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愛早已深入骨髓,死亡也不能將我們分開

臺灣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對2009年韓國電影的一次改編,情節基本相似。做為一部小成本翻拍電影,豆瓣評分並不高,但票房卻出人意料。

電影上映5天,票房就逼近4億元人民幣,成為臺灣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週末票房冠軍、臺灣電影在內地上映票房最高影片。即使情節高度相似,卻阻擋不了人們對愛情片的熱情,無數人在觀影后還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說到底,我們天然帶著對純真愛情的渴望和對美好的嚮往。雖然愛情電影總是以煽情的細節和相似的套路呈現,但是人們從來都是嚮往這樣的單純和美好。

男主角張哲凱和女主角宋媛媛兩人身世坎坷相依為命。在十年的同居生活中,他們是親人,是朋友,還是從未說出口的戀人。張哲凱面對一年不到的生命期限,決定用剩餘的生命完成他們的終曲,將宋媛媛交付給值得託付終身的好男人。

宋媛媛確實找到了好男人,他是一名牙醫,有錢帥氣紳士。然而張哲凱並不知道,其實宋媛媛並不愛對方,她只是為了完成張哲凱的期望,讓他放心離去。而在張哲凱死後,她也隨之而去,用自己生命的終結為這段愛情畫上句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悲慘人設和最終的悲劇結尾,讓人們至始至終被影片所塑造的氣氛所牽動,與自己的內心產生共鳴。在電影的背後,探討什麼才是愛情的本質和真諦。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愛早已深入骨髓,死亡也不能將我們分開

01、愛情電影的獨特敘事風格,是打動觀眾引起共鳴的原因

愛情故事很多,但是講好並不容易。影片通過第三人視角引入劇情,同時在不同人物的視角間進行轉化,通過刻意塑造的悲情故事,在愛情的暖色調下,營造了揮之不去的悲傷氛圍。

第一,敘事視角在全知客觀和限制視角間轉換,為劇情的反轉做了鋪墊,從而充分調動觀眾情緒。

為了將敘事故事不顯得俗套,電影首先是從第三人的全知客觀視角展開,然後切入宋媛媛和張哲凱的愛情浪漫故事。接下來,影片便從張哲凱的限制視角,講述關於愛情的故事。從張哲凱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視角自然是受限的,觀眾便由影片所製造的限制視角當中來感受這個故事。由於觀眾所知的信息有限,因此就會接下來劇情的反轉做了鋪墊。

電影放到後半段,故事又從宋媛媛的視角來進行回放,將愛情故事進行了補全。從兩者之間的不同視角,我們最終看到了愛情故事的全貌,原來兩者之間一直都在相互接近相互犧牲,以對對方的愛做為生存的前提。真相揭曉之後,觀眾就被影片中所出現的反轉和愛情的自我犧牲所感動,也使得影片達到了最終的高潮。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愛早已深入骨髓,死亡也不能將我們分開

第二,悲情式情節設計,將悲傷縈繞在影片中。

影片中悲傷的情節設置貫穿劇情的始終。一開始宋媛媛和張哲凱的身世就是個悲劇。宋媛媛的父母因為車禍去世,而張哲凱的父親在年幼時就患白血病離世,母親對同樣患了白血病的張哲凱採取了拋棄的方式。悲情的人設讓觀眾加入了不少同情,對他們的愛情產生了期待。兩個孤獨的人走了一起,彼此成了唯一的依靠,也為最後悲劇式的故事結尾做了鋪墊。

而在悲傷的人設之後,宋媛媛為了讓張哲凱感到快樂,去接近了一個她並不愛的牙醫。兩人因為沒有坦誠,宋媛媛嫁給了牙醫而不是她所愛的張哲凱,愛情成了遺憾。至此,同情背後又是愛而不得的悲劇,讓觀眾揪心不已。而男女主人公的戀情,又讓觀眾將實際生活中的自身的愛情故事代入其中,對電影的情節產生了共情,對影片中的悲傷所牽動觸動了神經。

