工排雷作业,力求排除每一颗地雷。在这期间,小编相信在排雷的过程中解放军一定遇到了许多困难,还有的解放军因为地雷受了伤,但是这些困难依然没有吓到解放军。而我国在排完地雷之后,还会亲自手挽手的走过雷区,只有亲自确认雷区的安全之后,解放军才会宣布该雷区被彻底的拆除。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解放军排除维和部队帮助其他国家清理战后遗留下来的地雷,为了世界和平不断地努力着。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有的只是别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小编相信,解放军一定会战胜地雷,同时小编也希望未来可以研发出更先进的设备让解放军不用再人工排雷,看到他们这样真的很心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