但電影並沒有就此轉向美好結尾。張哲凱去世後,宋媛媛沒有與愛她的牙醫過上幸福生活,反而選擇了殉情。從開始的悲慘人生到兩人的相愛卻不能承認,再到最後的悲情結尾,故事至始至終沒有跳出悲傷氛圍。男女主角的溫情鏡頭,與悲劇結尾形成鮮明對比,反而加深了悲情意義。觀眾的情緒被電影情節充分調動,在與自身情感故事的聯想下,情緒最終噴湧出來。在電影落下帷幕後,這種氛圍還是久久縈繞不曾離去。

第三,電影以暖色調的鏡頭既展現愛情的美好,又反襯出人物和故事的悲傷。

在電影中,色調對於傳遞情感烘托氣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做為電影藝術語言之一,不同色調營造了電影的不同背景,提升了觀眾的審美層次。

在這部愛情電影中,鏡頭的色調一直保持著一種明黃和柔和的色調。在這一色調下,愛情的美好和曖昧情愫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即使人物不說任何的話語,我們也能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情愫在暗潮湧動。

然而暖色鏡頭下,其實講述的是兩個人的悲傷故事。因此在暖色鏡頭烘托下,美好愛情的背後是無以言說的悲傷。觀眾在這一色調下,通過視覺作用,無意識間被代入劇情的悲傷氛圍裡。最後受情節的影響,觀眾無形之間就被影片渲染的情緒所帶動,最終個人淚點達到頂峰。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愛早已深入骨髓,死亡也不能將我們分開

02、電影凸顯女性話語,以三名女性呈現三種不同的人生愛情觀

相對於溫柔但略顯蒼白的兩個男性形象張哲凱和楊佑賢而言,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在情節當中起到了更為關鍵的作用。她們個性鮮明,特徵顯著,對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①女主人公宋媛媛:愛情至上者,為愛付出生命

影片中女主人公宋媛媛相對於看起來情緒平淡的張哲凱而言,她的性格特徵非常鮮明,是一個活潑外向充滿生命力的女性。

電影中,宋媛媛代表著敢於追求愛情,充滿著美好生活期望的女性形象。在戀愛中,宋媛媛主動接近張哲凱,從而與他互動。在她的生命張力和動感活力下,張哲凱乾涸的靈魂受到滋養,心扉被敲開。基於同樣的特質,溫文爾雅的英俊牙醫楊佑賢,也被她深深吸引。

但是活潑的外表之下,她的內心深處其實是異常孤獨的。在父母離世後,男主角某種程度上就是她找到的“親人”。出於親情、友情和愛情的交互作用,宋媛媛對男主產生了深深的依戀,無法承受男主離去帶來的情感分割。因此她最終選擇了殉情。明明如此熱愛生活,最終卻因為失去了戀人而殉情。這樣的一種反差,除了渲染愛情至上之外,更是反映人物內心深處的悲涼。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可以看出人物的真性情。她對張哲凱的愛是毫無保留的,憑著自己的性情淋漓盡致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這個意義上,她雖死猶生,在靈魂上是自由不受拘束的,用整個生命的熱度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愛早已深入骨髓,死亡也不能將我們分開

②攝影師辛迪:一心只為追求事業,愛情成了點綴

與宋媛媛的愛情至上相比,楊佑賢的未婚妻辛迪是另外一部分女性的代表。她外表冷豔個性冷酷,在她的人生順位中,事業比愛情更為重要。她一方面利用楊幼賢的資助讓自己完成攝影這條路,同時在追求攝影的藝術造詣中,為了更好地找到攝影的感覺,又保留著與他人的戀愛關係。

辛迪在戀愛觀上有著違背世俗道德的一面,但同時她也代表了精神獨立的新時代女性。愛情並不被她擺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上。

辛迪將張哲凱這個男性做為自己攝影的模特。在這裡,辛迪不僅並沒有依附於男性,反而將男性作為了一種被“看”的對象。她是一個傳統男權制度的挑戰者,在兩性關係中處於強勢和主動的地位。

不過在現實社會中,這樣的女性形象在男權社會中很難被認同。電影中,男友楊佑賢即便與她相戀六年,還是將情感轉移到性格溫柔的宋媛媛身上,做為個人的情感寄託。雖然這一選擇與辛迪對待感情的態度有關,但從另一側面,揭示了男性對女性角色的固化和刻板印象。男性認同的是女性的溫順漂亮的一面,而不是她的獨立和張揚。

③小貓女伯妮:肆無忌憚的被愛者

無論宋媛媛還是無論辛迪還是宋媛媛,在愛情上其實都有缺憾。宋媛媛最終殉情,而辛迪與宋媛媛在愛情中都有缺憾,宋媛媛最終殉情,辛迪與牙醫分手。但只有一個女性伯妮,自始至終都被寵愛著。雖然伯妮任性情緒化,但是吉哥卻因為寵愛,為了成就她歌星的夢想,不遺餘力對她進行包裝,甚至逼迫作詞者改寫自己的歌詞,來無限度滿足伯妮的需求。

做為被愛者,伯妮展現出與宋媛媛不同的愛情觀。宋媛媛可以接受與張哲凱同居不交往,相愛不表白,但顯然伯妮並不認同。

在她的概念裡,愛了就要說出來,肉體必須與靈魂達到統一。她認為人應當大膽追求自己的所愛,不應該壓制內心的慾望。

伯妮在感情中並不卑微。因此,她不認同束手束腳的愛戀,更不認同靈魂與肉體的分離。伯妮反映了部分新時代女性,在愛情的路上不會委屈自己,在追求自己所愛的同時,也要獲得實質性的統一。

三個不同的女性在愛情觀上雖然有著不同的判斷標準,但不可否認的是,女性主義在不斷崛起。新時代的女性在愛情觀上,與過去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愛情不是隱忍和退讓,而是努力伸手獲得幸福。

三位女性都沒有選擇做男人背後的女人,而是有著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她們都為自己心中的夢想大膽追求,勇於挑戰自我。雖然結局是悲劇化的,但女性在精神方面,卻獲得了自己的自由。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愛早已深入骨髓,死亡也不能將我們分開

03、電影裡純真而又悲傷的愛情,給我們現實世界的借鑑和啟示

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電影想告訴的主題是,愛情是相愛的人彼此心靈的契合,是為了讓對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無私的奉獻。這樣的愛情美好而理想化,也是最讓觀眾感動之處。

首先,每個人都要勇敢地去追尋自己的所愛。

電影中的女性形象是豐富而立體的,她們都有著共同特質,就是會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而不斷的努力。無論是他們對愛情有什麼樣的觀念,但他們從不放棄夢想的腳步。

其實最動人的愛情,應當是兩個人精神世界的相互增長。我願意為了你付出我的一切,同時我也不放棄對自我的追求和實現個人的價值。

像宋媛媛和張哲凱的愛情那樣,我為了你付出,同時你也為了我。兩人只有彼此包容,相互成長,才能成就最美好的愛情。電影在缺憾結局的背後,卻是為了表達這樣一種理想化的愛情觀,並希望人人都能擁有這樣的愛情。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愛早已深入骨髓,死亡也不能將我們分開

其次,愛情中只有相互溝通毫無保留,才不會留有遺憾。

雖然男主的結局已經註定,但明明他們還是可以伸手得到愛情。但是由於沒有告知對方真相,兩人彼此相愛卻無法走入婚姻的殿堂。明明已經愛到骨髓裡,卻連一句可憐的“我愛你”都不能得到。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愛情當中的保留。

張哲凱以為不告訴宋媛媛自己患病,就可以讓宋媛媛獲得幸福。而宋媛媛以為不告訴對方自己早已知曉,就會讓他心滿意足。其實很多愛情的遺憾,就在於你沒有將真相說出口。我們總以為我這麼做是為了你好,其實我們不曾知道,這種所謂的為你好而有所保留,恰恰造成了對方的誤解。

在愛情中,如果真正愛對方,就應當講一些秘密說出口。只有你把真相說出來,雙方才不會有缺憾。電影便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多一點溝通少一點保留,人世間就會多一份愛情,少一份傷感。

結語

電影中對於女性的視角其實也是留有遺憾的。宋媛媛並沒有帶著活下去的意志而生存。在某種意義上,導演依然沒有真正將女性的個體獨立出來。但是,這樣的一個悲劇式的結尾,還是展現了對理想化愛情的追求。

電影是悲傷的,但是電影中的每個人又都是善良的。正因為對愛情的追求和人性的善良之處,使得這類愛情影片讓人百看不厭。


分享到:


相關文章: